《國學三字歌(套裝共3冊)》就是一本非常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關於傳統文化的啟蒙讀物。《國學三字歌(套裝共3冊)》運用兒童易於接受的歌謠形式娓娓而談,同時附錄原文、譯文便於少兒讀者比照原文,接受古代漢語的濡染,而輕鬆活潑的兒歌又使艱深的儒家經典變得好讀、好記、好懂,具有一種難以言傳的感染力。
基本介紹
- 書名:國學三字歌
- 出版社: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作者:鄭淑榮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17407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國學三字歌(套裝共3冊)》是一套幫助少年兒童學習國學的書,摘取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論語》、《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的部分內容,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來學習歷史,學習國學。《國學三字歌(套裝共3冊)》能教育兒童忠誠信實做人。
圖書目錄
《學〈論語〉三字歌》目錄:
不知禮無以立
覘范和制度就是禮
為人子先學禮
三十而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處恭執事敬
入則孝出則悌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人之生也直
志於道據於德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學而時習之
君子不重則不威
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君子坦蕩蕩
君子易事而難說
君子有九思
仁者不憂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當仁不讓師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三入行必有我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巧言亂德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君子喻於義
幼不遜則長不述
里仁為美
匹夫不可奪志
道不同不相為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欲速則不達
君子有三戒
禮之用和為貴
六言六蔽
過而不改是謂過
朋友數斯疏矣
周急不繼富
祭思敬喪思哀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四海之內皆兄弟
做個明白人
四種缺點應杜絕
孔子的儀態
孔子的為人
孔子的處事
孔子讚賞的人
顏回
柳下惠
子產
曾子
伯夷和叔齊
南容
後記
《學〈兵法〉三字歌》目錄:
孫子兵法
孫子
計篇
戰爭五要素
戰爭勝負七準則
用兵十二詐
作戰篇
速戰速決以戰養戰
謀攻篇
不戰而屈人之兵
靈活機動百戰百勝
制勝五條件
形篇
既會守又善攻
立於不敗之地
勢篇
蓄勢待發
乘勢而擊
用假象迷惑敵人
因地造勢
虛實篇
爭取主動權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敵露我隱
以眾擊寡
窺敵情假戲真做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
軍爭篇
迂變直創先機
糧草先行以利而動
避銳氣擊惰歸
窮兵勿追
九變篇
絕處逢生
智者之慮必兼顧利害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將帥五危
行軍篇
占據有利地形
料敵如神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地形篇
術隨形變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愛兵如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九地篇
把握戰機因地制宜
處危不亂處變不驚
威加於敵
死而後生
火攻篇
巧用火攻
用間篇
聰明睿智用間諜
戰例三則
破釜沉舟斷退路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弦高
變形金剛進中國
三十六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後記
《學歷史三字歌》目錄:
我的家在中華
史前社會
類人猿是祖先
母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
古老的神話與傳說
華夏之祖
羿射九日
伏羲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
神農氏
夏朝
夏王朝家天下
商朝
商王朝有文字
周朝
周王朝八百載
春秋五霸
神醫扁鵲
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
孔子
老子
孟子
第一部詩歌集——《詩經》
屈原與楚辭
秦朝
秦始皇
陳勝和吳廣
項羽
漢朝
西漢
司馬遷著《史記》
昭君出塞
東漢
樂府民歌
九章算術
科學家張衡
蔡侯紙
秦和漢大發展
三國
魏
蜀
吳
曹操
曹植
蔡文姬
西晉東晉十六國
兩晉十六國
陶淵明
王羲之
顧愷之
南朝和北朝
南北朝
敦煌石窟
酈道元著《水經注》
賈思勰著《齊民要術》
祖沖之與圓周率
隋朝
隋
唐朝
初唐盛世
女皇帝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
唐玄奘
王維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韓愈
柳宗元
最初的銀券——飛錢
中國茶
宣紙與雕版印刷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
宋遼夏金
北宋
遼夏金
科學家沈括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
王安石
范仲淹
歐陽修
蘇軾
畢升與活字印刷
南宋
民族英雄岳飛
李清照
辛棄疾
元朝
成吉思汗
忽必烈
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科學家郭守敬
戲劇家關漢卿
明朝
明
鄭和下西洋
三名著同朝生
書畫家徐渭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徐霞客寫遊記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
