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狹口蛙

四川狹口蛙

該蛙生活于海拔500-1200m的房屋附近,山邊石崖下或土穴。平時難見其活動,但夏季該蛙活動頻繁,夏季大雨後形成的臨時積水坑附近常見,尤其夏季大雨後為其繁殖高峰期。在四川綿陽其繁殖期5-9月,照片採集於四川綿陽(綿陽師範學院生態安全與保護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陳偉博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四川狹口蛙
  • 拉丁學名:Kaloula rugifer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無尾目
  • :姬蛙科
  • :狹口蛙屬
  • 分布區域:四川, 甘肅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環境與繁殖,分布,保護現狀,用途,

形態特徵

小型蛙類:體長41~50mm,雄體較小;頭小吻短圓.無犁骨齒,鼓膜不顯,舌大,後端微缺;前肢短,指末端膨大,前緣齊平如切.雄性指端有兩簇骨質疣突:後肢短粗,脛跗關節向前伸達肩後.趾端網,雄性具全蹼。皮膚厚而光滑,體背有疣粒:枕部有橫膚溝;腹面平滑,肛周有小痣粒。體色變化較大,一股為橄欖綠色,雄性為深棕灰色,肩部有兩塊“八八”形斑,背面黑點頗多;雄性咽部黑灰色,腹部米黃色,而雌性均深灰色。雄性具單咽下外聲囊;整個胸腹部均有皮膚腺,雄性線顯著。
四川狹口蛙四川狹口蛙
體寬扁,雄蛙體長39mm,雌蛙49mm左右。頭小,頭寬明顯大於頭長,吻端圓,眼間距大於上眼瞼寬,鼓膜隱蔽;無犁骨齒;內鼻孔後緣脊棱顯著;舌後端無缺刻或略凹陷。背部皮膚厚上有小疣,枕部有1條橫膚溝,體腹面平滑,肛孔周圍有小疣粒。指末端呈平切狀;後股粗短,脛跗關節前伸達肩後,脛長遠短於體長之半,左右眼部不相遇;趾端圓;雄蛙第四、五趾間蹼缺刻淺;內蹠突具游離刃。背面一般為橄欖綠或草綠色,雌蛙常在疣粒部位散有頗多的黑點;肩部常有2條淺色斜行寬頻紋;腹部米黃或深灰色。雄蛙具單咽下外聲囊;整個胸腹部有皮膚腺;雄性線顯著;指端有2簇骨質疣突。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500~l 200 m的平原和山區,常棲于山坡石塊下,土穴內或草叢中,有的隱匿在樹洞內。繁殖季節為6~8月,夏季暴雨後常雌雄蛙集群於臨時水坑以其附近,晝夜雄蛙發出“姆啊”的 低沉鳴叫聲。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腋部。卵產在臨時的水坑或廢棄的糞坑內,雌蛙產卵1663-3277粒,單粒漂浮於水面,受精卵至變成幼蛙需20天左右。

環境與繁殖

生活于海拔100~1500m的池塘、居民點附近的草叢、石縫中,在水中常四肢伸直浮於水面。6月底見抱對現象,卵產於水塘或臨時水坑中,蝌蚪橄欖棕色,背正中有米黃色線紋,無唇齒及角質頜,出水孔位於腹中線後端。

分布

文縣南部。國內僅見於四川。

保護現狀

自然野生。

用途

環保與生態用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