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的批覆

國務院關於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的批覆是國務院於1990年09月01日發布,自1990年09月01日起施行的法律法規。

基本介紹

  • 發布部門:國務院
  • 發布日期:1990年09月01日
  • 實施日期:1990年09月01日
  • 效力級別:國務院規範性檔案
  • 法規類別:植樹造林與綠化
  林業部:
國務院原則同意你部關於《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的請示。現批覆如下:
一、《規劃綱要》明確了到本世紀末造林的綠化的奮鬥目標、總體布局、具體任務和建設重點,提出了實現規劃的主要措施,是各地發展造林綠化的指導性檔案。要認真落實《規劃綱要》的各項要求,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完成各項造林任務,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一項關係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長遠利益的偉大事業,必須依靠全黨、全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要切實加強領導,堅持不懈,真抓實幹,充分動員和組織民眾,實行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認真實行各級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現任制,層層簽訂綠化責任狀和落實領導幹部親自辦造林綠化點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
三、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採取有力措施,從政策上、資金上對造林綠化給予必要的扶持,多渠道、多層次籌集資金,及時幫助解決存在的問題,促進造林綠化事業的不斷發展。
四、要認真執行造林成果檢查驗收制度、規劃執行通報制度和檢查評比獎懲等制度,加快造林進度,保證造林質量,把造林綠化工作扎紮實實地推向深入,真正取得實效,使造林綠化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和科學化。
附:1989--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
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既是經濟建設,又是精神文明建設。發達的林業是國家富足、民族繁榮、社會文明的標誌之一。植樹造林,發展森林資源,是林業建設的根本,是發展國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有益當代、造福子孫的偉大事業。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林業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造林綠化事業取得很大成績,對國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到1988年,全國人工造林保存面積達3101萬公頃,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取得良好成效。1981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每年有2億多人參加,植樹10億多株。過去無林少林的廣大平原地區,造林綠化有了突破性進展,已有223個平原縣達到平原綠化標準。“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已勝利完成,共造林600多萬公頃,現正在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用材林基地建設也取得了進展,全國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200多萬公頃。
森林資料是衡量林業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植樹造林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當前森林資料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與國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很不適應。根據1989年7月發布的全國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與上次清查結果相比,森林面積有所增加,森林履蓋率由12%提高到12.98%,但森林資源的消耗量大於生長量,森林質量下降。尤其是用材林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大幅度減少,可供採伐的用材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只有14至15億立方米,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採伐7至8年,可采資源已瀕於枯竭。由於森林資源形勢嚴峻,給國民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影響:一是使長期存在的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於木材缺口越來越大,一方面不得不靠連年過量採伐,用拼資源的辦法來加以維持,另一方面還要用大量外匯進口木材及其產品。從長遠看,靠這兩種辦法來解決木材缺口是難以為繼的。二是使生態環境惡化。由於森林資源減少,使水土流失加劇,沙化面積不斷擴大,江河水庫淤積,水旱災害頻繁,風沙危害嚴重,給農牧業生產、水利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許多困難。三是使林業企業出現經濟危困
