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埔村

四方埔村

四方埔村,位於坪地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2千米。與西湖塘村、石灰圍村、牛眠嶺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坪地蕭氏四世祖蕭文撥從坪地山塘尾村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於低洼之處,周圍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綠草如茵,像是一塊塊綠色的毛毯,這樣的青草地客家話稱為“埔”,故取名四方埔。原坐落於丘陵地帶,現已平整,龍崗河從村南流過。現村於1995-2006年在老村附近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方埔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
  • 屬地:深圳坪地街道
簡述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蕭姓,元末明初從福建寧化遷移至廣東梅州松源,後輾轉揭陽、歸善(今惠陽)遷至坪地;清代從坪地山塘尾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450人,其中男性220人,女性230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3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6052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民國時期,祖籍四方埔的馬來西亞華僑領袖蕭觀姐因開錫礦,帶了很多多親去馬來西亞。後來這些蕭氏宗親在那裡發展繁衍,形成了超過2萬人的蕭姓聚居地,馬來西亞當地人稱之為“蕭家村”。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蘿蔔、甘蔗、青豆等。1985年,該村蕭氏同宗香港同胞捐資建設四方埔幼稚園,後幼稚園遷址另建,原址作為該村(居民小組)辦公樓。1994年,四方埔村利用征地補償款及向銀行貸款建起了四棟廠房,引進了“三來一補”企業,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人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煎堆、年糕、茶果、米餅、甜粄及婚慶的喜粄等。長深高速G25線、四方埔街、東雅路經過該村。1976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20世紀80年代末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通電話。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兩所幼稚園,2015年,四方埔幼稚園在園幼兒290人、教職工40人;四方豪庭幼稚園,在園幼兒265人、教職工39人。建有龍崗區首個社區文體公園,即四方埔文體公園。該村存有蕭茂生等於2006年編纂的《坪地蕭氏族譜》,其中收錄了“蕭氏家訓十則”,此家訓刻於石灰圍村蕭氏宗祠牆上,流傳至今。還保留有2009年5月制定的《四方埔居民公約》。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98座。代表性民居四方埔蕭氏圍屋,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二年,占地面積3698平方米;為三堂四橫四角樓布局,後有天街,前有月池、禾坪,中間為蕭氏宗祠,是一處清代客家四角樓圍屋。保存基本完好,現無人居住。村內現存蕭氏宗祠露瀼堂,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坐西朝東,為三進三開間兩天井布局,前有月池和禾坪;夯土牆,木樑架,灰瓦頂,船形屋脊;內有楹聯“蘭陵世系;麟閣家聲”(現代複製),匾額“露瀼堂”(現為原物翻新)及“通圍吉慶”(複製品),原件均書於清乾隆年間。現仍作為宗祠使用。坪地蕭氏宗親會每兩年組織一次蕭氏宗親世界懇親會。每年組織蕭氏宗親前往惠陽祖墓祭祖。該村村民近年來舉辦“露瀼堂慶典日”活動。每年12月28日為“露瀼堂慶典日”,村里舉辦大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都趕回參加,同時還邀請鄰村長者、鄉賢做客。是日,族人祭祖、舞麒麟、吃大盆菜。
該村傳承除夕洗“大吉水”的習俗。洗浴的水中加入桔子皮、柚子樹葉、樟樹葉,“旺草”等,謂之“大吉水”。洗完後,穿新衣,發紅包。村民認為除夕夜洗“大吉水”寓意大吉大利。舞麒麟是四方埔村的特色技藝。20世紀30年代,四方埔人蕭佛祥在該村創辦了群武堂麒麟館。群武堂的麒麟套路是蕭佛祥在螳螂拳法的基礎上精練而來,套路舞法兼具南北兩派麒麟之長,剛勁、莊嚴、細膩、靈活,傳承至今。
代表性人物:肖發(1926—1948),又名肖育文,烈士。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護鄉團二團戰士,1948年在博羅縣羅浮山作戰時犧牲。蕭盤姐(1927—1948),烈士,1944年參加東江縱隊護鄉團二團,1948年在博羅縣羅浮山作戰時犧牲。蕭冠環(1948—),曾任坪地街道政府辦、綜治辦主任,街道總工會主席及街道橋聯主席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