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桐鼓舞

四桐鼓舞

四桐鼓舞是貴州省的民間舞蹈。起源於明朝初年,流傳於威寧縣中水鎮、高坎子管理區、友光村四組王家水塘。中水鎮有四個管理區,東南距威寧縣城110公里,北距昭通市區22公里,中水盆地由高原原面,湖積台地和河流階地構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38000餘人,主要是回族和漢族,回族占52%,盆地海拔高度1800-2000米,河流屬長江水系,有前河、中河、後河等由東西或由東北向西南穿過,交匯於西南端的玉龍峽谷,流入牛欄江,最後在昭通境內匯入金沙江,這裡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山川秀麗,氣候宜人,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穀、經濟作物蔬菜、蘋果、黃梨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桐鼓舞
  • 地理標誌:貴州
  • 批准時間:起源於明朝初年
  • 非遺級別:非遺
  • 地勢:開闊
  • 民族:回族,漢族
基本介紹,舞蹈淵源,

基本介紹

四桐鼓舞流傳於威寧縣中水鎮、高坎子管理區、友光村四組王家水塘。中水鎮有四個管理區,東南距威寧縣城110公里,北距昭通市區22公里,中水盆地由高原原面,湖積台地和河流階地構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38000餘人,主要是回族和漢族,回族占52%,盆地海拔高度1800-2000米,河流屬長江水系,有前河、中河、後河等由東西或由東北向西南穿過,交匯於西南端的玉龍峽谷,流入牛欄江,最後在昭通境內匯入金沙江,這裡地勢開闊,環境優美,山川秀麗,氣候宜人,主要農作物有玉米、稻穀、經濟作物蔬菜、蘋果、黃梨等。

舞蹈淵源

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章調北征南時,王純武將軍率兵南征,為鼓舞鬥志,將士們用梧桐樹製作了戰鼓,古時只限於戰爭中使用,從桐鼓舞的擊數加上祭祀,發展成為舞蹈“四桐鼓舞”。
四桐鼓舞表演時由兩對(四個男生)表演,每人腰挎桐鼓一個,右手執鼓棒一根,敲著咚咚咚單一節奏,表演者踏著健壯穩實的矮蹲步,兩腳膝下交換蹲踏,上身向前傾斜,腰彎一百二十度之間,全身與頭部左右搖擺晃動,動作粗獷有力、古樸、活潑詼諧、幽默風趣。全舞由十二個造型動作組成,即:“十字過江”、“老蛇蛻皮”、“鳳凰抱蛋”、“蛤蟆曬肚”、“喜鵲登枝”、“鯉魚扣腮”、“二龍搶寶”、“龍擺尾”、“公雞啄架”、“苦竹盤根”、“犀牛望月”、“黃鶯展翅”。造型十分形象,此舞反映了古代行軍布陣,隊形變化和戰士們相互嬉戲、追逐、逗樂的古代屯兵生活以及悼念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們悲歡離合的情感。
四桐鼓舞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折射出明代朱元璋調北征南屯軍的一段歷史見證,反映了漢族大規模遷徙進入烏撒地區的過程,它全面、完整、生動地了中原地區的生活、習俗、文化史,是威寧民間舞蹈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現代民間舞蹈的重要文本。
四桐鼓舞是民間舞蹈的珍品,近幾年來,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與城市化、工業化一同興盛的各類流行文化風靡中水鎮社區,使這一傳統文化受到強烈衝擊,能完整表演的藝人現已屈指可數,年輕一代不願意學習這一傳統舞蹈,四桐鼓舞面臨失傳的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