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圖案,郵票上的國名,郵票面值,郵票上的齒孔,郵票的版銘,郵票上的水印,郵票上的志號,郵票品相,
郵票圖案
指郵票票面,一般由與郵票發行目的相關的圖案、國名、面值 、說明文字及邊飾等組成。世界各國的早期郵票圖案都比較簡單。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今世界各國都把自已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歷史地理、自然風光及珍貴的動物、植物等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內容作為郵票圖案。全世界已經發行30多萬種郵票,圖案的內容包羅萬象。集郵者通過收集研究郵票圖案能獲得豐富的百科知識。因此,郵票圖案是集郵者研究的主要對象。
郵票上的國名
指印在郵票票面上的國空或地區的名稱。一般都以文字、縮寫字母來表示國名。如:日本郵便、中國人民郵政。美國採用縮寫字母USA、蘇聯採用縮寫字母CCCP來表示國名。還有些國家用特殊符號來表示,如英國早期郵票採用英王頭像作標誌。英國現行的紀念郵票印有英女王頭像以代替國名。識別郵票上的國名,可以了解有關國家的地理、歷史、語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識。
郵票面值
指印在郵票票面上的郵資金額及貨幣單位。世界各國大多以表示郵票面值的阿拉伯數字和本國貨幣單位組成郵票面值。如美國普通信函郵資為22美分,郵票面值即由阿拉伯數字22和C分組成。中國人民郵政普通信函郵資為8分,郵票面值由阿拉伯數字8和分組成。也有一些國家發行無面值郵票,如軍用郵票、公事郵票等。我國1938年晉察冀邊區發行的抗戰軍人紀念郵票和1943年淮南區發行的“平”、“機”、“快”及“稿”字郵票都屬於無面值免資郵票。美國自1978年至1985年間陸續發行一組無面值郵票,票面上印有“A”“B”“C”“D”字樣,分別代表面值15、18、20、22美分。這是因為美國郵政部門要市調整信函郵資,但在印製郵票時,新的信函郵資未最後確定,不能往郵票上印新面值;但若在郵資確定後再印,郵票又無法供應。因此,才發行這種無面值的代字郵票。研究郵票面值可以了解一個國家幣值變化的情況。
郵票上的齒孔
為了方便郵票的撕開,在整張郵票的各枚之間用打孔器打出孔洞,分撕後,單枚郵票邊緣凹進的半圓形部分稱孔,凸出的部分稱齒,合稱為齒孔。英國黑便士郵票問世時沒有齒孔,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必須用剪刀一枚一枚剪開。 直到1854年英國才出現打齒孔的郵票。根據齒孔的形態,齒孔分為:光齒、毛齒、盲齒和漏齒。光齒:是在郵票打孔後,齒孔中的圓形紙屑完全脫落,孔洞邊緣光潔,稱光齒。毛齒:齒孔中紙屑未完全脫落,孔洞邊緣不光潔,呈毛狀,稱毛齒。盲齒:在郵票打孔後,只有印痕,齒孔中的紙屑沒有脫落,孔未通透,稱盲齒。漏齒:應該打孔而漏打齒孔的,稱漏齒。齒孔度數,是表示齒孔的量度,測量方法是把郵票放在量齒尺上,看在2厘米的長度內有幾個齒和幾個孔。如一枚郵票有12個齒和12個孔,那么這枚郵票的齒孔度數就是12度;如有11個齒和12個孔,那么這枚郵票就是11 1/2度。測量齒孔度數的方法是法國集郵家勒格拉於1866年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測量齒孔度數是研究郵票的一項內容,也是鑑別郵票真偽和區分不同版次的重要依據之一。我國郵票的齒孔大多數是11度、11 1/2度、12 1/2度和14度。
郵票的版銘
在整張郵票紙邊上印有郵票編號、版號、張號、色標、設計者和印刷廠名等,統稱版銘。版銘是研究郵票的重要資料,因此,很多集郵者都喜歡收集帶版銘的郵票。如:我國1981後4月29日發行的J63《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展覽.日本》郵票,在整張紙邊上印有雞、金魚、風箏、天壇、蝴蝶等各種圖案以及印有郵票名稱、設計者、印刷廠名、版號、張號、色標等等。這些版銘被集郵家看作是重要的集郵資料。有的郵學家說,這是印刷廠送給集郵者的禮物,是研究郵票版式和郵票印刷的重要依據。
郵票上的水印
