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拾馱自然村隸屬於雲南省迪慶市維西傈僳族自治縣永春鄉四保村委會 ,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2.00 公里,距離縣城32.00公里,國土面積2.56平方公里,海拔2,800.00米,年平均氣溫10.30 ℃,年降水量1,200.0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藥材等農作物。有耕地440.00畝,其中人均耕地1.93畝;有林地1,800.00畝。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拾馱自然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迪慶市
- 面積:2.56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40.00畝(其中:旱地440.00畝),人均耕地1.93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8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0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1.00畝;草地90.00畝;其他面積1,50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無路燈。全村有20戶通自來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 60.78%)。有4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8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戶(分別占總數的 52.94%和43.14%)。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2.00公里。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0.00畝,有效灌溉率為 6.8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3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4.8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8.67萬元,占總收入的 34.83%;畜牧業收入4.40萬元,占總收入的17.68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0頭,肉牛35頭,肉羊100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林業收入0.28萬元,占總收入的 1.12%;第二、三產業收入2.80萬元,占總收入的 11.25%;工資性收入6.24萬元,占總收入的25.07 %。農民人均純收入86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人(占勞動力的 6.64%),在雲南省內務工15人,到雲南省外務工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雲南省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6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4.83 %。該村計畫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1戶,共有鄉村人口228人,其中男性115人,女性113人。其中農業人口226人,勞動力88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傈僳族48人,白族18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0人,參合率75.22%;享受低保51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8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四拾馱花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拖枝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70公里,距離中學17.0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 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40.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300.00元(人均1.33元),一事一議籌勞20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等方式公開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3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因自然環境惡劣,不能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導致農業生產產量低;2、飲水困難,嚴重影響生產生活;3、村內電線線路陳舊,破損多,安全係數低。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充分利用自然土地優勢,大力發展白雲豆、秦艽等經濟作物種植,大力培育種植大戶,推動全村種植業的發展,建立支柱產業;2、利用自然優勢,加大對畜牧業的扶持力度,將畜牧業發展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