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智慧物聯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在識別/導航/感知晶片與集成系統、無線網路、智慧型大數據處理、信息安全領域開展了大量前沿研究和技術研發工作,對標國際先進和國家戰略,取得了系列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研究成果。中心立足於國計民生重點領域和行業,以解決重大社會需求為牽引,整合校內外力量與投入,促進人才培養與國際交流,通過理論創新、產品研發、行業實踐的緊密結合,力爭建立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自主創新智慧物聯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省智慧物聯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主管部門:電子科技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一)智慧物聯晶片與集成系統:包括微納功率能量高效收集技術、無源無線定位識別通信一體技術、晶片的多物理場量協同設計與可靠性技術、長距離無源無線蜂窩物聯技術等四個子方向。
(二)智慧物聯通信網路技術:包括智慧柔性網路架構、彈性網路模態演化拓撲與路由、網路資源接入、跨時空維度下資源管理與智慧業務的耦合關聯技術等四個子方向。
(三)智慧物聯信息處理及套用技術:包括物聯大數據的邊雲結合最佳化資源調度技術、基於神經網路的物聯數據處理技術、智慧型識別與分析技術、大數據集成與存儲管理技術等四個子方向。
(四)智慧物聯信息安全技術:包括基於物理特徵的大量網路節點輕量級安全技術、基於邊緣計算的物聯網安全保護技術、物聯網新型密鑰計算技術、區塊鏈在超大規模物聯網系統安全中的套用技術、物聯網安全測試和評估技術等五個子方向。
發展歷史
2020年7月,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建設“四川省智慧物聯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主要圍繞大數據產業技術進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迫切需求,聚焦智慧物聯晶片與集成系統、通信網路、信息處理及套用、信息安全等關鍵共性技術,突破物聯信息低功耗獲取、大容量物聯接入與組網、物聯數據智慧型處理算法、物聯信息安全防護等技術瓶頸,帶動智慧物聯通信技術產業創新發展。
科研條件
中心現有場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用於設計、仿真,測試及可靠性分析等。已建諒殼妹成積體電路設計平台、人工智慧算法/信息安全算法和大數據套用開發驗證平台;數字、模擬信號測試與分析平台;電路與系統加工與裝配平台;無線擔阿頸通信、網路安全、智慧型算法和大數據套用仿真驗證平台。具備晶片、器件、整機、系統與網路、智慧型信號處理等軟硬體研發、測試與套用驗證條件。中心將進一步搭建和提升可靠性考核及失效分析平台,形成完整先進的物聯器件與集成系統、網路、信號處理算法等設計、參數測試、可靠性分析完整研發鏈條,支撐中心產品研發、技術驗證、測試分析服務等。
科研成就
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項目40餘項;牽頭騙拒罪挨承擔了國家/國際重大重點項目、省市重點/重大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等100餘項,年均研發經費超過3000萬元。
在中科院JCR二區及以上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墓去捆,在VLSI、IEEE Infocomm/IMS、CELO等旗艦學術宙連會議上發表論文近100篇;獲得授權國際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227項。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4項;主持/參與制定了廣東省霸寒刪地方標準《超高頻射頻識別晶片測試標準》(DB44/T1905-2016)、國家標準《信息技術系統間遠程通信和信息交換中高速無線區域網路媒體訪問控制和物理層規範》(GB/T36454-2018)、國際電聯技術標準《ITU-TF.746.1》等技術標準。
人才培養
中心現有固定人員55人,其中國家級人才5名、教授/研究員15 名、副教授/副研究員36名。中心常年在職全職博士後研究人員近10名。研發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6名,45歲及以下的科研骨幹比例達58%,絕大多數具有歸刪檔故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研發團隊人員年齡、知識、學歷結構組成合理,協作、創新能力強。
人才培養
中心現有固定人員55人,其中國家級人才5名、教授/研究員15 名、副教授/副研究員36名。中心常年在職全職博士後研究人員近10名。研發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46名,45歲及以下的科研骨幹比例達58%,絕大多數具有海外學習/工作經歷。研發團隊人員年齡、知識、學歷結構組成合理,協作、創新能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