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租貸”是為逃避制度監管,部分網路借貸平台將“現金貸”業務變身,名為租賃,實為借貸。
“手機回租貸”是用戶把手機“抵押”給平台,借短期小額資金。平台評估手機的價格,並與用戶約定借款期限和還款金額。平台實際收取的利息就是回購價格高於回收價格部分及 “評估費”、“服務費”。當然手機不用真的快遞給平台,目的是避人耳目繞開監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租貸
- 主要模式:手機回租貸
租貸模式,主要對象,應對措施,欺騙方式,平台提醒,
租貸模式
手機“回租貸”主要運作模式是:第一步,用戶(學生)將手機“賣”給平台,但手機所有權和使用權實際未發生轉移;第二步,平台“評估”手機價款,此期間平台要求學生填寫身份證信息、銀行卡信息、緊急聯繫人等借貸數據;第三步,平台放款,學生實際獲得相應借款中會扣除一部分所謂的“服務費”或“評估費”;第四步,手機“回租”,因實際未轉讓手機所有權,平台以手機“回租”方式,與學生約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購價格(即還款金額)。在此期間平台要求學生提供手機賬戶信息,以便於遠程掌握手機儲存信息。平台通過類似此種模式變相向大學生髮放高利息“現金貸”,最終可能會使學生陷入“套路貸”“高利貸”陷阱,已有學生因此上當受騙。
主要對象
並將對象瞄準在校大學生,嚴重威脅到學生權益,形成校園安全隱患。
比起社會上的申請者,這些“套路貸”平台更喜歡大學生用戶。他們相對沒有什麼經驗,而且提供的信息很準確,迫於壓力,他們不得不還錢。
逾期之後,有的貸款公司還會直接派人去學校抓人,恐嚇、毆打,什麼都乾。
應對措施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再次發出預警,提醒廣大學生務必提高警惕,理性消費,知法用法。
——高度警惕。要多了解熟悉金融知識,理性分析貸款實際利率標準,不要心存僥倖、盲目信任。在金融服務消費等活動中要認真閱讀相關契約條款,不要貪圖“小便宜”,提高自己對不良“校園貸”業務及其變種形式的甄別和抵制能力,同時提醒身旁的同學和校友,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上了網路騙子的當。
——理性消費。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和成長,要養成自強自立、艱苦樸素、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不盲目攀比,不貪圖享樂,合理安排生活支出,做到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科學消費。
——知法用法。要加強法律法規知識學習,時刻繃緊自我保護這根弦,保護好個人信息和隱私,注意留存相關憑據。當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第一時間與同學、老師和家長商量,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同時再次鄭重提醒大學學生工作者和資助工作者,在保護學生隱私的前提下,採取各種有效手段,關心關注在校學生的大額經濟支出,及時宣講不良“校園貸”及其各類變種形式的危害,對不正常的經濟往來,要提早作出預判和提醒,避免學生落入陷阱而不能自拔,避免小問題釀成大問題。
欺騙方式
所謂“回租貸”,即申請人以“抵押”手機的形式借款,但實際上手機仍在申請人手中。平台評估手機後,給出申請人可以借款的額度和需要支付的服務費,但雙方簽署的並非借款契約,而是租賃契約。借款後,申請人還款以支付租賃費“回租”手機的名義,付出高額費用。這樣做,一方面避免了借款契約中年利率的限制,另一方面,通過要求申請人改換ID賬號和密碼、讀取通訊錄等做法,掌控了申請人的隱私信息。
發現提供這種“回租手機”的貸款、“手機分期現金貸”的商家不在少數。隨機添加後,對方先詢問:現在用的手機是什麼品牌、型號,實名制多久,是否同意綁定iCloud(蘋果公司提供的雲端服務)等。根據手機型號,對方發來可以借款的額度,從2000元到4000元不等。緊接著,對方又發來10多款可以做“回租手機”的貸款App。
這些App上可以借款的範圍從700元至3000元不等,日利率為0.067%,借款周期為7日。不少人疑問:這算不算高利貸?自2015年9月1日起最高法《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施行後,判斷是否為高利貸,以年利率是否超過36%為標準,超過即為高利貸。但按照App上提供的日利率,其年利率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實際上,平台私底下收取的高額費用,都是以“租賃費”“手續費”“服務費”等名義收取的,鑽了法規的“空子”。
平台提醒
2018年6月26日,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布預警,提醒廣大學生小心“回租貸” 中的陷阱,提高警惕,理性消費。隨著金融監管等多部門重拳出擊,不良“校園貸”問題得到有效遏制。
教育部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發文稱,隨著金融監管等多部門重拳出擊,不良“校園貸”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為逃避制度監管,部分網路借貸平台“換穿馬甲”,將“現金貸”業務變身為“回租貸”,名為租賃,實為借貸,並將對象瞄準在校大學生,嚴重威脅到學生權益,形成校園安全隱患。
平台要求學生提供手機賬戶信息,以便於遠程掌握手機儲存信息。平台通過類似此種模式變相向大學生髮放高利息“現金貸”,最終可能會使學生陷入“套路貸”“高利貸”陷阱。
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提醒廣大學生:一要高度警惕。提高自己對不良“校園貸”業務及其變種形式的甄別和抵制能力。二要理性消費。三要知法用法。保護好個人信息和隱私,注意留存相關憑據。當合法權益遭受損害時,第一時間與同學、老師和家長商量,要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