。為了保護森林資源,必須減少採伐,而木材產量減少,企業的經濟狀況就難以維持,只得用減少造林營林投入的辦法來維持最低限度的開支,這就更加劇了森林資源危機,形成越砍越窮、越窮越砍的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全黨動手,全民動員,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樹造林,加快國土綠化進程,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儘快扭轉林業落後的局面,為國民經濟發展和改善生態環境作出新的貢獻。
我國發展造林綠化事業,具有很大潛力。我國土地遼闊,適宜樹種繁多,只
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就能夠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的森林資源體系。我國林業用地中,還有8661.2萬公頃無林地,其中宜林地面積達7661.5萬公頃,為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這些宜林地中,有相當大的面積適宜地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同時,還有大量立地條件較好、林木生長正常的中幼齡林,具有培育成速生豐產用材林的條件。只要實行定向培育,合理選擇,建立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加強中幼齡林撫育管理,就可以較快地為國家提供大量木材。我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多的國家,有著長期人工造林的歷史,擁有經驗豐富的營林隊伍和足夠的勞力資源,全民綠化意識不斷增強,植樹造林已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只要我們深化改革,開拓前進,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艱苦奮鬥,克服困難,振興林業是大有希望的。
一、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一)編制規劃的目的和主要依據
森林資源是林業的基礎。搞好森林資源培育,是林業工作的重點,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為了有效地指導和促進造林營林生產建設的發展;建立和考核各級領導幹部造林綠化任期目標責任制;有計畫地籌集造林綠化資金;實現造林綠化科學管理、集約經營;使社會各部門、各系統、各單位造林綠化協調發展,必須有一個長遠規劃為遵循,使造林綠化走向規範化、制度化。全國造林綠化規劃,是2000年林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造林綠化事業的重要指導性檔案。
編制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的主要依據是:
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有關林業的方針、政策、法規;
2.2000年我國林業發展規劃綱要;
3.200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造林綠化規劃;
4.林業各專項發展規劃;
5.第三次(1984-1988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
(二)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規劃的指導思想是:堅定不移地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深化林業改革,發展林業生產力,增加森林資源,增強林業活力,加快林業發展;堅持以營林為基礎,以培育森林資源為重點,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發展多功能林業;實行多層次、多林種、多樹種、多形式造林,多管齊下,多路進軍,努力擴大森林面積,儘快消滅荒山,實現綠化;注重數量,提高質量,既要抓好新造林,增加森林面積,又要管好現有林,提高森林質量;要統一規劃,分期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約經營,科學管理,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抓好重點工程,既要考慮林業當前利益,又要立足於林業的長遠發展;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規劃的基本原則是:
1.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統籌安排。根據各地的自然和經濟技術條件,緊密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安排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經濟林、特用林等各類林種。針對我國用材林可采資源瀕臨枯竭、木材供需矛盾加劇的狀況,特別注意不斷提高各地的木材自給能力,保證經濟發展的後勁。
把造林綠化同國土整治,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牧業生產和水利建設密切結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行多樹種、多林種結合,喬、灌、草結合,帶、網、
