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生群體生活經驗與社會認知的關係研究

國中生群體生活經驗與社會認知的關係研究是劉曉紅著的一篇論文

基本介紹

  • 書名:國中生群體生活經驗與社會認知的關係研究
  • 別名:國中生群體生活其他名稱或其他譯名
  • 作者:劉曉紅
  • 原作品:國中生群體生活經驗與社會認知的關係研究
  • 類別:論文
  • 出版時間:2008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副題名
以上海市四所國中為例
外文題名
導師
馬和民指導
學科專業
教育學原理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8
關鍵字
國中生 社會認知 教育社會學
館藏號
D669.5
館藏目錄
2010\D669.5\8

內容簡介

當前中國正處於獨子化、信息化、現代化、市場化和全球化為背景的全新社會形態之中,由此引發的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新問題是:獨子社會背景下青少年的群體生活經驗和交往方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種經驗和交往繼而又如何影響著其社會化進程,並構成他們獨特的社會認知、自我意識和行為方式?不同群體對青少年社會認知的影響力如何?20世紀60年代以前,對此類問題的研究主要關注於家庭的影響,90年代中期,“群體社會化理論”的提出激起諸多學者對不同群體影響力比較的研究興趣,各種觀點異彩紛呈。正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研究背景下,筆者以群體生活經驗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力為切入點,力圖回應以上問題。 分析當前國中生社會認知現狀是本研究的基本內容奔譽良希。論文選取孝道認知、誠信認知、生命態度和國家認同作為社會認知的基本變數並編制相應問卷為研究工具,選取上海市四個區的四所中學總計1800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獲取資料,藉助SPSS軟體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認知內容和認知的人口統計學兩方面呈現當前上海市部分國中生的社會認知現狀。研究發現:在孝道認知上,國中生傳承和揚棄態度分明;在誠信認知上,國中生認同與憂慮同在;在生命態度上,國中生自戀和自賤交織;在國家認同上,國中生評價和情感、依戀和歸屬雙重矛盾。同時,四種社會認知均存在性別、年級、學業成績、父母學歷等人口學統計方面的顯著性差異。 求證群體交往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力是本研究的重點,也是論文的主體。研究從群體類型和群體生活經驗傳遞方式兩方面進行。在群體類型影響力研究中,選取家庭、學校、社區、網路和同伴作為嘗愉廈群體類型的基本變數,並以家庭親情水平等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法呈現當前國中生群體交往的基本特徵及其對社會認知的影響。研究發現:當前國中生家庭親情水平普遍較低;父母不能有效承擔自己的角色;師生社會距離較遠;學生喜歡班級但不被接納;網騙備絡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社區提供的活動機構和設施並不豐富殃妹夜抹;同伴在國中生生活中仍然不可或缺,交往具有新的特徵。不同群體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力不盡相同:在孝道認知上,家庭>同伴>網路;在誠信認知上,家庭>同伴;在生命態度上,家庭>學校>社區;在國家認同上,家庭>同伴>網路。由此得出:家庭在國中生社會認知的形成中仍具有首要的影響地位,同伴和網路影響力逐漸增強,學校和社區對國中生社會認知的影響力相對不足。 在群體生活經驗傳遞方式的影響力研究中,選取知識傳遞、榜樣示範、群體性活動和環境薰陶作為研究變數,以群體經驗傳遞方式問卷為研究工具,運用多元回歸法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書籍報刊是學生獲取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祖父母對國中生的國家認同具有重要作用。母親整體上對子女的影響大於父親,但在對待生命態度上父親影響力更大。校園的環境和活動以及社區的環境與活動對國中生社會認知的影響力各有側重。不同交往經驗對社會認知的影響力不盡相同:在孝道認知上,知識傳遞>榜樣示範;在誠信認知上,榜樣示範>知識傳遞>環境刪夜頁薰陶;在生命態度上,知識傳遞>榜葛整精樣示範;在國家認同感上,榜樣示範>知識傳遞>環境薰陶。由此得出:知識傳遞和榜樣示範對國中生社會認知做出了重要貢獻翻葛茅,環境薰陶影響力相對較弱,群體性活動幾乎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發現並反思國中生整體成長環境和教育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是研究的目的。論文根據所求證出的群體交往影響力的差異,檢討當前教育中存在問題,並從學校、家庭、社區、網路等方面提出重構青少年群體交往經驗的對策和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如下結論: 1.當前國中生社會認知狀況良好,並沒有出現人們想像中的危機,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他們能夠堅守傳統美德並在揚棄中繼承。同時,他們的價值觀正處於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自我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矛盾交織中,新的價值體系尚沒有完全形成,因此,加強對這一時期青少年價值觀引導尤為重要。 2.家庭在青少年社會認知的形成中仍然扮演著無可替代的角色作用;學校和社區沒有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進一步的反思顯得十分必要;同伴和網路影響力逐漸增強。如何合理利用、因勢利導同伴網路的作用則是教育的新課題。知識傳遞和榜樣示範仍然是青少年社會認知形成的重要途徑,環境薰陶和群體性活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女性經濟獨立能力的提高以及育兒觀念的改變,單親家庭對子女的負面影響逐漸降低。 3.“群體社會化理論”具有一定的文化差異性,在當代中國文化背景下並不完全成立,家庭作為首屬群體其影響力從整體上來看依然十分強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