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城城址

四面城城址

四面城城址,位於遼寧鐵嶺昌圖縣四面城鎮政府東200米處一高起台地上,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是遼代至金代的遺址。

1988年12月,四面城城址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面城城址
  • 地理位置: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 
  • 所處時代:遼代至金代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國共和國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13]13號
  • 編號:7-0098-1-098
遺址特點,歷史記載,安州殘碑,遼代安州,四面城鎮,昌圖縣,研究價值,旅遊信息,保護措施,地圖信息,

遺址特點

四面城城址,東經123°59′42.7″~123°59′51.8″;北緯42°55′59.4″~42°56′04.2″,海拔120-128米。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是遼代至金代的遺址。四面城牆夯土築成,呈不規則菱形,城有南北兩門,城東、北兩面有護城河(紅山河)。 城內遺存大量遼金時期的陶瓷片標本和獸面瓦當、捲雲紋瓦當、灰黑色大方磚等建築材料;還有“政和”、“元佑”等北宋錢幣、鐵箭頭尋晚才、鐵甲片、車轄等遺物。2000年在城內出土安州殘碑,得以佐證其為遼代安州州治。該城金代為歸仁縣治。為當時的商賈貿易繁盛備旬遷之地。

歷史記載

編寫於清末的《昌圖府志》對此城記載如下:“周約十里,四門,城內有石龜昂首土中”。現代考古堪察結果表明,四面城古城城牆以土夯築而成,平均存高3米左右,東南兩面城牆因近民宅而損毀較重,棕項道漿西北兩面城牆保存尚好。經實測,古城北牆長366米、南牆長307.5米、西牆長490米、東牆長441米,城內地表多見殘陶碎瓦。

安州殘碑

碑上面刻的文字為“遼東之地為州者,五十立遙葛有四,安州即其一也……俗阜視其地利,甲諸遼左,真一境之佳致也……吞遼宋一匡天下,封疆萬里……取民之所歸,惟歸有仁之意……”。2000年的秋天,當地農民耕種時,發現一塊殘碑。隨後考古人員又在發現石碑的附近,挖了兩條2米寬, 10米長的探溝,發掘出一些散碎的石碑殘塊和遼金時代的大量琉璃建築材料,包括瓦當、滴水等,還發現了鐵箭頭、鐵刀、頭盔、鐵甲片等軍事武器以及生活用具。通過碑文記載和遺蹟發掘,文物部門確信,四面城古城為遼代安州、金代的歸仁縣。

遼代安州

金章宗明昌元年,王寂提點遼東路刑獄曾出巡到此,寫有日記體《遼東行部志》一書,書中對他來四面城事略有記述:“辛酉,次歸仁迎姜縣,宿南城道院。歸仁,在遼時為安州,本朝改降為縣。抵暮,得季弟元微書,及《未央宮花頭瓦硯》詩。 ”辛酉是明昌元年的三月初七日;歸仁縣,是金代廢遼代安州之後新設立的縣置。《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四引張棣《金虜圖經》:“鹹州南鋪至宿州北鋪四十里,宿州北鋪至安州南鋪四十里”。遼代的鹹州即金代的鹹平府,在今開原老城;宿州即肅州,在今昌圖馬仲河古城,具體位置就是馬仲糧庫。歸仁在今馬仲北四十里,約當於四面城。據王寂所記,知歸仁縣在遼時為安州,金改為縣,廢州為縣的時間是在金皇統三年。

四面城鎮

四面城鎮位於昌圖縣中部,紅山河水庫下游,由遼金時代金人在此修建防禦城牆而得名。該鎮屬於平原產糧區,以盛產優質玉米、大豆而聞名省內外,故此有遼北重鎮之稱。

昌圖縣

昌圖縣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大縣,區域面積432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0萬畝,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著名的畜禽生產加工基地。昌圖縣在秦、漢、晉時期均屬遼東郡北境。曾被扶餘和鮮卑族所控制。五世紀初,被高句麗割據。公元六九八年至九二五年屬渤海國扶餘府(今古林省四平市)。公元九零七年至一一三五年遼國在昌圖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多和盛想別設鳳州、安州和韓道辯臘州。金廢州存縣,屬鹹平路鹹平府。元屬開元路。明時期分別屬扶餘衛、三萬衛、遼海衛,並在境內增設永寧、鎮夷、清陽三邊堡。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遊牧區域。嘉慶十一年 (一八零六年)漢族移居較多,始設昌圖廳 (今昌老城鎮)。

研究價值

該城址是遼北地區保存最好的遼代夯土城,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考證價值。

旅遊信息

四面城城址,位於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研究價值

該城址是遼北地區保存最好的遼代夯土城,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考證價值。

旅遊信息

四面城城址,位於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四面城鎮。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四面城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