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會市(省級)民營科技園,是由廣東省科技廳專家組考察和論證,並於2002年11月認定的全省21家民營科技園之一,是肇慶市目前唯一的省級民營科技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會市民營科技園
- 認定時間:2002年11月
- 性質:民營科技園
- 地點:四會市經濟核心區
園區簡介,環境優勢,資源優勢,載體優勢,交通優勢,公路,鐵路,水路,口岸,
園區簡介
園區坐落在四會市經濟核心區,縱貫東城、城中、貞山、下茆、龍甫、江谷六個鎮(街道),園區總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按照“園中分區、區間有林”的理念,重點發展金屬加工製造業,新興建材業、紡織服裝業和紙品印刷業、電子化工業等產業。目前,園區內已引進一大批規模以上的金屬加工製造、新興建材、紡織服裝、紙品印刷和電子化工企業,初步形成了以四會大道為軸的新江高新科技產業區,以省道118線為軸的肇慶市亞洲金屬資源再生工業基地,以龍江河為軸的龍灣新興建材產業區。
環境優勢
四會的投資硬環境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配套。四會電力供應穩定、充足,全市共有大小水電站25座,機組共48台,總裝機容量共5.77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2.3億千瓦時,工業用電達11.29億千瓦時,年增長10%,為全市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廉價的電力資源。自來水供應充足,全年供水總量3500萬噸,持續年增長達10%。物流服務業快速發展,逐步形成四會口岸碼頭物流、大沙工業原材料倉儲物流、大沙糧油飼料倉儲物流、國家級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華南重點珠寶交易市場五大物流基地。
四會投資軟環境也日臻良好,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業發展、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政策檔案,調整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設立了市招商局和市企業服務中心,實行一個視窗辦事,建成網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推行更加公開透明的辦事程式,設定工業企業服務中心、投訴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聯席代辦站,給投資者提供一條龍、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資源優勢
四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橫穿中部,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地肥沃,物產、旅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眾多,素有“魚米之鄉”、“柑桔之鄉”的美譽。
四會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樣,已發現的礦種有19種,地下礦藏主要有石膏、石灰石、煤、高嶺土、花崗岩、鎢、金、鐵等,其中石膏的儲藏量和品位居全省之首。四會地下埋藏豐富的地下森林,被稱為“水松王國”。
載體優勢
近年來,四會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重中之中來抓,不斷加強工業載體建設,載體功能日臻完善,形成了配套設施完善、比較優勢突出、產業特色明顯、錯位協調發展的產業承接平台,成為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一方熱土。
四會市省級民營科技園位於四會市經濟核心區,總規劃面積200平方公里,區位優勢明顯,2002年11月經廣東省科技廳認定,是肇慶市目前唯一的省級民營科技園。四會市省級民營科技園實行“一園八大產業”管理架構和高標準、高規格建設,現正形成一園統領、八大產業集聚地齊發的良好局面:以國道321線為軸的南江工業園和富溪產業集聚地,以四會大道為軸的東城高新科技產業集聚地,以省道118線為軸的龍甫金屬加工產業集聚地和逕口家電研發產業集聚地,以省道260線為軸的下茆電子產業集聚地、江谷化工產業集聚地和二廣高速黃田互通的旺田機械裝備產業集聚地,構建現代化、科技型、生態型的省級民營科技園,將成為四會市品牌響亮的主導產業集聚地,隨著土地調規工作的完成,將能容納大批科技型、創稅型、規模型、環保型項目落戶。
交通優勢
四會市委、市政府放眼珠三角一體化格局,主動融入珠三角核心區,積極融入廣佛“半小時生活圈”,以交通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向縱深發展,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四通八達,已形成了水陸銜接、江河相通、客貨配套的現代化水陸運輸網路,與珠三角核心區聯成一體。
公路
國道321線、省道263線、省道260線、省道118線貫穿全市,建設中的二廣高速、江肇高速、在境內縱橫交錯,二廣高速、江肇高速、肇花高速在四會共設有五個互通,形成全方位接壤。規劃當中的汕湛高速途經市內,逐步形成完善的現代化交通樞紐。
鐵路
廣茂鐵路和建設中的貴廣鐵路貫穿我市,這將崛起以大沙火車站、鄧村火車站為依託的鐵路交通綜合服務中心,進一步滿足各貨物大量運輸的需求。已經動工建設的廣佛肇城際輕軌也途徑我市並設定站場,這將大大縮短我市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
水路
境內西江、北江、綏江具備良好的通航條件,通航128公里,水路距香港123海里,可直航港澳,已構建起銜接省港澳、連線珠三角、溝通大西南、貫通四會城鄉的高效、便利、快捷的交通網路。
口岸
擴建中的四會港口岸地處四會大沙鎮,位於綏江和北江下游,與佛山市三水區相鄰,至西江10海里,距香港123海里、南沙港78海里。港口岸線長340米,港池豐水期水深7米,枯水期4米,江面寬闊水流平穩,豐水期可靠泊5000噸貨船,枯水期可靠泊3000噸貨船。港口面積6萬,堆場面積2.8萬平方米。目前,四會港正按照四會市政府“一港兩區五大物流”的發展規劃,全力打造西江“黃金水道”上的重要口岸碼頭:在2010年前增建3個500噸以上泊位,年吞吐能力達29.8萬TEU;在2020年前共增建6個500噸以上泊位,年吞吐能力達47.7萬TEU;在2030年共增建9個500噸以上泊位,年吞吐能力達65.6萬T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