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清乾隆年間總結經學演變和評價經部著作的重要論著。《四庫全書》纂修期間,纂修官對采入全書的書籍和一些未采入的書籍,都分別編了提要。提要內容大致包括: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本書之得失,權眾說之異同”,以及辨訂“文字增刪,篇帙分合”(《四庫提要敘例》)。各書提要都經過反覆修改、磨勘才最後定稿,使之更加符合清朝官方的觀點和崇尚漢學的學術趨向;同時,這些提要又凝聚著眾多纂修官的學識和心血,提要鉤玄,提綱挈領,把著錄、存目的幾千種書籍統括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做了有系統的分類編排,在總結學術源流上有重要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 定義:清乾隆年間總結經學演變和評價經部著作的重要論著
總結經學演變,辨章學術和持論所偏,

總結經學演變

經部提要共分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國小10類,總共著錄經部書籍1774種,19685卷,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重要的經學著作。前面冠以總序,各類有小序。經部總序扼要地將兩千年經學的演變歸納為6個階段:①兩漢經學重視專門傳授、互相師承,“非惟詁訓相傳,莫敢同異,即篇章字句,也恪守所聞,其學篤實謹嚴,及其弊也‘拘’”;②魏晉至北宋初年,先有王弼、王肅持不同於漢儒的觀點解經,唐代孔穎達、賈公彥、啖助、趙匡及北宋初孫復、劉敞等,各有論說,“不相統攝,及其弊也‘雜’”;③兩宋理學盛行,“擺落漢唐,獨研義理,凡經師舊說,俱排斥以為不足信,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悍’”;④自宋末至明初,學派區分,門戶森嚴,“驅除異己,務定一尊”,“其學務別是非,及其弊也‘黨’”;⑤明代陸王心學盛行,“材辨聰明,激而橫決”,“其學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⑥清初以來,學者反對明代空疏學風,“引古義以抵其隙”,“其學徵實不誣,及其弊也‘瑣’”。所劃分的階段和論述經學風氣的演變都確有根據,總結各階段學風的流弊尤為中肯。

辨章學術和持論所偏

經部各小類序和書籍提要注重總結學派的分合,對於一些長期爭論的問題,則參考眾說,加以論定。《易》類小序將歷代流派複雜的易學著作,總結為“兩派六宗”。《詩》毛傳作者何人,以往有毛亨、毛萇二說,反覆辯詰。提要“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對於漢學、宋學的門戶之爭,提要作者雖表示加以調和,主張“論有可采,並錄存之,以消融數百年之門戶”,“本漢儒之註疏,而佐以宋儒之義理,亦無可疑也”,但實際做法是偏重於漢學,強調漢儒的訓詁難以超越,故“今所采輯,則尊漢者居多焉”。近代學者對此評論說:“四庫館就是漢學家大本營,《四庫提要》是漢學思想的結晶體。”(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