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固原重建鐘鼓樓》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楊一清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固原重建鐘鼓樓⑴
【其一】
西閣風高鼓角雄,南來形勝倚崆峒⑵。
青圍睥睨諸山繞⑶,綠引潺湲一水通⑷。
擊壤有歌農事足⑸,折衝多暇虜塵空⑹。
登樓不盡籌邊意,渺渺龍沙一望中⑺。
【其二】
設險直成虎豹關,層樓百尺枕高寒。
重城列戍通三鎮,萬堞緣雲俯六盤。
弦誦早聞周禮樂,羌胡今著漢衣冠。
分符授鉞知多少,誰有勛名後代看。
千里關河入望微,四山煙雨翠成圍。
蒹葭淺水孤鴻盡⑻,苜蓿秋風萬馬肥。
聖主不教勤遠略,書生敢謂知戎機⑼。
狂胡已撤穹廬遁⑽,體國初心幸不違⑾。
作品注釋
⑴詩選自《宣統固原州志》。固原古稱高平、原州,是歷史上的經濟重地,交通樞紐,軍事重鎮,故史稱固原“據八郡之肩背,綰三鎮之要膂”,“左控五原,右帶蘭會,黃流繞北,崆峒阻南,稱為形勝”,軍事地理價值極高。固原歷史悠久,自然地理特殊,又處於交通要衝,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常常扮演不可忽視的角色。固原在歷史上是西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在新石器時代,先祖先民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周是國家政權對固原開發的肇始;戰國時代,秦國在境內設定烏氏縣,首開今寧夏行政建置先河;西漢在固原設立了今寧夏境內第一個郡級行政建置——安定郡。至此,奠定了固原歷史發展的基礎。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時期,封建王朝對固原的經略開發均十分重視,從而形成了固原獨特的開發史。降至明代,固原是明王朝九邊重鎮之一,同時還是延綏、甘肅、寧夏三個邊防重鎮指揮部——“三邊總制”府的所在地。固原一躍而為西北規格最高的軍事重鎮,成為西北軍事指揮中心。固原鐘鼓樓,據《嘉靖固原州志》載:固原鐘鼓樓在州城大街中,明僉事楊勉修築。歲久傾圮。正德八年(1513年),總制右督御史張泰、兵備副使景佐重修,極雄壯,取安定縣古寺巨鐘置樓上。《固原鎮鼓樓紀略》云:“重樓七楹,東懸鼓,西懸鐘。樓崇二丈七尺。台如之廣二十三丈,厚五丈六尺,皆以磚石圍砌。”歷時一年落成。
⑵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西。
⑶睥睨:此指固原城上的矮牆。
⑷潺湲:水徐流貌。
⑸擊壤有歌:即擊壤歌。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唱此歌,詞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老人蒙載帝堯的恩德而不自知,表明帝堯深得理邦治國之道。後遂用“擊壤歌”描寫太平盛世的歡樂景象,表示對統治者政績的頌揚。
⑹折衝:使敵人的戰車後退。即擊潰敵軍。沖,戰車的一種。
⑺渺渺:悠遠貌。龍沙:泛指塞外沙漠之地。
⑻蒹葭:蒹,沒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⑼戎機:指戰爭,也指軍事機宜。
⑽穹廬遁:穹廬,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此借指蒙古韃靼、瓦剌。遁,逃。
⑾體國:體念國家。
作者簡介
楊一清(1454—1530),明代大臣。字應寧,號邃庵,又號石淙。曾三任陝西三邊總制(總督)兼督馬政。其先安寧人。成化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歷任僉事副使、提督山西、陝西學政。入為太常卿,升左副都御史督理陝西苑馬寺馬政。弘治十八年巡撫陝西。正德元年改任陝西三邊總制兼督馬政。次年,因不滿宦官劉瑾用事,以疾乞退,準以少傅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致仕。正德五年,起以原官改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提督陝西三邊軍務。又計除擅權太監劉瑾。遂擢戶部尚書,又改吏部兼大學士,入參機務並成為內閣首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