片結合,注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
2.努力增加造林面積。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採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飛播造林、四旁植樹、低產林改造等多種形式,多管齊下,加快造林步伐,努力擴大森林面積。既要重視重點基地、重點工程體系的建設,又要注意面上一般的、分散的造林。做到點面結合,充分發揮全社會各方面造林綠化的積極性。同時,對採伐跡地要保證及時更新,做到當年不欠帳,逐步還清過去的欠賬。
3.保證質量,講求實效。重視集約經營、工程造林,實行科學管理,切實做到適地適樹、良種壯苗,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推廣適用科研成果,提高造林質量,保證造林綠化取得實效。還要加強撫育間伐,加強林木管護,提高林分質量,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地生產力。
4.提出任務與落實措施相結合。不但要提出明確的造林綠化奮鬥目標,而且對實現目標需要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項投入,也要有明確要求和具體的安排,以保證造林綠化任務真正落到實處,並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還要從組織領導、宣傳動員、責任要求、督促檢查、綜合服務等方面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使造林綠化規劃任務明確,措施配套,能夠實施。
5.堅持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根據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全國人大的有關規定,對各部門、各系統、各單位的造林綠化進行統籌規劃,全面加以安排,分項落實任務,切實做到全民動員,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各行各業一起上,使廣大人民民眾都積極投入到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偉大事業中去。
(三)規劃的奮鬥目標
從1989年到2000年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目標如下:
造林總面積和新增森林面積:12年規劃造林總面積5716.5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957.9萬公頃、飛播造林616.0萬公頃、封山育林1142.6萬公頃,年均造林面積476.4萬公頃。到本世紀末,新增森林面積3958.5萬公頃,其中用材林1651.4萬公頃、防護林1238.5萬公頃、薪炭林411.6萬公頃、經濟林602.0萬公頃、特用林55.0萬公頃,分別占新增林林總面積的41.7%、31.3%、10.4%、15.2%和1.4%,年均新增森林面積329.9萬公頃。全國森林覆蓋率由12.98%增加到17.1%,平均年增0.34%。
造林綠化其他各項規劃指標是:
採伐跡地更新:1254.3萬公頃,其中人工更新611.3萬公頃,人工促進天然更新226.8萬公頃,天然更新416.2萬公頃。
中幼齡林撫育:3960.7萬公頃,年均330.1萬公頃。
種苗基地建設:新建種子園0.9萬公頃,新建母樹林4.6萬公頃,年產良種150萬公斤。年育苗面積穩定在26萬公頃,生產合格苗木200億株。
義務植樹:年均參加人數6.1億人,植樹總株數262.1億株。
城市和村屯綠化:大中城市綠化總面積達49.5萬公頃,綠化覆蓋率為30.6%,村屯綠化達標數為90%。
公路綠化:公路總里程100萬公里,其中可綠化里程60萬公里,已綠化里程36萬公里,規劃期內完成24萬公里,實現可綠化路段全部綠化。
鐵路綠化:鐵路宜林路段3.4萬公里,已綠化2.2萬公里。規劃“八五”期內基本完成1.2萬公里的綠化任務,“九五”期內加以完善。
到2000年造林綠化的分階段目標:“七五”計畫後兩年全國造林面積1228.9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772.5萬公頃;“八五”計畫期間造林面積2628.8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1813.2萬公頃;“九五”計畫期間造林面積1858.8萬公頃,新增森林面積1372.8萬公頃。
二、規劃的總體布局和建設重點
根據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全國造林綠化的總體布局,應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技術條件,充分發揮各地優勢,合理安排林種、樹種結構,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注意基地建設,做到點面結合,充分發揮各方面造林綠化的積極性。造林綠化建設的重點是: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加快五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地積極發展經濟林、薪炭林和特用林,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和部門造林。
(一)加快森林培育,加快用材林基地建設。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生活用材將不斷增加,特
別是城鄉房屋建築和造紙等工業的需要量增長幅度將更大。為了進一步滿足對木材的需求,逐步緩解供需勇於探索,必須加快現有森林資源的培育,保護和經營好現有森林,特別要加強中幼林撫育,同時還要加快建設用材林基地,大力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
