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國內郵件代封紙,又稱代封券、代封票、重封紙等,它是郵件在寄遞過程中,由於未封口、封口破損或郵件封皮破裂,為避免內件遺失,由郵政員工代為補封所貼用的封籤條,粘帖後並在其上加蓋郵局日戳,以明責任。
郵局印刷,內部使用。
我國是世界上使用代封紙較早的國家之一。
郵局代封紙並非正式
郵票,一般目錄中均無記載。目前,世界各國和地區發行和使用郵政代封紙的數量僅為100多種,由於代封紙不作銷售,郵局一般僅使用在破損的郵件上,而這種損壞的幾率在郵政傳送中是非常少見的,因此流傳量並不多,特別是由於
海難、
空難以及
戰爭造成的損壞而使用的代封紙,更是郵政史中的珍品。
清代郵件代封紙
1899年,大清郵政開始使用代封紙,正式名稱是“大清郵政官局代封”,其中被
集郵界公認最早的代封券是由上海造冊處
石印的,中間有
八卦圖,上下有英文,四周和空白處為草花圖案,有齒孔,圖幅為 44mm×27mm,全張為5×10共50枚。
之後,大清郵政還分別在1907和1909年發行過二版郵局代封紙,背景以雲龍圖代替了第一版的花草圖,在設計上與
大龍與小
龍郵票遙相呼應,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中華郵政代封紙
清代郵局代封紙第的三版曾經在
民國建立以後仍為部分郵局使用。
1923年,
廣州郵政局使用的郵局代封紙,中文是“郵局代封”四字,四角是“中華郵政”字樣,上下有英文,周圍為雙線花邊、
柿蒂花邊和綬帶、麥穗,有齒孔,圖幅為50×34毫米,有厚薄紙之分,
郵局全張5×10共50枚。
中國人民郵政代封紙
中國人民郵政上世紀50年代使用的郵局代封紙,淺黃綠色,橫長方形,圖幅為60mm×36mm,粗細雙線方框內,上部為扁仿宋空心字“中國人民郵政”,下部為略大的
長仿宋空心字“收到已破郵局代封”,下為兩行小字“代封人簽署,主管人簽署”,文字均為繁體。中間為麥穗綬帶圖案,四周用柿蒂紋花邊,四角有草龍紋角花。代封券郵局全張為2×5共10枚,無齒。
1963年6月,郵電部修訂《各類郵件處理規則》,啟用新版代封券,深綠色,上部為楷體“中國人民郵政”,中間為扁體或正方“收到已破郵局代封”的黑體字,下部為“代封人簽名,主管人簽名”小字,文字均為簡體。四周用草龍拐子紋花邊加以裝飾,圖幅有50mm×26mm、55mm×30mm等,壓虛線或打孔,郵局全張10枚,規格約為55×35毫米。
20世紀70年代啟用新版郵局代封券,深綠色,上部為楷體“中國人民郵政”,中間為黑體“收到已破郵局代封”,下部為“代封人簽名,主管人簽名”兩行小字,四周用草龍拐子紋作為框線,郵局全張為2×5共10枚,線形齒孔,以便撕用,規格為55×35毫米。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郵局代封券印色、字型等方面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用作框線的花紋有所不同,框線改為尖角,有齒孔,郵局全張10枚,規格為55×30毫米,比60年代的略小。
偽滿洲國代封紙
1931年,
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後,於1934年3月在
長春製造了“滿洲帝國”傀儡政權,偽政權在發行多種郵票的同時,印製使用過代封紙,四角及上下為楷體“滿洲
帝國郵政”,中間為空心楷體“郵局代封”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