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追少年時事

《因追少年時事》是宋代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因追少年時事
  • 作者:辛棄疾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詩詞原文,詩詞註解,詩詞題解,詩詞鑑賞,作者簡介,

詩詞原文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①銀胡籙 ,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2

詩詞註解

①娖:整理《全宋詞》
3

詩詞題解

辛棄疾被迫閒居時期,一直嚮往著當年躍馬揚戈的戰鬥生活。這首詞,上片即是對那種情景的回顧。下片寫他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人已經老了,對恢復中原也無能為力了,對南宋當權者給他造成的這種閒置的處境,表現了不滿。
“有客”,是說有一個朋友。“慨然”,是感慨地。“少年時事”,其實是青年時代的事。“戲作”,意思是寫著玩的。實際上,這並不是“戲作”,它抒發了作者不能實現宿願的感慨,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在寫這首詞時,十分激動的感情。
4

詩詞鑑賞

上片第一句“壯歲旌旗擁萬夫”是說:我青年時代,舉著旌旗,率領上萬義軍進行抗金鬥爭。“壯歲”,青年時代。“旌[jīng]旗”,是旗幟的通稱。“擁萬夫”,率領上萬軍隊。“夫”,指士兵。“錦襜突騎渡江初”,寫他帶領精銳部隊南渡歸宋朝的情景。“錦襜[chān]”,指士兵漂亮的服裝。“突騎[jì]”,指南歸的騎兵。“燕兵夜娖銀胡籙,漢箭朝飛金僕姑。”這兩句寫義軍南下時沿途作戰的情況。“燕[yān]”,是戰國時代七國之一,位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燕兵”,指南歸的北方義軍。“夜娖[chuò]”,夜裡準備。“銀胡籙[lù]”,是箭袋。“漢箭”,指漢朝的弓箭,這裡用來指南宋士兵使用的箭。“朝飛”,早晨射出。“金僕姑”,箭名。這兩句說明了當時抗金鬥爭進行得轟轟烈烈,士兵們的警惕性很高,隨時準備打擊敵人。
下片寫目前自己被投降派排斥,人已經老了,仍然過著虛度年華的閒居生活,因此,內心感到非常痛苦。“追往事”,回憶當年領導義軍進行抗金鬥爭的情形。“嘆今吾”,感嘆如今自己志不得伸的處境。“春風不染白髭鬚”,說春風不能把自己花白的髭鬚染黑。這一句包含著深深的感嘆:自己老了,虛度了年華,流失的時光再也不能回來了。“髭鬚”,鬍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兩句說:沒有想到,當年我寫的那些陳述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策略的文章,如今只換來了東邊鄰居家有關種樹知識的書籍。言外之意是:我當年的苦心和理想,都白白的浪費了。“平戎策”,打敗敵人的策略。“戎”,原指少數民族,這裡指南侵的金貴族。“換得”,換來。最後兩句,尤其是一個“卻”字,抒發了作者的滿腹牢騷,他並非安於這種歸耕田園的隱居生活,是不得已啊!
這首詞結構嚴謹,音韻和諧,富有節奏感。濃厚的感情色彩,增加了它的感染力。
辛棄疾作品,對比少年時躍馬揚戈的戰鬥生活和垂暮的現實,表達對恢復中原也無能為力了,對南宋當權者給他造成的這種閒置的處境,表現了不滿。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今山東歷城縣)人,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偉大詞人。他二十二歲前,是在金統治區渡過的。二十二歲時,組織兩千多人,參加耿京領導的抗金農民起義軍,為耿京掌書記,出謀決策。“紹興三十二年(1162),京令棄疾奉表歸宋,高宗勞師建康(今南京),召見,嘉納之。……並以節使印告召京。會張安國、邵進已殺京降金,棄疾還使海州,與眾謀曰:‘我緣主帥命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覆命?’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於市。……棄疾時年二十三。”(《宋史·辛棄疾本傳》)南歸之後,先後任南宋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撫使等職。由於南宋投降派的排斥迫害,從四十三歲起,辛棄疾被免職,退居信州上饒達二十年之久。六十四歲時,朝廷準備北伐,起用他任浙東安撫使,調知鎮江府,不久又遭彈劾回家,憂憤而死。著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今人鄧廣銘為之編撰《稼軒詞編年箋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