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普寧》以普寧寺文化和佛教文化為底蘊,以承德歷史事件為背景,神秘優美肅穆,樂舞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是普寧寺被國家定為宗教活動場所後,為了更好地展現當代中國人信仰自由、生活富足美滿,以及當代中國四海普寧、社會和諧的美好畫卷,為承德佛教文化藝術團量身定做的一台樂舞,全國僅此一家;承德佛教文化藝術團截至今日,尚為全國唯一的佛教文化職業藝術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海普寧
- 外文名:Four seas Puning
介紹,具體章節,金輪法界,妙音飛天,九州一統,鴻庥普蔭,
介紹
《四海普寧》
為充分展示佛教旅遊特色,普寧寺於2004年9月份組建了全球第一個專業的佛教文化藝術團,並挖掘編排了大型佛樂舞《四海普寧》。舞蹈分為佛門聖鏡、神靈祛邪、魑魅魍魎、妙音飛天、千手千眼、草原來客、鼓舞熱河、情溢山莊、九州一統等章節,純真的藏傳佛教樂舞,濃郁的藏、蒙、滿民族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蘊,生動體現了中華文化純真、至愛、祥和的品格。
桑煙裊裊,法號轟鳴,巨大的天幕上釋迦牟尼佛端莊慈祥地俯看著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僧俗虔誠地禮佛上香,五供八寶豐富充盈,耳畔迴響的西藏民樂聖潔而優美,舞台畫面色彩斑斕,變化多端。大型佛樂舞《四海普寧》一開場就以厚重的宗教氣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具體章節
《四海普寧》
大型佛樂舞《四海普寧》是由普寧寺佛教文化藝術團主演、以藏傳佛教文化為底蘊、根據清朝時期在承德發生的真實歷史事件創作的,由“金輪法界”、“妙音飛天”、“九州一統”和“鴻庥普蔭”4場樂舞組成,藝術地再現了圍繞統一與分裂這個問題在中國西北邊疆綿延了一個多世紀的戰火、中華民族反分裂促和平的決心及“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
中國人、中華文化、中華民族與“中國”是融為一體的,並通過中國歷代國家建製得以充分體現,自古以來始終唱著團結統一、反對分裂割據、創建盛世強國的主旋律。因此,任何分裂國家的言行都為國人所不齒。《四海普寧》就是利用舞蹈來闡明這一真理的。
金輪法界
《四海普寧》
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追擊下逃到北京,改稱北元,以中國正北方的大漠為界,分裂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大部落。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北蒙古為外蒙古,也稱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分為4部,遊牧於新疆、青海一帶,其杜爾伯特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流域,土爾扈特部遊牧於塔爾巴哈台附近,準噶爾部遊牧於伊犁一帶,和碩部遊牧於烏魯木齊附近。康熙十二年(1673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勾結沙俄進行叛國分裂活動,成為北方直接威脅清朝統治的強大軍事力量。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原駐外蒙古的喀爾喀在準噶爾部噶爾丹的打擊下退至內蒙古的多倫、赤峰一帶。剛剛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台灣的康熙皇帝不得不親率大軍北上,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烏蘭布通迎頭截住叛軍,雙方將士的鮮血染紅了山前的一個大淖(俗稱將軍泡子),康熙皇帝終於戰勝叛匪,噶爾丹逃回漠北。
一年後,康熙在元上都多倫附近召集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首領會盟——歷史上稱為多倫會盟——將喀爾喀蒙古3部統編為37個旗,與已經改為盟旗制的內蒙古49旗一併廢除了“天生可汗”的制度,將漠北蒙古引向中央集權統治之路。
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繼位,因其名字與康熙年間戰敗自殺的噶爾丹相似,故被稱為小噶爾丹。小噶爾丹比其父更加驍勇善戰,繼位後一改迂迴西藏而為直接反叛。雍正皇帝先後任命幾批大將軍,抽調京師禁軍、關外八旗、內外蒙古騎兵和綠營精銳平叛,均無成果。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清廷不得不與小噶爾丹以阿爾泰山為界分而治之。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節剛過,乾隆皇帝即頒布全面進剿準噶爾的命令,兵分兩路從外蒙古烏里雅蘇台和北疆巴里坤向伊犁進發。由於清軍一改自明清以來在八月秋糧收穫時出兵的慣例,於天寒地凍之時出征,結果兩路大軍攻破伊犁,叛軍大部被殲,平定了百年多的邊疆叛亂與分裂活動。為此,清廷在承德北郊興建普寧寺紀念這件大事,並祝願普天之下永遠安寧。
《四海普寧》中第一場“金輪法界”表現的正是這段歷史。
“金輪法界”一場通過“佛門聖境”、“紫氣香菸”、“千手千眼”、“魑魅魍魎”和“神靈祛邪”5部分將史實與精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精煉而又生動地把百年歷史事件濃縮于樂舞之中,使人看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巨大凝聚力。在“魑魅魍魎”部分,那昏暗的燈光、陰森的色彩與詭譎可怖的音樂襯托著的表演確有奪人魂魄的氣勢,但隨之便被“神靈祛邪”部分那強烈的光焰與正義之聲所淹沒。這段里的“魑魅魍魎”指的便是民族分裂勢力與麻煩製造者。
妙音飛天
第二場“妙音飛天”是第一場中“神靈祛邪”的必然結果 — 驅除陰霾之後便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艷陽天。表現的是驅逐鬼魅後,世間的山川更加壯美、生活更加豐腴、情操更加聖潔,人間天上一派祥和。
九州一統
《四海普寧》
第三場“九州一統”由“八旗儀仗”、“鼓舞熱河”、“風搖秀女”和“九州一統”4部分組成。它將清朝康乾時期的社會大環境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鼓舞熱河”和“風搖秀女”,優美與熱烈跌宕起伏,色彩、服裝、音樂與舞蹈對比強烈,是這個大型佛樂舞中最具審美價值的節目。樂舞的設計借用了電影技巧蒙太奇的手法,把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分別覲見清朝皇帝這兩件相隔10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凝聚同一時空。皇帝居中,左右各執達賴、班禪之手,接受萬民朝賀,表現了民族大團結及對中央權力的尊重和認同。
鴻庥普蔭
第四場《鴻庥普蔭》由“佛光普照”、“情溢山莊”、“草原來客”、“僧俗同樂”4部分組成,整個場面燈光表現陽光燦爛,萬里無雲,音樂明快,喜慶熱烈,萬千民眾載歌載舞,無數哈達拋向空中,表現出團結融洽的民族關係和君臣感情。各族人民在大法號的召喚中陸續走上舞台獻上自己最優美的歌舞和最誠摯的祝願:
天上有聖潔的白雲,人間有純真的情。
中華有沸騰的熱血,承德有祥和的心。
真心真情,永遠永遠!
純真祥和,四海普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