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陝西省合陽縣境內歷史悠久的四座鎮及其八座塔的合稱。現“四鎮”還在 ,但是“八塔”已不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鎮八塔
- 景區位於:陝西省合陽縣境內
- 四鎮:東、西、南、北
- 損壞:四鎮已經不在了
四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八塔,傳說,歷史,相關記載,其他信息,
四鎮
東鎮
坊鎮是合陽首鎮,在縣城東20公里處。據地方文史專家、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靜慈先生講,坊鎮在宋代有一個很大的冶鐵工場,所以叫“坊冶鎮”,後來民間叫轉音了,念成“坊里鎮”,這名稱一直延續到六七十年代,至今民眾中還有這樣叫的。坊鎮地處韓城去西安的同(州)朝(邑)大道和合陽至洽川的古道交叉處,昔日商賈雲集,棧房鱗次櫛比,二七逢集,市場興旺。坊鎮舊有規模宏大的興隆寺和后土娘娘廟,鎮中心有過街戲樓,還有老戲樓和南城戲樓,隔三岔五就有戲班來演出。坊鎮踅面出名,選料認真,做工精細,被譽為正宗。
西鎮
西鎮路井是合陽的西南大門,傳說早年有仙人降甘露呈瑞,因而得名。村莊很大,所謂“千家侯,八百高,雜姓不知有多少。”新中國建國後,路井地處108國道旁,發展速度大加快。路井西瓜馳譽外地,風味小吃有清湯羊肉、扯麵、和辣子豆腐。
南鎮
南鎮黑池,歷史悠久。相傳大書法家王羲之路過此地,碰巧這裡正在修建城樓,他應邀題字。書畢,在村東的小澇池裡涮筆洗硯,池水隨之變黑,後來便把此地稱為“黑池”。黑池鎮原來的東城門上有“古晉墟”三字,相傳就是王羲之題的。黑池又是明代大戲劇家王異的故里。黑池的羊肉糊餑遠近聞名。這裡的芯子桿設計巧妙,構思奇特,製作精細,1958年曾進過北京。
北鎮
北鎮甘井北依梁山,東臨徐水。相傳此地早先乾旱缺不,後來漢武帝體恤民情,掘一水井,水清昧甘,因而得名。鎮東的仙宮村相傳為漢武帝去汾陰祭后土的駐蹕之地;鎮西北的武帝山頂建有武帝廟,風景優美,山下溝谷是金水的源頭。“甘井牌”蘋果個大色艷味甜,榮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八塔
傳說
關於八塔,沒有確切的資料記載。不知具體所指,但合陽過去塔多,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存的四座大塔都程度不同地歪向東北。合陽的塔為什麼是歪的?有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據當年合陽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好地方,縣城號稱“九龍朝鳳”,不光物產豐富,還要出三石六斗菜籽顆那么多的官。後來來了一位縣令,略懂風水,一見合陽這么好的地方,氣恨的不得了,便施詭計哄騙合陽的父老鄉親,設了四鎮,建了八塔。這八座塔不偏不斜地墩在龍眼和鳳翅上。從此合陽變成了一個窮地方。又過了不知多少年,坊鎮出了個小季子,他決心出外學藝,拉倒八座塔,讓合陽人重新過上安居樂業、囤溢倉滿的好日子。他學成後回到家鄉設壇拉倒八座塔,每座塔有九個灌灌牛朝東北方向拉,他在一旁念念有詞,灌灌牛在咒語的催動下使盡了全身的力氣。剛剛拉動的時候正巧小季子的母親從旁經過詢問怎么回事,小季子說他要拉倒八塔,他母親隨口說了一句累死你也拉不倒,誰知話音剛落,七十二個灌灌牛全部喪命化為一縷輕煙,小季子也口吐鮮血一命嗚呼了,小季子的本事再大,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所以只把塔拉歪了,卻沒有倒下業,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季子和他的七十二個灌灌牛,就在離塔不遠的地方修建了土塔(土疙瘩)。實際上據科學家講,合陽的古塔之所以歪倒是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和黃河河道南北向切割地層的緣故。
歷史
