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旦二十八調

四旦二十八調

《遼史·樂志》云:四旦二十八調,不用黍律,以琵琶弦葉之。考黍律為漢以前所定音。王朴論樂,專恃黍律之,葉以琵琶弦,乃龜茲舊譜所用隋、唐以後之音也。旦者,均也,或曰清也。[宋樂志謂神宗時廢四清聲不用。蓋指隋之四旦,非四宮之清聲。]四旦謂第一弦宮聲,第二弦羽聲,第三弦商聲,第四弦角聲。二十八調者,宮、商、角、羽皆有七調。征則有其聲無其調,分隸四聲之中。徵調自隋時己闕。宋徽宗時,劉詵為大晟樂府,案古制旋十二宮,以七聲得正征一調,卒不克行。故後世所沿用者,並闕徵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旦二十八調
  • 類型:樂律名稱
  • 出處:《遼史·樂志》
  • 流行時期:宋朝
樂律全書,格律,

樂律全書

四宮清聲,謂黃锺、大呂、太簇、夾锺,語載宋史樂志,乃古法也。明鄭世子樂律全書言之最悉。其雲中聲之上有半律,是為清聲,中聲之下有倍律,是為濁聲。以人聲驗之,十二律由濁而清,黃、大、太、夾、姑、仲、蕤、林、夷、南、無、應,皆自然也。繼以半律,黃、大、太、夾雖清可歌,至於姑、仲,則聲益高,而揭不起,或強揭起,非自然矣。十二律由清而濁,應、無、南、夷、林、蕤、姑、仲、夾、大、太、黃,皆自然也。繼以倍律,應、無、南、夷雖濁可歌,至於林、蕤,則聲益低,而咽不出,或強歌出,亦非自然矣。世子所謂半律,謂仲、姑、夾、太、大、黃,配巳、辰、卯、寅、醜、子,從子至巳律皆長,故半之。律雖六,而清聲則止於夾、太、大、黃四聲也。倍律者,謂應、無、南、夷、林、蕤配亥、戌、酉、申、未、午,從午至亥律皆短,故倍之。律雖六,而濁聲則止於應、無、南、夷四聲也。按之譜字則黃[合A]大[下四■]大[四■]夾[一上■]姑[一一]仲[上■]蕤[勾乙林][尺人]夷[下工■]南[工■]無[下凡■]應。[凡幾]其四宮清聲,則黃[六么]大[五■]太[下五■]夾。[一五■]夾之一上當為下一之誤。至或高或下,略為別識,則自宋代已然矣。其以勾字為高上下尺之訛者,本朝徐氏樂律考之說也。然朱子大全集載宋燕樂字譜,與上譜字亦多有不合者,備錄於後:

格律

A[合黃锺]■[四下大呂]■[四土太簇]二[一下夾锺]二[一上姑洗]■[上仲呂]■[勾蕤賓]■[尺林锺]■[工下夷則]■[工上南呂■下凡無射■凡應锺]久[六黃清]■[上五太清]囗[緊五夾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