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河燈會

四月八河燈會,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民俗,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臨澤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月八河燈會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張掖市臨澤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保護單位:臨澤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四月八河燈會的歷史沿革得從四月八廟會說起,據吳英所著“仙姑廟沿革”一文所述:“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40年)左右,屬於匈奴駐敵之地,昭武人為募資在黑水之上架橋”有功於人何氏女士建廟,因其得道升仙民稱其“仙姑”,廟號“仙姑廟”。仙姑廟位於臨澤縣板橋鎮境內的合梨山南部,緊依黑河北岸,傳統的四月八廟會之夜興在黑河放河燈之習俗。

文化特徵

四月八又稱浴佛節,各大寺廟都要舉行誦經大會,用各種各香浸水盥洗佛身,各地商賈、雜耍藝人都要來仙姑廟起廟會。 舊時,臨澤的四月八廟會夜晚,在黑河裡放燈,謂之“河燈會”,是一種獨特的民間文化娛樂活動。河燈的製作,用面泥捏成拳頭大的若干燈碗,碗內固定棉製燈芯,添上清油,固定在小木板上,用細繩將木板連貫起來,每盞燈之間一丈左右距離。黃昏時分,等候在河岸上看河燈的人群擁擁擠擠,逶迤一里多長。夜幕降臨,一幫道士披掛法衣,敲打法器,鼓吹嗩吶,誦經念咒,一路行香化表,謂之送燈。行至河邊,先將粘在木板上內燃蠟燭酌紙人紙馬放在河面為響導,再將河燈逐個點燃,依次放置河中流任其飄蕩。365盞河燈,象徵一年365天;河燈向西而去,寓意帶走人間晦氣。燈隨水紋漂流,燈光照耀水面,一里多長的河面上燈光點點像—條火龍戲嬉水面。河岸上樹影婆娑,人影閃閃,此時此刻,皓月當空,燈光水色溶為—體,水光月色交相輝映,雲在天,月在水,泛燈其中,恰似銀河落人間。碧波搖盪,眼花繚亂,心醉神往,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至到午夜油盡燈熄月落人歸。 用泥或麵粉做個小碗,內盛清油,用棉花做燈焾,點燃後將小碗固定在小木板上放入河內隨水漂去,過去有仙姑廟僧眾主機板這項活動,後來變成了民間自發的放河燈意識,由於參加民眾多其景是為壯觀。

傳承保護

四月八河燈會是甘肅省人民政府2017年10月18日公布的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張掖市臨澤縣,保護單位是臨澤縣文化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