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我心未死

《因我心未死》是現代詩人胡也頻於1929年創作的一首新詩。這首詩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揭露與抨擊,並在結尾,憤怒地發出了“我毒惡如是造成之人類”的吼聲。此詩情緒忿懣,筆調冷峻,言辭犀利,諷刺辛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因我心未死
  • 作品體裁:新詩
  • 作者:胡也頻
  • 作品出處:《也頻詩選》
  • 創作時間:1929年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因我心未死
因我心未死,
復夢見這世紀的內幕:
技巧是無上的光榮,
戀愛須受金錢的撫摩。
·
衣冠楚楚之人兒,
全整容向權利作揖,
且不消一瞬的猶豫,
即能鄙視那萬種貧困。
·
友誼等於死狗,
遺棄於荒邱之深壑;
惟有巧言與諂笑,
方是這人間之寶藏。
·
飽醉於物質之上,
吁,誰哀遍野死屍,遍地難民?
哭聲與笑聲混合,
我毒惡如是造成之人類。

創作背景

1929年,中國上空堆滿了烏雲。同舟共濟的戰友,有的被殺,有的背叛,有的頹唐,有的隱逸,但更多的是從這血的教訓中清醒過來,胡也頻當是這其中的一個。這首詩即寫於1929年的革命低潮中。

文學賞析

這首詩,可以說“並非由於革命的高揚,而是因為革命的挫折”(魯迅語),蘸著血與淚凝就的沉思寫成的,因而顯得情緒忿懣,筆調冷峻,言辭犀利,諷刺辛辣,充滿了要改變這個不合理的社會的鬥爭精神。
《因我心未死》,此詩題便透出悲壯蒼涼之感。敵人的屠刀雖然已使戰友倒下,但無產者並未因此而泯滅鬥爭的熱情。寒潮能使大地封凍,地下的岩漿仍在奔突,雪裡的麥芽仍孕育著生機。革命者的信仰、理想、追求是敵人的恐嚇與屠戮所不能摧毀的,反而在逆境中更加勃發和宏揚。雄心既在,希望既在,所以對“哭聲與笑聲混合”的世界的一切弊端才更看得真切,剖析得剔透。全詩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揭露與抨擊。在這個社會裡,沒有真正的愛情,戀愛須受金錢的撫摩;沒有友誼,友誼不過是遺棄於荒丘深壑的死狗。有的只是投機取巧、謊言諂媚,權利下的奴顏婢膝,酒宴上的紙醉金迷。因此,詩人才在詩的結尾,憤怒地發出了“我毒惡如是造成之人類”的吼聲。在民不聊生的當時,詩人說出了人民想說而未說出的話,喊出了久積於人民心底的聲音,因此,詩中的“我”,就不僅是詩人自己,而是代表了人民民眾覺醒者的群體。這首詩,也成了無產階級埋葬舊世界的檄文。

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呂榮春:胡也頻的詩作也有偏重於說理的。這些作品大都直接揭露當時現實社會的某些本質方面,形象性雖較弱,卻具有義正辭嚴,痛快淋漓的特點,在《因我心未死》一詩里,詩人為貧富懸殊的不平面深深感嘆,並明確表示“我惡毒如是造成之人類”。(《一九八三年中國文學論文觀點匯要》)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吳歡章:胡也頻的《因我心未死》寫道:“友誼等於死狗,遺棄於荒邱之深壑;惟有巧言與諂笑,方是這人間之寶藏。”詩人用了“錯亂劃分”法將友誼等同於死狗,顯示了詩人對生活的透徹觀察和深刻理解。(《中國現代分體詩歌史》)
現代詩人顏廷奎:他的這首詩,可以說“並非由於革命的高揚,而是因為革命的挫折”(魯迅語),蘸著血與淚凝就的沉思寫成的,因而充滿了冷峻、犀利的哲語,戰鬥無畏的光芒。(《新詩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胡也頻(1903—1931),福建福州人。1920年春到上海,進入浦東中學讀書。1924年參與編輯《京報》副刊《民眾文藝周刊》,開始在該刊發表小說和短文。大革命時期,由於他遠離時代鬥爭的中心,思想較為孤獨和苦悶,此時期的文學創作籠罩著傷感和虛無的情緒。1928年春到上海,與沈從文共同編輯《中央日報》副刊《紅與黑》。1930年5月,由於鼓動學生進行革命而被省政府通緝。他返回上海,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後當選為“左聯”執行委員,並任工農兵文學委員會主席。193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選為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的代表。1931年1月17日,在東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預備會議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2月7日被殺害於上海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