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腸湯

固腸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主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氣上沖胸,不能久立,身腫,腹急,當臍疼痛。

基本介紹

  • 名稱:固腸湯
  •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 組成:酸石榴皮、黃連、地榆、罌粟殼、茯苓
  • 主治: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氣上沖胸,不能久立,身腫,腹急,當臍疼痛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酸石榴皮半兩,黃連(炒)、地榆各一兩,罌粟殼(醋炙)、茯苓各一兩半。

用法用量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

主治

大腸虛寒,利下青白,腸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黃赤,氣上沖胸,不能久立,身腫,腹急,當臍疼痛。

附方

名稱:固腸湯
組成:罌粟殼(醋浸,炙稍黃)三兩,枳殼(麩炒,去瓤)、白芍藥各二兩,橘紅、當歸、甘草(炙)各一兩,訶子(煨,去核)、木香(煨)、人參、白姜(炮)各半兩
用法:上銼散。每服四錢,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主治:腸虛下痢,赤白頻並,日久無度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二
名稱:固腸湯
組成:罌粟殼二兩,甘草、乾薑(炮)、訶子肉各三錢,木香一錢半,陳皮四錢
用法:上藥入陳米一撮,水煎服
主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及泄瀉不止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二
名稱:固腸湯
組成:補骨脂、煨訶子、炒白朮、黨參、陳皮各九克,肉砭蔻、吳茱萸、炙米殼各六克,薏仁、扁豆各十五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100ml,分3~4次服,以上為1~3歲用鞋(藥踺視年齡大小增減)
主治:泄瀉
出處:《遼寧中醫雜忠》
名稱:固腸湯
組成:蓖麻子仁20克,豬大腸頭250克
用法:上2味放砂鍋內,加水適量(1~1.5千克),放火上燒沸後轉為文火
主治:脫肛
出處:《蔣長遠方》
功用:固澀肛門
名稱:固腸湯
組成:罌粟殼醋炒二錢,白芍藥一錢半,當歸、甘草炙各七分半,陳皮、訶子、乾薑各五分,人參、木香各三分
用法:上銼,作一貼,空心,水溫服
主治:治赤白痢
出處:《丹心》

重要文獻摘要

《東寶醫鑒》:“治赤白痢,宜黃連阿膠元、固腸湯、真人養臟湯、茱連丸。姜墨丸治赤白痢,及蠱疰痢。乾薑炒、松煙墨煅。上等分為末,醋煮麵糊和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五十九,日三服。”
《中華植物養生堂:110種植物為你養生》:“烏梅性平、暖,味酸、澀,歸肝、脾、胃、大腸經,有止咳、止瀉、安蛔止痛、抗菌消炎、生津止渴、開胃助消化的功效,一般有去核生用或炒炭用兩種。傳統中醫用於治療肺虛久咳少痰或乾咳無痰之症的一服散中,治療長時間瀉痢不止的固腸湯中,治療蛔厥病症、腸蛔蟲症、膽道蛔蟲症所致的腹部劇烈絞痛的烏梅丸中,治虛熱消渴煩躁的“玉泉散”中,都有烏梅作為主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