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爭勝鄉

爭勝鎮治地位於三台縣城北15公里,涪江河從西側流過,永和堰從北至南縱貫全境。東與雙石,先鋒接壤,南連新德鎮,北靠里程鄉,西以涪江河心為界與靈興、劉營兩鎮毗鄰。爭勝場鎮位於北緯31o12'。東經105o30'。境內以淺丘為主,東邊是起伏的淺丘地區,西邊是肥沃的沖積平壩。

2017年10月據四川省民政廳同意批覆撤銷爭勝鄉設爭勝鎮,以原爭勝鄉的行政區域 為爭勝鎮的行政區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爭勝鎮
  • 外文名稱:Sheng Zhen
  • 別名:尊勝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
  • 下轄地區:1個居委會 7個村
  • 政府駐地:富民街1號
  • 電話區號:0816
  • 郵政區碼:621100
  • 地理位置:三台縣城北15公里
  • 面積:20平方公里
  • 人口:9938人(2015年)
  • 方言:四川話  綿陽話
  • 著名景點:尊勝寺  抗戰水利紀念館
  • 機場:南郊機場
  • 火車站:綿陽站 三台站  蘆溪站
  • 車牌代碼:川B
地理位置,建置沿革,行政區劃,環境資源,人口,經濟發展,下轄村,交通,經濟,

地理位置

爭勝鎮因駐地有尊聖寺,1958年以諧音得名。
爭勝鎮位於東經104°59′33″~105°02′47″,北緯31°09′25″~31°13′32″,地處三台縣北部,東接石安鎮,南連新德鎮,南連新德鎮,西與劉營鎮、靈興鎮比鄰,北抵里程鄉。行政區域面積19.6平方公里。綿遂高速境內長4公里。

建置沿革

爭勝鎮清末民初為角木鄉,1910年設角木下鄉團練駐尊聖寺。1935年設尊勝聯保。1940年改設尊勝鄉。1950年初仍置。1958年10月1日建尊勝公社,1967年7月改為爭勝公社,1984年3月改為爭勝鄉。1992年9月併入靈興鎮,1995年10月劃出單設爭勝鄉,2017年10月建鎮。

行政區劃

2015年爭勝鄉轄爭勝、木魚、雙匯、花廟、長青、高橋、青皮7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和1個場鎮居民委員會。

環境資源

爭勝鎮2015年耕地面積8375畝,森林面積8334畝,森林覆蓋率28.2%。年平均氣溫16.7度,年平均降水量886毫米左右,無霜期270天左右。沙石和水資源較豐富。境內涪江河岸線長7公里。永和堰從北至南從壩中貫穿全境。武都引水渠沿雙匯村、花廟村、長青村、高橋村山地村穿心而過。

人口

2005年全鎮總人口9732人,其中農業人口9503人;2015年全鄉總人口9938人,其中農業人口9647人。男女性別比108:100,人口出生率10.7‰,死亡率6.3‰,自然增長率4.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12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214

4738

4476
家庭戶戶數
2951
家庭戶總人口(總)
9155
家庭戶男
4698
家庭戶女
4457
0-14歲(總)
1887
0-14歲男
981
0-14歲女
906
15-64歲(總)
6557
15-64歲男
3420
15-64歲女
3137
65歲及以上(總)
770
65歲及以上男
337
65歲及以上女
43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958

經濟發展

2000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2462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172萬元、679萬元、611萬元;農業總產值1037萬元;鄉鎮企業產值5005萬元;財政收入5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元。
2015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0535萬元,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4697萬元、1604萬元、4234萬元。財政總收入393.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0元。農業總產值7461萬元。糧食總產量53747公斤;桑園面積540畝,發種量1550張,制蠶種20萬張;2015年出欄肉牛188頭、生豬16000頭、禽兔2325萬隻。註冊有麥冬、養殖等新興經濟專業合作社18個,蠶種場1個。

  

下轄村

爭勝鄉下轄村:
爭勝村
木魚村
雙匯村
花廟村
長青村
高橋村
青皮村

交通

爭勝鎮區域優勢明顯,交通便利,綿遂高速貫穿全境,縣道B09穿場鎮而過,西邊綿三快速路隔江而行,到三台縣城只有10分鐘路程,場鎮有爭勝至三台縣城公交,麵包車,也有到綿陽南湖車站的巴士,每小時一趟,距綿陽南郊機場也只有半個小時路程

