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襲龍

因襲龍

寬嘴 因襲龍(Inawentu oslatus),屬名來自馬普切語“模仿”,種名來自拉丁語“嘴巴”和“寬”。因襲龍生存於晚白堊世的阿根廷,化石出土於布特德拉卡帕組(Bajo de la Carpa Formation),正模標本MAU-Pv-LI-595包含幾乎完整的頭骨以及大量椎骨和髂骨。

因襲龍是少數保存了完整頸部和頭骨的蜥腳類恐龍,它長有寬而扁的吻部和嘴巴,頸椎也比其他泰坦巨龍類恐龍要短,類似一些雷巴齊斯龍類恐龍,這顯示因襲龍開始嘗試取食地面植物,而各種類似雷巴齊斯龍類恐龍的特徵可能是為了填補這些已經消失的蜥腳類恐龍遺留的生態位而演化而來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因襲龍
  • 拉丁學名:Inawentu oslatus
  • 別名:似雷巴齊斯龍
  • :動物界
  • :蜥形綱
  • :蜥臀目
  • :因襲龍屬
  • :寬嘴 因襲龍
  • 亞目:蜥腳亞目
形態特徵,物種分類,學術意義,棲息環境,

形態特徵

因襲龍屬於泰坦巨龍類(Titanosauria),但它與雷巴齊斯龍科(Rebbachisauridae)高度趨同,例如縮短的頸椎序列、吻部寬而方、腰帶基本平緩。
因襲龍
因襲龍化石

物種分類

系統發育分析顯示:它與南極龍(Antarctosaurus)是姊妹演化支。

學術意義

因襲龍生存於森諾曼期-土倫期生物更替事件之後,在此之前,岡瓦納大陸以低矮植物為食的生態位基本由雷巴齊斯龍科擔任,而因襲龍等泰坦巨龍類的出現可能填補了森-土之後的生態位,進一步支持了森-土之後泰坦巨龍類高程度分化。
因襲龍

棲息環境

因襲龍生活的布德拉卡帕組還有當時還有阿貝力龍科的道獵龍、懾龍,大盜龍科的特拉伊龍,阿瓦拉慈龍類的阿基里斯龍、阿瓦拉慈龍,蜥腳類的山精巨龍、林孔龍、博妮塔龍、奧瓦龍,薄板類的嶺奔龍這些恐龍,以及一種名為佩文切鱷的鱷魚。該地層還有一些未命名的恐龍,諸如阿貝力龍科、大盜龍科、蜥腳類,其中阿貝力龍如MAU-Pv-LI-582(部分鉸接的頭骨)與來自同一區域的其他堅背龍類(道獵龍和懾龍)有一些共同的形態特徵;MAU-Pv-LI-665(椎骨和肋骨)與道獵龍有一些共同特徵。然而由於缺乏充分的診斷特徵和對阿貝力龍類眾多個體形態差異的認識,無法將新標本分配給這些已知類群,因此,它們被認為是不確定的堅背龍類。除此以外,布德拉卡帕組還發現了一些未命名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的破碎化石。與同樣位於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布特柏瑞組(BajoBarreal組)(森諾曼階~土倫階)一樣,雖然布德拉卡帕組(BajodelaCarpa組)目前己命名的阿貝力龍屬種體型都不大,但是該地區仍然有潛力不小的較大個體,比如編號為MACN-PV-RN 1012的獸腳類尾椎化石,被認為屬於一個身長為7米左右的大型阿貝力龍科。除此以外,該地層還發現了阿貝力龍科中段尾椎MAU-Pv-CO-598,與上述屬於堅背龍類阿貝力龍的化石不同,它與蠍獵龍最為接近,表明它是某種非堅背龍類的阿貝力龍科。
阿根廷內烏肯省Auca Mahuevo以南15公里處的Barreales Sur地區的背椎,編號: MCF-PVPH-418, 屬於Bajo de la Carpa組(年代大約在桑托階) , 椎體長度11厘米,按Baiano和Coria最新的描述算,靠前的脊椎,套氣腔龍的D1長度(8.5厘米),接近脆弱異龍AMNH 680的大小,如果按最初04年的論文描述算後部脊椎那可能只比氣腔龍(D14長度10.2厘米) 大~8%。
編號為MCF-PVPH-399的第二跖骨遠端,化石的主人應是一個很大的獸腳類恐龍。因為同時期沒發現過鯊齒龍科,因此被劃為未知獸腳類。根據其實際長度,該個體體型被認為可以跟巨型鯊齒龍科媲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