1.加強中幼齡林撫育。對現有森林及時進行撫育,是加快森林培育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提高林木生長量和林分質量、促其儘快成林成材的有效措施。全國現有中幼齡林7216.5萬公頃,已撫育1760.2萬公頃,僅占現有中幼齡林總面積的24.4%,尚有75.6%的中幼齡林急待撫育。1989--2000年規劃撫育中幼齡林面積3960.7萬公頃。規劃目標實現後,將使現有中幼齡林基本撫育一遍。同時,在條件適宜的地方,積極開展封山育林,擴大森林面積,把森林資源儘快恢復和發展起來。
2.保護和經營好現有森林,加強更新造林工作。對現有森林,要逐步做到全面按森林經營方案科學經營,嚴格按計畫採伐。同時要對採伐跡地及時更新,做到當年不欠帳,並儘快還上欠帳,這是實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重要措施。據統計,全國跡地更新欠帳88.3萬公頃,其中森工企業局欠帳23.2化公頃。目前全國每年有各種採伐方式形成的採伐跡地約100多萬公頃,對新的採伐跡地必須按《採伐更新管理辦法》要求及時地更新。同時要在2-3年內還清過去的跡地更新欠賬。1989-2000年,全國規劃採伐跡地更新1254.3萬公頃,其中人工更新611.3萬公頃,人工促進天然更新226.8萬公頃,天然更新416.2萬公頃。保證採伐跡地及時更新造林,是恢復和發展森林資源的前提,必須作為造林營林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抓好。
3.建設用材林基地。根據我國自然條件,人口分布和經濟特點,建設用材林基地,必須以現有大片林區和林業重點縣為基礎,選擇林業用地、交通、氣候、社會條件較好的地方,以山脈水係為主,將國營林業局、國營林場、鄉村集體林場等統一規劃,建設用材林基地。區域布局主要是安排在從大、小興安嶺到滇黔一線的東南半壁國土上,並以水熱資源條件優越的南方集體林區為主。在培育方式上,實行新造林與培育中幼齡林結合,加快後續資源建設速度。在樹種安排上,以培育短輪伐期的造紙、礦柱等中小徑材的樹種為主,並適當安排一定比例的大徑材和珍貴樹種,做到短、中、長期需要相結合。在經營管理形式上,按規模經營要求,分級抓好基地建設,中央和地方結合,以部省合營基地為主。
現在全國規劃的用材林基地是20大片和5小片。20大片中,南方14片,即閩西北、浙南片,贛南、贛西片,湘東南片,湘西片,粵北片、桂北片,黔東南片,海南島片,粵中片,湘北、鄂南片、皖南、浙西、贛東北片、鄂東南、湘東南、贛西北片,四川宜賓片,滇桂片,共254個縣,用材林基地面積1578萬公頃;北方6片,即大興安嶺片,小興安嶺片,完達山片,張廣才嶺、老爺嶺片,長白山片,遼東片,共82個國營林業局、360個國營林場、29個縣,用材林基地面積2360萬公頃。5小片,即福建莆田、尤溪林場群、廣西林場群,河北塞罕壩林場群,山西林場群,甘肅小隴山林場群,林場群基地面積97萬公頃。以上用材林基地面積共4035萬公頃。在用材林基地中,除經營好現有森林外,還要大力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對殘次林要進行改造,把現有森林資源儘快恢復起來。
4.建設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在用材林基地的20大片和5小片的範圍內選擇交通方便,立地條件較好的一、二類林地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採取定向培育、集約經營的方式,提高林地生產力,以較少的林地面積,用較短的時間,向國家提供大量的木材。遠景規劃用30年時間,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2000萬公頃。到2000年,規劃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798萬公頃。這一規劃,經國務院原則同意,國家計畫1988年以計農字[1988]640號文批覆。整個規劃,按經營單位劃分,基地縣292個,國營林場905個,共營造速生豐產用材林667萬公頃,占83.6%;森工企業82個,營造131萬公頃,占16.4%。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的布局是,北方7片,即大興安嶺片,小興安嶺片,完達山片,張廣才嶺片,長白山片,遼東片和華北中原片,規劃營造268萬公頃;南方13片,即四川宜賓片,洞庭湖片,湘鄂贛片,皖浙贛片,黔東南片,湘南片,贛南片,閩浙片,滇桂片,桂北片,粵北片,粵中片,海南島片,規劃營造493萬公頃;5小片國營林場群,即河北塞罕壩、山西中條山、福建莆田和尤溪、廣西西江、甘肅小隴山國營林場群,規劃營造37萬公頃。
發展速生豐產用材林的規劃實現後,預計到本世紀末每年可提供木材2250萬立方米,到2010年每年可提供木材3600萬-4100萬立方米。
(二)積極營造防護林,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
防護林建設總的布局是:在保護培育好現有防護林的基地上,加大新造林中的防護林的比重,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飛播造林等不同造林方式,營造防護林的比重不低於30%,重點是建設五大防護林體系,即:“三北”、長江中上游,沿海防防護林體系工程,太行山地區綠化工程和平原地區農田防護林工程(即平原綠化)。到2000年,新營造防護林1940.6萬公頃。同時,還要對現有森林的林種結構進行調整,在現有森林中區劃出一部分水源涵養林,並將進一步調減西南、西北地區高山峽谷林區森工企業的木材產量,使該林區逐步轉變為發揮防護作用為主的林區。