百良壽聖塔谷稱百良塔,在今百良中學(即壽聖寺舊址)校園內,建於晚唐,是1957年首批公布的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方形密檐式磚構實心塔,高31.73米,原為十三級,現存十二級。清康熙二年(1663)由進士王又旦領銜,在底層周圍加築護牆以加固塔基,正南有門洞可通往座上,洞額題“慈雲洞天”。記載此事的石碑現嵌於塔北面一層。1985年,陝西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拆去護牆,暗加鐵箍九道,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原貌。百良塔雄踞百良河南岸塬畔,南俯徐水,東望黃河,北瞰芝原,是合陽名勝之一。
位於和家莊鄉東馬村村南乳羅山東峰上的羅山寺塔也是唐代所建。塔東西兩側各有清代進士仵魁所築土塔一座,遠望狀如筆架,故又名“文峰”。塔南山坡下是孟莊鄉岱堡村,因之民眾俗稱“岱堡塔”。羅山寺已不存,今僅留塔。塔為樓閣式空心方形,原為九級,頂已毀,現存八級,殘高約30米。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券門南向。塔內原架木質樓板,沿梯可登塔頂,今已不存。塔體呈紡錘形,無基座,各級券洞有假門。高大莊嚴,為合陽諸塔之冠,亦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關中八高士之一的李灌(向若)先生曾在塔下築穴而居,稱“小桃源”;清代合陽女詩人雷敬(史夫人)尋夫到此,曾用銀簪在羅山寺門前的照壁刻下“寺野鐘聲遠,山荒風雨多”的詩名。
大像寺位於平政鄉安陽村東北。大像寺又名“大雲禪院”,毀於抗日戰爭時期,獨留此塔。塔系宋代所建,為疊澀密檐式方磚塔,第一屋有券洞,內為神龕,十三層,高約30米,下有長寬各4.8米的方形基座。第一層塔檐下普柏枋上設有斗拱,仿木結構,懸空出挑,有實用價值,為本縣諸塔中所僅見。塔項已偏離中心5度,是名副其實的“斜塔”。大像寺又是一座奇妙的回音塔,站在塔北的土胡洞中用瓦片敲擊,便可聽到清脆的蛤蟆叫聲,其餘三面均無此現象。
位於縣城東南1.6公里處烈士陵園內的千金塔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系縣城槐里(即後地巷,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已捐銀千兩而建,因而得名。原有題額及碑記,今已散失。與大像寺塔同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為澀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磚塔,十三級,高約35米。第一級有北向券門,檐下有斗拱;第二、六、十級各有一南北券洞;第四、八級各有一東西券洞。塔頂磚縫中生有一柏,高三米左右,四季青翠,亦屬合陽奇景之一。
相關記載
據《合陽縣全志》(清乾隆本)記載,四鎮指東鎮坊鎮、西鎮路井、南鎮黑池、北鎮甘井。 坊鎮是合陽首鎮,在縣城東20公里處。據地方文史專家、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靜慈先生講,坊鎮在宋代有一個很大的冶鐵工場,所以叫“坊冶鎮”,後來民間叫轉音了,念成“坊里鎮”,這名稱一直延續到六七十年代,至今民眾中還有這樣叫的。坊鎮地處韓城去西安的同(州)朝(邑)大道和合陽至洽川的古道交叉處,昔日商賈雲集,棧房鱗次櫛比,二七逢集,市場興旺。坊鎮舊有規模宏大的興隆寺和后土娘娘廟,鎮中心有過街戲樓,還有老戲樓和南城戲樓,隔三岔五就有戲班來演出。坊鎮踅面出名,選料認真,做工精細,被譽為正宗。 西鎮露井是合陽的西南大門,傳說早年有仙人降甘露呈瑞,因而得名。村莊很大,所謂“千家侯,八百高,雜姓不知有多少。”新中國建國後,路井地處108國道旁,發展速度大加快。路井西瓜馳譽外地,風味小吃有清湯羊肉、扯麵、和辣子豆腐。 南鎮黑池,歷史悠久。相傳大書法家王羲之路過此地,碰巧這裡正在修建城樓,他應邀題字。書畢,在村東的小澇池裡涮筆洗硯,池水隨之變黑,後來便把此地稱為“黑池”。黑池鎮原來的東城門上有“古晉墟”三字,相傳就是王羲之題的。黑池又是明代大戲劇家王異的故里。黑池的羊肉糊餑遠近聞名。這裡的芯子桿設計巧妙,構思奇特,製作精細,1958年曾進過北京。 北鎮甘井北依梁山,東臨徐水。相傳此地早先乾旱缺不,後來漢武帝體恤民情,掘一水井,水清昧甘,因而得名。鎮東的仙宮村相傳為漢武帝去汾陰祭后土的駐蹕之地;鎮西北的武帝山頂建有武帝廟,風景優美,山下溝谷是金水的源頭。