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

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位於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創建於1936年,前身是四川大學農藝系設的農業化學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 
  • 簡稱:資源學院 
  • 創辦時間:1936年 
  • 地址:四川農業大學成都校區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學科建設,硬體設施,院系設定,科研成果,合作交流,

辦學歷史

1936年,學院前身是四川大學農藝系設的農業化學組。
1944年,學院設四川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中國國土壤農化學界泰斗彭家元、知名學者侯光炯曾執教於此。
1956年,四川大學農學院遷雅安獨立建院後。
1959年,成立土壤與農業化學系。
1993年,農學系和土壤與農業化學系合併組建四川農業大學農學院
2003年,原農學院中土地、土壤、環境、微生物、肥料、城鄉規劃及地理信息等學科分出成立四川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2011年,整體遷至成都校區。
2015年3月,原資源環境學院分出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部分後建立四川農業大學資源學院。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學院有博士一級學科授權點1個(農業資源與環境學科),博士二級學科授權點5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學、農業環境保護和微生物學)。碩士學位授權專業5個(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土地資源學、微生物學科學學位點和資源利用與植物保護專業學位點),1個省重點學科(土壤學)。本科專業5個(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地資源管理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和地理信息科學),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農業資源與環境),省級特色專業2個(農業資源與環境和土地資源管理)。

硬體設施

學院建有8個專業綜合實驗室(自然地理與水土資源、地質地貌學、土壤學、植物營養學、套用微生物學、測量學、3S技術、土地調查與評價和城鄉規劃實驗室)。有2個重點實驗室(土地資源信息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基礎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2個省級研究中心(耕地保護與農產品安全211協同創新中心、農村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一個研究所(資源與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所),1個與南京土壤研究所聯合建設的國家工程實驗室(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與四川省蘭月公司共建的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秸稈生物綜合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2個部級觀測站(基地)(農業部四川盆地平原耕地保育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土資源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一個全國執業資格考試中心(信息工程-GIS套用水平考試認定考試中心),23個穩定的校外實踐、就業實訓基地,儀器設備價值2900餘萬元,100餘台(件)精密實驗教學科研儀器。擁有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碳氮硫元素分析儀、原子吸收光譜儀氣質聯用儀、DNA雜交系統、全自動間斷化學分析儀、卡帕橋磁化率儀、螢光定量PCR、傅立葉紅外光譜儀、雙頻GPS定位儀、工程掃瞄器、全站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無人機等先進儀器。

院系設定

學院現有1個研究所(資源與地理信息技術研究所)、5個系(土壤學系、植物營養學系、土地資源管理系、套用微生物學系和地理信息技術系)。建有5個研究室(土地勘測規劃、水土保持工程、資源微生物利用、植物營養分子遺傳和土地信息技術研究室)。學院教職工75名,高級專業技術職務51人,碩士和博士導師50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7人,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7人,四川省教學名師1人,專任教師80%以上具有博士以上學位,具有留學經歷教師占25%以上。

科研成果

學院教學科研成果突出,獲省部級以上優秀教學成果獎10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參與編寫各類規劃教材32本,其中主編、副主編14本,1本獲農業部優秀教材成果獎,參編18本。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22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0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4件,實用新型專利40件,計算機軟體著作38件;近年來在PNAS、LDD、SBB、土壤學報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論文512篇,其中SCI收錄140篇,EI收錄27篇,出版專著7部。

合作交流

學院十分重視與國外知名大學的學術交流,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德國萊布尼茨農業土地研究中心、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關係。近年來教師到境外留學和開展學術交流31人次,近5年學院邀請國外專家26人次,國內專家62人次做學術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