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座落在赤水市城郊杉樹壩,於1986年修建,是全國第一個紀念“四渡赤水”戰役中犧牲的紅軍烈士而修建的陵園,由主體陵園(約21畝),百竹園、香樟古樹園三部組成,有大理石碑記繪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經過示意圖一幅。在陵園陳列館內有60幅圖片,內容包括四渡赤水戰役、領導人題詞,紅軍標語及紅軍用過的武器彈藥、赤水革命老區的歷史等。
2006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
- 保護級別: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 地理位置:貴州省赤水市
- 始建:1986年
建設概況,管理機構,所獲榮譽,開展活動,地圖信息,
建設概況
1986年,首次在赤水市城郊選址,興建了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將附近幾處的烈士忠骨遷葬於園中,同時修建了陳列室展示有關文物。2010年為更加有效地傳承和發揚紅軍四渡赤水精神的需要,市政府投入750萬元新建了6072.9平方米 63個車位的停車場和619平方米的展陳館,2014年擬投入5000萬元修建10000平方米的四渡赤水紅軍烈士紀念廣場,陵園保護面積達到70餘畝。
整個園陵由碑陵園、展陳館、百竹園、古樟園四部分組成(有“四渡赤水” 寓意)。在各園區之間,合理布局,精心設計,修建了1條環形參觀遊覽步道、6條各園區通道、4個仿古休息亭、2個休息長廊、2個公廁,以及遍布園區內的路燈、射燈總計218 盞等基礎設施,218 盞燈全部接入城市路燈管理中心管理,有效預防了夜間破壞活動的發生。
在陵園停車場底部,建有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管理所辦公樓,為兩層磚混式仿古建築,建築面積為200平方米。整個陵園的綠化面積達90%,到處古木參天,修竹茂密,松柏蒼翠,環境幽靜,景色優美,一派莊嚴肅穆,具有濃烈的緬懷氛圍。
管理機構
陵園於1990年設立了管理所,為赤水市民政局隸屬的財政全額預算的正科級事業單位,系專門負責陵園管理、保護和服務工作的機構,有事業編制人員6人。其中,設所長1人,副所長1人,講解員2人,管理員2人。
從2012年起市財政每年列入預算的專項工作經費為10萬元。堅持實行政務公開和財務公開,每年在赤水政府網站民政局專頁上定期公示各項工作情況和財務情況。
赤水市民政局及其陵園管理所,建立健全了一整套有關的規章制度總計26項,內容涵蓋了黨風廉政建設、各崗位工作責任制、全天候24小時值班制度、消防安全責任制、憑弔瞻仰祭掃制度等等。
所獲榮譽
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於1990年4月被遵義地區行署命名為“遵義地區重點保護單位”
1998年5月被共青團貴州省委命名為“貴州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9年8月被中共遵義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為“遵義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5月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2002年9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確定為“教學教育基地”
2006年被貴州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烈士紀念建築保護單位”
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1993年改擴建以來,從全國各地來憑弔紅軍烈士人數均達到百餘萬人次,充分發揮了它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弘揚紅軍四渡赤水精神的教育陣地作用。
開展活動
在建園前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赤水市黨政領導和宣傳、文化、黨史、檔案、民政等有關部門十分重視紅軍四渡赤水革命歷史文物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利用,先後多次組織開展了專項普查和圖文採訪拍攝工作,按照學術和專業價值,進行科學整理,有效實施保管和保護;並將這工作成果充分利用起來,建立烈士資料庫,多次舉辦專題攝影圖片展覽,編輯印製《紅軍長征在赤水》、《四渡赤水放光輝》、《黔邊1935》等紅軍四渡赤水革命歷史傳統教育出版物。
陵園每年要開展大型活動10多次,在清明節和重大節日期間,赤水市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及相鄰的四川省各界人士、中小學生,均開展大型烈士公祭活動;張海陽、邵華、李敏、毛新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老紅軍的後代也將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作為他們追尋前輩足跡,繼承前輩遺志的紀念地之一;從2005年至今10年間,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先後三次組織在校學員總計1500餘人,來到遵義、赤水開展現地教學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5年1至10月,前來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祭拜、悼念的各界人士就達到了50萬人次。
地圖信息
地址:河濱西路御水藍天城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