“甘井牌”蘋果個大色艷味甜,榮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 關於八塔,沒有確切的資料記載。不知具體所指,但合了過去塔多,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存的四座大塔都程度不同地歪向東北。合陽的塔為什麼是歪的?有一個優美的民間傳說。據當年合陽是一個藏龍臥虎的好地方,縣城號稱“九龍朝鳳”,不光物產豐富,還要出三石六斗菜籽顆那么多的官。後來來了一位縣令,略懂風水,一見合陽這么好的地方,氣恨的不得了,便施詭計哄騙合陽的父老鄉親,設了四鎮,建了八塔。這八座塔不偏不斜地墩在龍眼和鳳翅上。從此合陽變成了一個窮地方。又過了不知多少年,坊鎮出了個小季子,他決心出外學藝,拉倒八座塔,讓合陽人重新過上安居樂業、囤溢倉滿的好日子。可是他的本事再大,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太小了,所以只把塔拉歪了,卻沒有倒下業,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據科學家講,合陽的古塔之所以歪倒是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和黃河河道南北向切割地層的緣故。 百良壽聖塔谷稱百良塔,在今百良中學(即壽聖寺舊址)校園內,建於晚唐,是1957年首批公布的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方形密檐式磚構實心塔,高31.73米,原為十三級,現存十二級。清康熙二年(1663)由進士王又旦領銜,在底層周圍加築護牆以加固塔基,正南有門洞可通往座上,洞額題“慈雲洞天”。記載此事的石碑現嵌於塔北面一層。1985年,陝西省文物局撥款維修,拆去護牆,暗加鐵箍九道,按“修舊如舊”的原則恢復原貌。百良塔雄踞百良河南岸塬畔,南俯徐水,東望黃河,北瞰芝原,是合陽名勝之一。 位於和家莊鄉東馬村村南乳羅山東峰上的羅山寺塔也是唐代所建。塔東西兩側各有清代進士仵魁所築土塔一座,遠望狀如筆架,故又名“文峰”。塔南山坡下是孟莊鄉岱堡村,因之民眾俗稱“岱堡塔”。羅山寺已不存,今僅留塔。塔為樓閣式空心方形,原為九級,頂已毀,現存八級,殘高約30米。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券門南向。塔內原架木質樓板,沿梯可登塔頂,今已不存。塔體呈紡錘形,無基座,各級券洞有假門。高大莊嚴,為合陽諸塔之冠,亦屬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關中八高士之一的李灌(向若)先生曾在塔下築穴而居,稱“小桃源”;清代合陽女詩人雷敬(史夫人)尋夫到此,曾用銀簪在羅山寺門前的照壁刻下“寺野鐘聲遠,山荒風雨多”的詩名。 大像寺位於平政鄉安陽村東北。大像寺又名“大雲禪院”,毀於抗日戰爭時期,獨留此塔。塔系宋代所建,為疊澀密檐式方磚塔,第一屋有券洞,內為神龕,十三層,高約30米,下有長寬各4.8米的方形基座。第一層塔檐下普柏枋上設有斗拱,仿木結構,懸空出挑,有實用價值,為本縣諸塔中所僅見。塔項已偏離中心5度,是名副其實的“斜塔”。大像寺又是一座奇妙的回音塔,站在塔北的土胡洞中用瓦片敲擊,便可聽到清脆的蛤蟆叫聲,其餘三面均無此現象。 位於縣城東南1.6公里處烈士陵園內的千金塔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609),系縣城槐里(即後地巷,今名文化街)人康守已捐銀千兩而建,因而得名。原有題額及碑記,今已散失。與大像寺塔同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為澀密檐式八角形空心磚塔,十三級,高約35米。第一級有北向券門,檐下有斗拱;第二、六、十級各有一南北券洞;第四、八級各有一東西券洞。塔頂磚縫中生有一柏,高三米左右,四季青翠,亦屬合陽奇景之一。
其他信息
除此四座大磚塔外,在城關鎮南伍中、王家莊和甘井鎮北伍中、城村各有小磚塔一座,福山建築群和同家莊南長益村藥王廟內亦有小磚塔一座,均屬清代及民國初年所建;此外還有許多夯土築成的小塔,分布在全縣各地,均系村莊為補風水而建,亦合陽古時風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