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澀丸,中醫方劑名。出自《羅氏會約醫鏡》卷十。具有澀腸固脫之功效。主治滑泄,直腸泄,食入即出,大腸虛滑脫肛,大便失禁。
基本介紹
- 名稱:固澀丸《羅氏會約醫鏡》
- 出處:《羅氏會約醫鏡》卷十
- 功用:澀腸固脫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白朮、牡蠣(煅)、附子、乾薑、肉蔻(麵包煨)、赤石脂各一兩,訶子肉、石榴皮(醋炒)各兩半,枯礬三錢,五倍子四錢。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為末,醋糊為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或加龍骨一兩。
2、現代用法:水泛為丸,每次6—9g。
功用
澀腸固脫。
主治
滑泄,直腸泄,食入即出,大腸虛滑脫肛,大便失禁。
方義
本方為澀腸止滑之劑,適用於泄久腸滑,補之無益,固澀庶可止滑之症。方中附子、乾薑溫里散寒;白朮健脾燥濕;牡蠣、赤石脂、枯礬、五倍子收斂固澀,益腸止滑;肉豆蔻、訶子肉、石榴皮澀腸固脫,兼能燥濕。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論:
《羅氏會約醫鏡》:“固澀丸新治泄久道滑,補之無益,須用此澀劑,庶可止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