1.“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含京津周圍綠化工程)。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正式納入國家建設計畫。建設範圍地跨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1個縣(旗、市、區),總土地面積達406.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42.4%。整個工程分為三個建設階段:從1978-2000年為第一階段;從2001-2020年為第二階段;從2021-2050年為第三階段。第一階段中包括三期工程,其中第一期工程包括396個縣(旗、市),從1978至1985年曆時八年,共完成造林60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4%提高到5.9%。第一期工程完成後,1986年國家計委又批覆了第二期工程建設規劃,從當年開始進入為期10年的第二期工程階段,其範圍包括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14個縣(旗、市)。第二期工程完成後將進行第三期工程建設。其中1989-2000年造林總面積1028.9萬公頃。
京津周圍綠化工程,是“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76個縣,規劃造林綠化總面積374.6萬公頃,從1986年開始到2005年完成,其中1989-2000年造林總面積230.7萬公頃,完成後,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7.2%提高到34.5%。
2.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國家計委1989年以計農經[1989]736號文批覆了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第一期工程總體規劃。一期工程範圍包括四川、貴州、雲南、湖南、湖北、江西、陝西、青海、甘肅等9個省。
按水土流失程度,確定重點治理的有144個縣(市、區),其中金沙江流域20個縣,黔西烏江流域10個縣,四川盆地嘉陵江流域60個縣,秦巴山地漢水流域11個縣,川鄂山地長江幹流18個縣,湘贛丘陵“西湖”水系25個縣,總面積34萬平方公里。1988-2000年規劃造林742.5萬公頃。一期工程完成後,森林覆蓋率由現在的19.9%提高到41.7%。1989年已在長江上游5省的39個縣先行開始建設。
3.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國家計委1988年以計農經[1988]174號文批覆了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規劃範圍北起遼寧鴨綠江口,南至廣西的北崙河口,大陸海岸線長1.8萬公里。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海岸線的195個縣(市、區),其中島嶼縣12個,總面積2519萬公頃。一期工程自1988-2000年規劃造林246.9萬公頃。占工程總量的70%。該工程是一個宏大的以人工森林植被群落為主體的多林種、多層次、多功能、多效益的防護林體系。一期工程建成後,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從現在的16.9%提高到33.3%,將改善沿海地區生態環境,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速國土綜合治理和改善投資環境。
4.太行山綠化工程。國家計委1984年以計農[1984]2491號文原則同意了太行山綠化工程總體規劃。太行山系包括五台山、小五台山、恆山、太岳山和中條山。規劃範圍包括110個縣(市、區)。其中,山西省59個,河北省30個,河南15個,北京市6個。1986-2000年,規範造林359.8萬公頃。規劃實現後,森林覆蓋率從現在的15.3%提高到43.6%,生態環境將得到顯著改善,對華北等平原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從1987年起在部分縣已開始建設,1989-2000年規劃造林面積271.8公頃。
5.平原綠化工程。在我國三江平原、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區建立以農田防護林網為主體,結合“四旁”(宅旁、材旁、路旁、水旁)植樹、農林間作、成片造林,形成具有我國平原綠化特點的帶、網、片、點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開展平原綠化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陝西、甘肅、寧夏、新疆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18個縣(旗、市、區),其中平原縣(平原面積占縣總面積70%以上)602個,半平原縣(平原面積占50%-70%)147個,部分平原縣(平原面積占30%-50%)169個。
到1988年底,全國有223個縣達到平原綠化標準,其中有8個地方的所轄縣全部達到標準。到2000年,918個縣造林面積324.5萬公頃,全部達到平原綠化標準。其中“七五”期間達標500個縣,“八五”期間增加到700個縣,“九五”期間全部達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將對我國林業生產布局的調整和農牧業的生態環境的改善,產生重大影響。
(三)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林和薪炭林
要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林。增加經濟林產品,滿足市場對木本糧油、乾鮮果品和林特產品的需求,不僅有利於林業自身的發展,同時,對改善農村產業結構,增加民眾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1989-2000年,規劃新增經濟林面積602.0萬公頃,占新增森林面積的15.2%,重點建設500個名特優商品生產基地縣。在長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浙江、江西、福建、雲南、貴州等省區,建設以木本食用油料、工業用油和原料為重點的生產基地;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陝西、寧夏、甘肅以及遼寧等省區,建設以乾鮮果品為重點的生產基地,實行集約經營,改良品種,提高單產和經濟效益。