郵票是預付郵資的憑證。為了防止偽造,在造紙過程中,用特殊方法加壓在紙里的一種標記,稱水印。水印是一種無色標誌,多為簡單圖案。在一整張郵票上,只有一個水印圖案叫全張水印。水印圖案在全張郵票中重複出現叫複式水印,水印的圖案多種多樣,如皇冠、太陽、月亮、太極圖等等。英國於1840年5月6日發行的黑便士郵票上就是以皇冠為圖案的水印。1885年我國大清郵政發行的小龍郵票和1898年發行的蟋龍郵票是以太極圖為圖案的水印。郵票上的水印很容易識別,在陽光或燈光下仔細看郵票背面就能發現。對不太明顯的水印,可在郵票背面略噴一點汽油,水印立即會呈現出來。汽油揮發快,對郵票和背膠並無損害,有經驗的集郵家一般都 採用這種辦法識別郵票上的水印。水印是研究和鑑定郵票真偽以及版別、發行年代的重要依據。
郵票上的志號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郵政發行的紀念郵票和特種郵票,在票面底部印有郵票發行序號和年代,稱志號。如1952年7月7日發行的,《抗日戰爭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在郵票底部左邊印有“紀16.4—1”“紀16”表示這套郵票是紀念郵票的第16套;“4—1”表示這套郵票有4枚,這是第一枚。郵票底部右邊印有“(78)1952”,(78)表示管枚郵票在紀念郵票里的總編號,“1952”是這套郵票的印製年代。我國首次便使用“紀”字頭髮行郵票,是從1949年10月8日的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始,到1967年3月10日紀124《向32111英雄鑽井隊學習》郵票止。其間共發行“紀”字頭的紀念郵票124套。特種郵票的表示方法與紀念郵票相同,只是將“紀”字改訓“特”字。從1967年4月至1970年1月發行的郵票取消了這種志號。從1970年8月至1973年10 月發行的郵票,在郵票底部左邊又印上新編的連續號,右邊印有印製個代。例如,《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郵票底部左邊的“(1)”,是連續編號,“1970”是印製年份。從1974年開始,郵票編號又使用“J”表示紀念郵票,“T”表示特種郵票。例如,1974年5月15日發行的《萬國郵政聯盟成立一百周年紀念》郵票。底部左邊印有“J1(3—1)”,“J”表示紀念郵票,“1”是第一套。(3—1)表示這套郵票共3枚,這是其中第一枚。郵票底部右邊印有“1974”是印製年份。郵票志號是新中國郵票上特有的標誌。這種志號對收集郵票很方便,不必查看郵票目錄就能了解每枚郵票的印製年份、全套枚數、總編號。
郵票品相
集郵的人都非常講究郵票品相。所謂郵票品相,就是郵票的相貌。衡量一枚郵票的品相有以下幾點:新票:票面完整,沒有破損,沒有摺痕,圖案端正,顏色鮮艷,不褪色變色;齒孔完整,不缺角;背膠完好。 舊票:票面完好,不揭薄,郵戳清晰,郵戳銷於郵票一角(約占票面的1/4左右),這樣的郵票為上品;郵戳輕印不損害票面美觀為中品;郵戳重油影響圖案美觀為下品;如果是研究郵戳,以全戳為好,要能看見郵戳上的地名、年、月、日、時。這主要由收藏的目的來定。在收集郵票時要注意郵票品相,不要用手抓取郵。用手抓取郵票易折角斷齒。手上有汗,接觸郵票會使票面失去原來的光澤。要使用鑷子。集郵用的鑷子尖端扁平、圓滑、無繡、鬆緊適度。郵票品相好壞,是相對而言的。一般的郵票容易得到,就可以挑選。凡是圖案相同的,可以比較一下品相好壞,儘量把品相次的剔出去,把好的收藏起來。如果一枚郵票極為難得,能收藏一枚已經很珍貴了,對品相則不必苛求。倘若非品相好者不取,那么,就很難如願以償了。
常見的郵票品相不佳有以下幾種:
(1)破損 在撕郵票時,用力過猛,把郵票邊緣撕破(在分撕郵票時,按照齒孔多折幾次,用力要均勻,不宜過猛)。
(3)齒孔不全 齒孔短缺,有部分漏齒、缺齒、斷齒。
(4)揭薄 在揭取郵票時,由於浸泡不透,造成票背紙質受傷變薄或揭成兩層。
(5)擦傷 信件在郵遞過程中,郵票畫面被磨損。
(6)霉點 郵票受潮或背膠變質引起發霉,形成霉點或黑色斑點。
(7)墨漬 墨水或墨汁被弄到郵票上(把食鹽放在熱水裡,將郵票浸泡一下,墨漬會褪去)。
(8)油墨過濃 蓋戳時油墨過濃,使郵票圖案弄得模糊不清。
(9)指紋 用手拿取郵票時,手指上的油漬或汗液弄髒了畫面。
(10)褪色 郵票長時間受燈光或太陽光照射,使原刷色褪色或變色(注意郵票不宜長時間被強光照射)。為了保持郵票清潔、完好、美觀,對以上容易損傷郵票品相的可能性要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