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行店與地方社會:甘肅張家川的個案研究》是一本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靳曉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回族行店與地方社會:甘肅張家川的個案研究
- 作者:靳曉芳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1日
- 頁數:22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270414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具有百餘年歷史的張家川回族行店,其特徵以中介商為主,兼具中間商屬性。本書以結構功能論為視角,通過考察晚清至民國以及現當代兩大時段中張家川回族行店的經營特徵、行店對地方社會的構造等方面,系統揭示了這一組織與地方社會之間的互滲關係,彰顯其形塑地方社會的內在活力。全書的討論雖然以行店的興衰為主脈,但在問題拓展方面無不以錯綜複雜的地方社會為介入參照,可以說,後者在某種程度上是行店發生、發展的土壤,也是行店功能藉以體現的平台。二者相因相依,繪製了張家川地區百餘年豐富多彩的生活圖式。
作者簡介
靳曉芳,女,山西霍州人。法學博士,現為蘭州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曾在英國牛津大學作訪問學者(2016-2017),主要從事經濟社會學、民族社會學與技術社會學研究。相關論文發表於《中央民族大學學報》《雲南社會科學》《蘭州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及其他各類項目多項,主講課程《經濟社會學》被評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過程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過程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一 對行店的研究
二 對張家川地方社會的研究
第三節 基本說明
一 理論視角
二 主要概念界定
三 全書的結構框架
四 難點與重點
第四節 研究方法
一 文獻法
二 訪談法
三 觀察法
上篇 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張家川回族行店
第一章 行店的歷史形成
第一節 行店產生的歷史原因
第二節 行店經營面面觀
第三節 地方士紳在行店業中的作為
一 李得倉的“十大號”對地方經濟模式的首創
二 馬元超家族創辦行店
三 “興盛泰”的“期貨”經營
四“俊義成”的皮貨經營
第二章 行店對地方經濟的影響
第一節 依恃特權的包稅制度及行業壟斷經營
第二節 布帖與紙帖的發行
一 充當股票的職能
二 充當貨幣的職能
三 充當保值的購物券
第三節 洋行影響下的行店發展
第三章 行店的資金流向
第一節 行店主之間的融資方式
第二節 “無商不土”與“西路”貿易
第三節 東路貿易及其影響
第四章 行店介人非商領域及其沒落
第一節 行店主經商背後的生活
第二節 行店對教育的滲透
一 興辦教育的原因
二 行店主在教育領域中的踐行
第三節 最後的沒落
下篇 張家川回族行店的現代接續
第五章 行店的重建與衰變
第一節 行店的重新建立及輝煌經營
一 市場建立的標誌性事件——“高昌遠”的開張運營
二 新時期行店的經營特色
第二節 行店的興衰演變
一 支柱產業稅收的走勢所反映的市場興衰
二 行店業經營規模的變化所反映的興衰
三 外界關注度的變化所反映的行店興衰
四 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行店的進一步衰落
第六章 行店發生變遷的影響因素
第一節 外緣性因素的衝擊
一 原產地市場的出現
二 綜合型皮毛市場的興起
第二節 經營模式的被動轉變
一 來自商販的風險
二 來自客商的風險
第三節 軟、硬環境發展的不足
一 軟環境
二 硬環境
第七章 行店興衰與地方社會
第一節 行店主在教育領域的作為
一 與行店密切相關的女校教育
二 對普通教育的重視及其踐行
第二節 新型社會觀念的形成
第三節 次生行業的變遷
第八章 百年行店衰落後的思考
第一節 “龍山模式”的終結
第二節 破繭重生
參考文獻
後記
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