農民政權——大順
清朝
清
曹雪芹著《紅樓夢》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
舊民主主義革命
虎門銷煙
火燒圓明園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洋務運動
變法維新運動
築路工程師詹天佑
辛亥革命
新曙光升東方
後記
不知禮無以立
覘范和制度就是禮
為人子先學禮
三十而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處恭執事敬
入則孝出則悌
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人之生也直
志於道據於德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學而時習之
君子不重則不威
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君子坦蕩蕩
君子易事而難說
君子有九思
仁者不憂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當仁不讓師
其身正不令而行
三入行必有我師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巧言亂德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
君子喻於義
幼不遜則長不述
里仁為美
匹夫不可奪志
道不同不相為謀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益者三樂
損者三樂
欲速則不達
君子有三戒
禮之用和為貴
六言六蔽
過而不改是謂過
朋友數斯疏矣
周急不繼富
祭思敬喪思哀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四海之內皆兄弟
做個明白人
四種缺點應杜絕
孔子的儀態
孔子的為人
孔子的處事
孔子讚賞的人
顏回
柳下惠
子產
曾子
伯夷和叔齊
南容
後記
《學〈兵法〉三字歌》目錄:
孫子兵法
孫子
計篇
戰爭五要素
戰爭勝負七準則
用兵十二詐
作戰篇
速戰速決以戰養戰
謀攻篇
不戰而屈人之兵
靈活機動百戰百勝
制勝五條件
形篇
既會守又善攻
立於不敗之地
勢篇
蓄勢待發
乘勢而擊
用假象迷惑敵人
因地造勢
虛實篇
爭取主動權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想打就打想撤就撤
敵露我隱
以眾擊寡
窺敵情假戲真做
水無常形兵無常勢
軍爭篇
迂變直創先機
糧草先行以利而動
避銳氣擊惰歸
窮兵勿追
九變篇
絕處逢生
智者之慮必兼顧利害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將帥五危
行軍篇
占據有利地形
料敵如神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
地形篇
術隨形變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愛兵如子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九地篇
把握戰機因地制宜
處危不亂處變不驚
威加於敵
死而後生
火攻篇
巧用火攻
用間篇
聰明睿智用間諜
戰例三則
破釜沉舟斷退路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弦高
變形金剛進中國
三十六計
第一計瞞天過海
第二計圍魏救趙
第三計借刀殺人
第四計以逸待勞
第五計趁火打劫
第六計聲東擊西
第七計無中生有
第八計暗渡陳倉
第九計隔岸觀火
第十計笑裡藏刀
第十一計李代桃僵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十三計打草驚蛇
第十四計借屍還魂
第十五計調虎離山
第十六計欲擒故縱
第十七計拋磚引玉
第十八計擒賊先擒王
第十九計釜底抽薪
第二十計渾水摸魚
第二十一計金蟬脫殼
第二十二計關門捉賊
第二十三計遠交近攻
第二十四計假道伐虢
第二十五計偷梁換柱
第二十六計指桑罵槐
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
第二十八計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計樹上開花
第三十計反客為主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第三十三計反間計
第三十四計苦肉計
第三十五計連環計
第三十六計走為上
後記
《學歷史三字歌》目錄:
我的家在中華
史前社會
類人猿是祖先
母系氏族社會
父系氏族社會
古老的神話與傳說
華夏之祖
羿射九日
伏羲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夸父逐日
大禹治水
神農氏
夏朝
夏王朝家天下
商朝
商王朝有文字
周朝
周王朝八百載
春秋五霸
神醫扁鵲
戰國七雄
商鞅變法
孔子
老子
孟子
第一部詩歌集——《詩經》
屈原與楚辭
秦朝
秦始皇
陳勝和吳廣
項羽
漢朝
西漢
司馬遷著《史記》
昭君出塞
東漢
樂府民歌
九章算術
科學家張衡
蔡侯紙
秦和漢大發展
三國
魏
蜀
吳
曹操
曹植
蔡文姬
西晉東晉十六國
兩晉十六國
陶淵明
王羲之
顧愷之
南朝和北朝
南北朝
敦煌石窟
酈道元著《水經注》
賈思勰著《齊民要術》
祖沖之與圓周率
隋朝
隋
唐朝
初唐盛世
女皇帝武則天
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
唐玄奘
王維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韓愈
柳宗元
最初的銀券——飛錢
中國茶
宣紙與雕版印刷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
宋遼夏金
北宋
遼夏金
科學家沈括
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鑑》
王安石
范仲淹
歐陽修
蘇軾
畢升與活字印刷
南宋
民族英雄岳飛
李清照
辛棄疾
元朝
成吉思汗
忽必烈
紡織革新家黃道婆
科學家郭守敬
戲劇家關漢卿
明朝
明
鄭和下西洋
三名著同朝生
書畫家徐渭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
徐霞客寫遊記
宋應星著《天工開物》
農民政權——大順
清朝
清
曹雪芹著《紅樓夢》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
舊民主主義革命
虎門銷煙
火燒圓明園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八國聯軍侵占北京
洋務運動
變法維新運動
築路工程師詹天佑
辛亥革命
新曙光升東方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