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中旬,通遼市文物工作者在扎魯特旗前德門蘇木(鄉)清理了一座清代公主墓,墓主人是“固倫雍穆長公主”。
此墓地表建有護墓的廟宇。據當地人講,在土地改革之前這裡還有喇嘛三四十人在此守陵。土地改革時這些喇嘛被趕跑,廟宇被破壞,清理之前已經是一片廢墟,但廟宇的布局和輪廓仍可見一斑。墓地的周圍植有大片榆林。禪院雖小,但整潔肅穆。此墓是當地的一位農民在地表起磚時發現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固倫雍穆長公主墓
- 發現時間:1977年6月中旬
- 發現者:通遼市文物工作者
- 地點:扎魯特旗前德門蘇木(鄉)
考證
墓頂距地表深約1米,磚室券頂長1.8、寬1.6米、高1.9米。墓門西南向。門內豎置墓誌一合,用兩條鐵箍緊固著。公主為火葬,骨灰置於一銀質骨灰盒中。墓室內另有一青花葫蘆形的瓷瓶,用黃緞包好放置在墓室的西北角,內裝糜子和一些珍珠、瑪瑙、玉石等。
骨灰盒呈一廟宇建築模型,屋頂正中置一火珠、鴟尾、脊獸尚存,屋頂的瓦壠為銀片製成,用銀釘鉚於屋頂之上,溝滴瓦當衝壓成捲雲和獸面紋,極為精製。但出土時所有瓦片已全部被盜走,只余幾個溝滴和瓦當。屋頂就是骨灰盒的盒蓋,可以開啟,左右各有兩個吊環與前牆上的環耳扣合併用吊勾鎖緊,使整個建築成為一體。屋檐下豎園柱十根,左右各一,前後各四,整個建築為迥廊歇山式,約長0.5米、寬0.4米、高0.6米。置於一個磚石結構的台基之上。骨灰盒的屋頂上放一個罩,周圍束有圍裙,其下放一雙層座墊。座墊、圍裙、頂罩都是用金銀線刻絲彩色團龍織錦製成的。出土時金碧交輝,使整個骨灰盒顯得肅穆而莊嚴。骨灰用兩塊黃綠大幅緞子包好放在盒中。其下墊一層紙,紙下放一層木炭;其上放三塊刻絲彩色龍紋織錦墊子,均為雙層,一面銀線黃錦,一面金線蘭錦;再上面是三束紙幡。
墓誌為漢、滿文合璧鐫刻,為康熙御製。
固倫雍穆長公主(1624年一1641年)。清初人,滿族,姓愛新覺羅氏,名雅圖。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莊皇后的第四個女兒。被封為固倫公主。崇德六年(1641年),父皇太極接受了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烏克善為其子弼爾塔哈爾尚公主的納聘禮,下詔把固倫公主嫁給了弼爾塔哈爾為妻。弼爾塔哈爾是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子,與固倫公主是表兄妹結親。崇德八年(1643年),弼爾塔哈爾授固倫額附儀。康熙五年,襲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爵位。康熙六年卒。順治十四年(1657年),固倫公主進固倫長公主,康熙十六年(1659年)改封興平長公主。後又改為雍穆長公主。嫁後所生子女不詳,只知道長子是鄂齊爾。康熙十七年(1678年)公主病逝,享年50歲。生前信佛,死後火化,葬於今扎魯特旗前德門蘇木(鄉)的南面丘陵之中。該地當時系科爾沁右翼中旗轄地。
骨灰盒呈一廟宇建築模型,屋頂正中置一火珠、鴟尾、脊獸尚存,屋頂的瓦壠為銀片製成,用銀釘鉚於屋頂之上,溝滴瓦當衝壓成捲雲和獸面紋,極為精製。但出土時所有瓦片已全部被盜走,只余幾個溝滴和瓦當。屋頂就是骨灰盒的盒蓋,可以開啟,左右各有兩個吊環與前牆上的環耳扣合併用吊勾鎖緊,使整個建築成為一體。屋檐下豎園柱十根,左右各一,前後各四,整個建築為迥廊歇山式,約長0.5米、寬0.4米、高0.6米。置於一個磚石結構的台基之上。骨灰盒的屋頂上放一個罩,周圍束有圍裙,其下放一雙層座墊。座墊、圍裙、頂罩都是用金銀線刻絲彩色團龍織錦製成的。出土時金碧交輝,使整個骨灰盒顯得肅穆而莊嚴。骨灰用兩塊黃綠大幅緞子包好放在盒中。其下墊一層紙,紙下放一層木炭;其上放三塊刻絲彩色龍紋織錦墊子,均為雙層,一面銀線黃錦,一面金線蘭錦;再上面是三束紙幡。
墓誌為漢、滿文合璧鐫刻,為康熙御製。
固倫雍穆長公主(1624年一1641年)。清初人,滿族,姓愛新覺羅氏,名雅圖。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莊皇后的第四個女兒。被封為固倫公主。崇德六年(1641年),父皇太極接受了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烏克善為其子弼爾塔哈爾尚公主的納聘禮,下詔把固倫公主嫁給了弼爾塔哈爾為妻。弼爾塔哈爾是孝莊文皇后的親侄子,與固倫公主是表兄妹結親。崇德八年(1643年),弼爾塔哈爾授固倫額附儀。康熙五年,襲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爵位。康熙六年卒。順治十四年(1657年),固倫公主進固倫長公主,康熙十六年(1659年)改封興平長公主。後又改為雍穆長公主。嫁後所生子女不詳,只知道長子是鄂齊爾。康熙十七年(1678年)公主病逝,享年50歲。生前信佛,死後火化,葬於今扎魯特旗前德門蘇木(鄉)的南面丘陵之中。該地當時系科爾沁右翼中旗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