我國是薪材嚴重短缺的國家之一。全國8億農村人口有6億以上人口程度不同的缺少燒柴,嚴重缺柴戶約占農村總戶數的40%。由於過量樵採,破壞森林資源,造成生態失衡、水土流失、農業生產下降的惡果。積極發展速生、高產、熱值高的薪材樹種,增加薪炭林面積,是保護現有森林資源,解決農村能源困難的重要措施。根據解決農村能源問題要實行多能互補的建設原則,各地除根據需要,在現有林份中調增薪炭林面積外,到2000年,規劃新增薪炭林面積411.6萬公頃,占新增森林面積的10.4%。
(四)積極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切實搞好部門造林
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僅是一項經濟建設,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適齡公民每年每人植樹3-5株,這是法定的義務,要按照規定層層落實任務,必須確保完成。1989-2000年,規劃年均參加人數6.1億人,植樹總株數262.2億株。
積極發展社會林業,切實搞好部門造林,既能增加森林資源,緩解木材供需矛盾,滿足部分單位對木材的需要,又有利於加快國土綠化進程,改善區域性生態環境。為此,要進一步搞好鐵路、公路、渠道兩旁和湖泊、水庫周圍及工礦區、農牧漁場、部隊營區的綠化,各企業單位所屬的荒山、荒地、荒灘的綠化,都要按著規劃的要求,分期分拓完成造林任務。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若干問題的決定》,煤炭、造紙和其他以木材為原料的大型企業,都要提取一定數量的育林費,分期分批建立各自的原料材基地。
要進一步搞好城鎮綠化,大力種樹種草種花,發揮綠色植被調節空氣、減輕噪音、吸塵殺菌、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美化環境的作用。城市綠化要向縱深發展,以建設大環境綠化為中心,積極開展郊區綠化。沿海開放城市要加快綠化步伐,要注意加強縣城、建制鎮的綠化,各單位的庭院、廠區、校園、居民區等要加快綠化進度,進一步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要搞好廣大農村的四旁植樹,改善鄉村環境面貌。到2000年,大中城市建成區的園林綠地面積由現在30.8萬公頃增加到49.5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0.6%,有90%的村屯綠化達標。
(五)加強林木種苗基地建設
林木種苗是林業生產的基礎。種苗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林木的生長和質量。採用良種壯苗,是保證林業健康發展的帶根本性的重要措施。因此,種苗基地建設關係到造林成果和林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要千方百計提供足夠的數量、品質優良的種苗,以滿足造林綠化的需要。據統計,全國以民眾造林為主的地區,已建國營苗圃2300多處,鄉村集體骨幹苗圃2萬多處,全國已建立良種基地481個,總面積4.7公頃,其中母樹林面積達2.9萬公頃,1988年產種子16.3萬公斤。種子園面積為1.1萬公頃,其中三分之一已開始結實,1988年產種19.2萬公斤。種苗規劃要與造林綠化規劃緊密銜接,以滿足造林綠化的需要。到2000年,規劃新建種子園0.9萬公頃,新建母樹林4.6萬公頃,年育苗面積穩定在26萬公頃左右。規劃目標實現後,可年產良種150萬公斤,苗圃生產合格苗木200億株。同時要加強母樹林、種子園和苗圃的經營管理,不斷增加產量,提高種子質量。
三、實施規劃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宣傳動員,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加強宣傳動員工作,實行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是加快林業發展的根本措施。要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和宣傳手段,採取各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大力宣傳植樹造林是保護國土,改善生態環境,有益當代、造福子孫的偉大事業;大力宣傳《森林法》以及黨和國家關於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的有關規定;大力宣傳積極參加義務植樹運動是每個公民的法定義務;動員社會各行各業都來重視林業,大辦林業,要造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通過宣傳動員,使全體人民進步進提高思想認識,強化綠化意識,樹立植樹造林、綠化祖國人人有責,參加植樹造林光榮,不履行義務可恥的社會風尚,提高參加植樹造林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同時要使各級領導真正把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工作放到基本國策的位置上,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從各方面給予重視和支持,組織和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投入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活動中來。還要使各部門、各系統、各單位都高度重視林業,積極支持林業工作,積極投入植樹造林,按照造林綠化的統一規劃,認真完成各自的植樹造林任務,真正做到國家、集體、個人一起上,各行各業一起上,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
