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瑪麗·安是是布萊希特於1920年的2月21日在去往柏林的火車上寫在筆記本上的一首詩,1927年出版。一首歌頌並涉及過去愛情的詩,描述了一個愛的經驗,在自然界的一種“無聲的蒼白的愛情”。
基本介紹
- 書名:回憶瑪麗·安
- 作者:布托爾特 布萊希特
- 原版名稱:Erinnerung an die Marie A
- 出版時間:1920年的2月21日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稱號,歷程,代表作品,原文,德文版,中文版,詩詞鑑賞,
基本信息
英文名:Erinnerung an die Marie A.
中文名:回憶瑪麗·安
創作時間:1920年的2月21日
作者:布托爾特 布萊希特
作者簡介
稱號
布萊希特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
歷程
1898年2月10日出生在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斯堡。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經理。
1917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文學,兼攻醫學。
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他被派往戰地醫院服務。革命失敗後,繼續大學學習,對戲劇發生濃厚興趣。同年寫出第一部短《巴爾》,攻擊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
1920年完成劇作《夜半鼓聲》。
1922年寫出《城市叢林》,並撰寫劇評。
1922年被慕尼黑小劇院聘為戲劇顧問兼導演。
1924年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邀請赴柏林任德意志劇院戲劇顧問,創作劇本《人就是人》。
1931年,將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改編為舞台劇。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帶著妻子兒女逃離德國,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
1956年8月因心臟病突發逝世。“他的去世是世界的一個巨大的損失。”
代表作品
《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裡的聖約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劇》、《措施》、《例外與常規》等教育劇。
原文
德文版
Erinnerung an die Marie A
An jenem Tag im blauen Mond September
Still unter einem jungen Pflaumenbaum
Da hielt ich sie, die stille bleiche Liebe
In meinem Arm wie einen holden Traum.
Und über uns im schönen Sommerhimmel
War eine Wolke, die ich lange sah
Sie war sehr weiß und ungeheuer oben
Und als ich aufsah, war sie nimmer da.
Seit jenem Tag sind viele, viele Monde
Geschwommen still hinunter und vorbei.
Die Pflaumenbäume sind wohl abgehauen
Und fragst du mich, was mit der Liebe sei?
So sag ich dir: Ich kann mich nicht erinnern
Und doch, gewiß, ich weiß schon, was du meinst.
Doch ihr Gesicht, das weiß ich wirklich nimmer
Ich weiß nur mehr: ich küßte es dereinst.
Und auch den Kuß, ich hätt ihn längst vergessen
Wenn nicht die Wolke dagewesen wär
Die weiß ich noch und werd ich immer wissen
Sie war sehr weiß und kam von oben her.
Die Pflaumenbäume blühn vielleicht noch immer
Und jene Frau hat jetzt vielleicht das siebte Kind
Doch jene Wolke blühte nur Minuten
Und als ich aufsah, schwand sie schon im Wind.
中文版
那是藍色九月的一天,
我在一株李樹的細長陰影下
靜靜摟著她,我的情人是這樣
蒼白和沉默,仿佛一個不逝的夢。
在我們的頭上,在夏天明亮的空中,
有一朵雲,我的雙眼久久凝視它,
它很白,很高,離我們很遠,
當我抬起頭,發現它不見了。
自那天以後,很多月亮
悄悄移過天空,落下去。
那些李樹大概被砍去當柴燒了,
而如果你問,那場戀愛怎么了?
我必須承認:我真的記不起來,
然而我知道你試圖說什麼。
她的臉是什麼樣子我已不清楚,
我只知道:那天我吻了她。
至於那個吻,我早已忘記,
但是那朵在空中漂浮的雲
我卻依然記得,永不會忘記,
它很白,在很高的空中移動。
那些李樹可能還在開花,
那個女人可能生了第七個孩子,
然而那朵雲只出現了幾分鐘,
當我抬頭,它已不知去向。
詩詞鑑賞
從內容方面來看,第一段主要描繪了九月的一個月夜詩人與戀人,即題目中提到的瑪麗·安在洋李樹下約會的情景。藍色的月光灑滿大地,萬籟俱寂,一對戀人相擁在洋李樹下,伴著月光,詩人看到了戀人那蒼白的臉龐,由此可見事實上她並不美麗,但在詩人心中她卻如夢一般的美好。詩人抬頭,看到了一朵白雲,它潔白並且高懸於空中。然而當詩人再度抬頭,它已隨風飄散。本段表達了詩人對戀人的無限喜愛之情,以及兩人在一起時的幸福之感。
接著第二段詩節則帶領著讀者來到了若干年之後,本段以自然景物的變遷來暗示時間的變化,月亮不斷地升起又落下,洋李樹也可能是被人砍去了,而詩人也已然忘記了當年戀人的臉龐,此情此景不在,斯人斯物也已逝去,然而令詩人無法忘卻的,是愛著瑪麗·安的感覺,忘記了吻,卻記得感覺,這也正是最令詩人痛苦的地方,欲忘而不能。本段表面上看是對上一段詩人對瑪麗·安愛情的反駁,因為詩人已經忘記了她的面容,實則強化了詩人對瑪麗·安的感情,因為在這裡,我們看到了詩人內心的矛盾和糾結,表面上的忘記掩飾不了詩人內心強烈的感覺,也更突出了詩人的愛不僅僅只停留在外表,而早已紮根於內心,若干年後依然如故。最後一段可以說是對前兩段的一個綜合,詩人推測,瑪麗·安可能也已為人母,從而表明了自己與瑪麗·安的愛情必定無果而終,如白雲一般固然美好,固然綻放過,然而最終卻悄然隨風逝去,此處與第一段相互照應,只是於詩人而言,那愛情的滋味是始終無法忘記的。
本詩一共涉及三種意象,月亮,洋李樹和白雲,而只有在第一段,三種意象同時出現,第二段只提及月亮和洋李樹,第三段反覆寫到白雲。月亮和洋李樹表明了時間的流逝,這也正是詩人的獨具匠心之處,雖未明確指出歲月的變遷,但讀者已從字裡行間讀出了此意。白雲象徵著詩人與戀人之間純潔而美好的愛情,無法忘記白雲,便說明了詩人無法忘記與瑪麗·安之間的愛情。之所以選擇白雲這個意象,是因為白雲與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有共同之處,首先是色彩上的相同點,白色象徵純潔,毫無雜質,容不得半點污染,其次是性質方面的相同,白雲有綻放的美麗瞬間,這一瞬印在了詩人的腦海中,這正如詩人與瑪麗·安那曾經美好的愛情的片段一般,縈繞在詩人心頭,久久不能忘卻。由此,詩人在失去戀人後所承受的痛苦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