(二)建立和完善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
要搞好植樹造林,領導是關鍵。198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入紮實地開展綠化祖國運動的指示》中指出:“要把植樹種草,綠化祖國的重任放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所有單位領導幹部的肩上”。1987年中央20號檔案又明確規定:“實行領導幹部保護、發展森林資源任期目標責任制”,“森林資源的消長,應作為考核縣領導政績的主要內容之一”。中央關於實行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的規定,是保證林業發展帶有根本性的措施。實行這個規定,也是各級政府加強對林業領導的具體體現,是實現造林綠化規劃的保證。各地一定要認真落實中央的要求,建立健全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
實行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要做到明確綠化規劃目標;層層簽定責任狀;領導親自辦造林綠化點;定期檢查評比;明確考核指標和獎懲辦法這五個方面的落實。要根據造林綠化規劃目標進行任務分解,省、地、縣、鄉、村層層建立責任制,並通過一定的形式確定下來,堅持定期考核,做到獎懲分明。特別要注意使任期目標具體化、定量化,以便組織落實和檢查考核。同時,要注意責任制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能因領導人的更迭而受到影響。
(三)重視政策扶持,增加資金投入。
近年來,黨和國家為了扶持和促進林業發展,制定了一些對林業的優惠、扶持政策,並且批准在中央和省兩級建立林業基金制度,以廣開資金渠道,多方籌集資金,增加對林業的投入。中央的這些政策,對造林綠化規劃的實施,提供了有利條件。各地一定認真落實這些優惠政策,並從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廣開門路籌集造林資金的措施和辦法,保證本地區造林綠化任務的實現。
從當前國家財力有限的實際情況出發,造林綠化所需資金,應當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國家扶持為輔的原則,要依靠地方和民眾、多層次、多渠道來籌集資金。各級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從財政上和政策上採取扶持措施,增加對林業的投入,並且切實從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發,制定籌集林業資金的各種辦法。可以採取國家投一點,銀行貸一點,部門擠一點,省財政撥一點,市、縣財政拿一點,鄉鎮籌一點,各方面湊一點的辦法,廣辟資金來源,努力增加對林業的投入。按照誰用材誰造林的原則,提倡建立原料林基地,採取多方造林、各負其責、各負其費、各受其益的辦法。通過採取這些辦法,不但使造林綠化資金能有一個穩定的來源,而且能使全社會各方面更加重視林業。
在大力籌集造林綠化資金的同時,也要切實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建立林業基金預決算制度,加強對資金使用計畫的審核。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審計監督,同時要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從編制計畫到實際工作,都要實行資金與造林營林任務掛鈎的制度。逐步做到下達採伐限額與林業基金徵收掛鈎,確保應收盡收。要在林業系統內有償調劑沉澱資金用於造林,使雙方得益。一定要切實做到把有限的林業資金真正用於造林營林,並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四)實行“科技興林”,提高造林質量。
要重視科學造林、營林,實行集約經營,切實搞好工程造林和科學管理,擺脫長期以來造林質量差、效益低、經營粗放、管理落後的狀況。
對各類造林,都要按照科學規划進行施工,從種苗、栽植、撫育到管護,都要制定標準,嚴格按技術操作規程辦事。有條件的地方,要實行工程造林,按項目管理。一定要切實保證植樹造林質量,嚴格堅持檢查驗收,不斷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種苗是造林的基礎,一定要切實做到適地適樹,良種壯苗。要按照林木種子“生產基地化、質量標準化、造林良種化”的要求,認真搞好種苗基地建設,按造林計畫培育和提供符合質量要求、品種對路的優良種苗,切實改變那種有什麼苗,栽什麼樹的狀況,確保造林實效。
要大力搞好“科技興林”的工作,關鍵是要十分重視對先進的適用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各級領導都要重視科技興林的工作,要提出具體的落實措施。要結合造林綠化規劃的實施,進一步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和技術監測、技術服務體系。儘快推廣適用的科研成果,鼓勵科技人員參加推廣套用工作,通過實行技術承包、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切實做到科技成果上山入林,進鄉入戶,對創出高效益的成果要給予獎勵。同時要根據造林綠化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安排林業科研和攻關項目。還要大力搞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採取辦各種培訓班、技術諮詢、經驗交流等多種形式,努力提高林業職工和林農民眾的林業生產技術水平。
(五)堅持以法治林,搞好森林“三防”工作。
森林火災、森林病蟲害和亂砍濫伐是森林的三大災害,也是實現造林綠化規劃的重大威脅。針對這“三害”,要切實加強“三防”工作,這對於保護森林資源,實現造林綠化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抓緊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制止亂砍濫伐的三個管理體系(“三防”體系),使森林保護工作規範化、制度化。要加強機構,充實人員,實行專項責任制。
森林保護工作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在預防措施上狠下功夫。森林防火要做到“預防為主,積極消滅”;森林病蟲害防治要做到“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對亂砍濫伐、亂捕濫獵,要依靠地方各級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嚴明法紀,強化管理,加強教育,積極消除各種誘因,防止發生問題,一旦發生了,要迅速採取有力措施,堅決加以制止。
保護森林必須強化法制管理,堅持依法治林。國家已經頒布了《森林法》及其實施細則、《野生動物保護法》、《森林防火條例》、《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等一系列有關法規,應堅決貫徹執行。同時,還要儘快制定相應的地方法規,使森林保護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加強森林資源管護,強化林業管理。
加強森林資源管理是林業的一項帶根本性的基礎工作,對控制資源消耗,實行合理經營,促進資源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
森林資源管理的重點是要抓好林地管理和林木資源的管理。林地管理的關鍵是要嚴格控制占用林地。要按照《森林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一切林業用地非經林業主管部門同意並按程式報批,任何單位和個人無權改為它用,必須徵用、占用林業用地時,應按規定程式報批,林地補償費應返還林業部門,統籌用於恢復發展森林資源。
林木資源管理的關鍵是要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嚴格控制採伐限額。對國家批准的採伐限額,各地要認真遵照執行,不得自行突破。要嚴格管理制度,實行憑證採伐,憑證收購,憑證運輸。下達採伐限額要與跡地更新和造林任務掛鈎,與森林“三防”情況掛鈎,互相制約,促進林木發展。二是要嚴格造林檢查驗收制度,保證造林的數量和質量。除造林部門按規定檢查驗收外,資源管理部門堅持進行重點抽查和複查,堅決克服“砍的多、報的少、造的少、報的多”的不正常現象。三是要抓緊建立森林資源檔案和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做到科學經營、合理經營。四是要建立健全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森林資源監測體系,掌握資源消長變化情況,為林業工作和任期目標的考核創造條件。
區、鄉(鎮)林業工作站是管理的指導林業生產建設的基層組織,是林業的最基層管理單位。加強林業站的建設,是實現造林綠化規劃的重要保證。要加快建站進度,強化林業工作站的管理,切實發揮林業站在造林綠化工作中的組織、管理、指導、服務作用。同時,對木材檢查站、林業公檢法、護林隊伍等各項基層組織的建設,都要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作用,使各項林業管理工作實實在在地落到基層。
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的實施,必將有力地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實施後,將產生較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可以展望,到2000年,五大防護林工程建設規劃目標實現後,將在改變自然面貌,改善生態環境,減和風沙、旱、澇等自然災害,增強抗災能力和保障農業生產穩產高產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的黃土高原、太行山、長江中上游等地區,百萬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積將得到初步控制。“三北”和廣大平原地區“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短缺的矛盾將有所緩解,局部地區生態環境將向良性循環轉化。太行山區、海河平原和京津周圍地區生態環境將明顯改善。沿海地區的颱風、海潮等所造成的災害將大大減輕,使沿海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安全得到保障。防護林體系建設對農業生產將帶來直接效益,使5億畝農田得到保護,每年因此而增產糧食400億斤,並為持續的穩產高產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用材林基地、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和中幼齡林撫育規劃實現後,全國木材產量將有所增加,國家一般用材和中小徑林的供需矛盾將得到緩和,尤其是造紙材有可能得到更好的解決。650萬公頃的經濟林和500個名特優果品基地縣的建設,年總產值可達246億元,將對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合理利用土地,為出口創匯,增加農民收入,起到重大作用。規劃實現後,全國有3395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將披上綠裝,城鎮、道路、河流、村屯等基本綠化,全國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12.98%,提高到17%左右,各林種、樹種結構將更趨合理,林業各種經濟關係將趨向協調,為逐步形成一個地域布局合理、生產力高、多層次、多功能的森林資源體系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