經濟

社會狀況爭勝鄉村風貌
鄉村建設爭勝鎮場鎮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1998年,場鎮面積0.95平方公里,街道2條,長500米。2015年,場鎮面積1.3平方公里,有水泥路面街道4條,寬20米,長1500米,場鎮居民291人、102戶;植行道樹800棵,路燈20盞;有自來水廠1個,日供水能力120立方米;有天然氣管線18.6千米,天然氣用戶1336戶;有集貿市場1個,每月4、7、10日逢場。2015年有廣播喇叭350隻,入戶率100%、通響率均為100%;有線電視用戶4205戶,覆蓋率100% ;村村通寬頻網路,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網店7個;有農商銀行1個。
文化體育 爭勝鎮2015年有綜合文化站1處占地面積100平方米;鄉內圖書發行網點8處,藏書1.5萬餘冊;村村均有圖書室、閱覽室、閱報欄和健身場所;有30餘人的舞蹈隊1支。
教 育 爭勝鎮2015年有幼稚園1所,教職員工13人,在校幼兒182人;有國小1所,教職員工28人,在校學生383人,義務教育入學率100 % 。
醫療衛生、社會保障 2015年有衛生院1所,床位30個,醫護人員27人;村衛生服務站7個;有敬老院1所,占地面積8500平方米,在院養老人員35人;有鄉日間照料中心1處、村日間照料中心1處(長青村)。2015年城鎮居民參保率100%,新農合參保率99.8%。
特色優勢
涪城麥冬 爭勝鎮有涪江流域沖積平原4000餘畝可種植麥冬。鎮黨委、政府採取擴大種植面積,免費培訓無公害栽培技術,統一使用麥冬專用肥,嚴禁硫磺煙燻等措施在爭勝村、木魚村、青皮村等麥冬主產區發展優質麥冬。2014年,麥冬種植面積2300畝,產量536200公斤,產值2362萬元;2015年,麥冬種植面積2100畝,產量545000公斤,產值2421萬元;在特色產業的引領下,其他山地村也積極種植麥冬。
鄉賢名人
王達安(1917年2月~1998年3月),中共黨員,木魚村13組人。12歲給地主當放牛娃。1952年任爭勝鄉第一任鄉長,1957年任中共爭勝鄉委員會副書記,1958年任中共爭勝鄉委員會書記。1973年任三台縣貧協副主席,1987年退休。
1949年12月,在縣工作組的指導下,他在王家大院建立29戶人家的生產互助組,1951年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3年春,回村建起三台縣第一個農業高級生產合作社,1950年到1956年,將生產互助組建成初級合作社,又將初級合作社發展成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王達安辦農業生產合作社期間,省文聯李累、沙汀等文學家都先後在王達安領辦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蹲點踩風,寫出他和他們社的許多先進事跡。1964年1月,三台縣三史編寫組與四川省人民出版社編輯部,合編出版他們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先進事跡集,該集以著名作家沙汀的《爭勝壩上紅旗飄》命名。
霍新吾 生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891) ,原名維璋,尊勝鄉人。清宣統二年(1910 ),入敘府中學,受革命新潮影響,將維璋改為新吾。後入四川陸軍測繪學校,畢業後在川南實習1年,旋任南川縣礦務局局長。
民國17年(1928)回三台,應田頌堯邀請任二十九軍測繪局局長,後任縣政府建設科技士、縣財委審核股長、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等職。任測繪局長時,帶隊爬山涉水,經8個月勘測,繪製出第一張較準確的三台縣地圖。後在家鄉倡議募捐興辦尊勝國小校,利用15畝校產地辦桑苗圃,發展當地蠶桑事業。他從歷史人物興修水利事跡得到啟示,立志為家鄉興辦水利事業。民國26年,他與敬澤書組織人員對涪江沿岸進行調查勘測,在永成堰下段修建桃、李、太三壩堰渠(鄭澤堰),成立三壩灌溉工程協會,劉度任會長,霍新吾、呂福堂任副會長。負責工程貸款,組織施工。他自書“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為座右銘,施工中十分注意質量。常徒步往來重點工程,指導施工,檢查質量。完成施工,建立管理處,縣長兼處長,上下堰代表藍祺、霍新吾任副處長。採納民意在堰埂廣植油桐,既以固土,又增加堰上收入。民國33年,他任縣參議長時,成立縣水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委員會,擔任主任委員。後鼎力興建明台水電站工程,他籌辦貸款,籌集公私股份,赴重慶購置設備,敦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建成供三台縣城用電的第一座小型發電廠。
1950年,霍新吾留任縣水利臨時管理委員會副主任。1952年春去世,終年61歲。
名勝古蹟
著名作家沙汀題名的木魚山
木魚山位於鎮政府駐地背後,坡陡壁峭,地勢險峻,山上樹木蔭翳,背面梯地聯綿,前面懸崖峭壁,漢代崖墓成群,保存完好。1953年著名作家沙汀在木魚村王達安合作社蹲點踩風時,寫出了《爭勝壩上紅旗飄》等優秀系列報導,閒暇攀爬木魚山,感慨木魚山的秀竣和漢代崖墓群厚重的文化底蘊,遂題名“木魚山”。
鄭澤堰的修建過程及永和堰水文化園
抗戰水利紀念館—永和堰水文化園永和堰由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成的永成堰和民國27年接永成堰建成的鄭澤堰,1950年11月合併而成。2006年,當年主持修堰的民國三台縣縣長鄭獻徵的么女鄭碧賢,從法國返回中國尋訪父親足跡。她四處奔走,2009年冬,在省、市及三台縣相關部門共同配合下,經國家有關部委批准,2009年冬總投資4600萬元的永和堰總乾渠整治和涪江進水口防洪閘工程開工,2010年5月完工。2010年7月,省水利廳批覆同意將永和古堰水文化園納入該堰防洪治理工程項目。經鄭碧賢考察、選址,確立以爭勝鄉永和堰乾渠黃萬里設計修建的高家橋渡槽為起點,沿坡向上延伸建水文化園。水文化園呈三個躍式布局,以水文化博物館、抗戰紀念碑、東北大學內遷巴蜀故事牆、水中望月劇場等4個重要景點構成。該工程於2013年4月開建,2015年主體工程竣工。
尊勝寺相傳由佛教禪宗仰山派傳人始建於南宋。明永樂十三年(1415)重建大雄殿。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臨濟派傳人住持僧瑞岩增修藏經樓。清乾隆五年(1740),重建伽藍殿。民國十八年(1929),軍閥田頌堯為建修“潼保馬路”籌措工程款項,強征尊勝寺“廟業”良田“六十餘畝”,僅“環廟七八畝脊土留作廟有”,尊勝寺從此一蹶不振。
爭勝寺現存明清古建築群占地3605平方米,建築面積934.255平方米;由南至北,主體建築依次為伽藍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及二十餘間廂房組成。寺內明代碑文、雕梁撰文、三寶印等文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特別是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92)潼川知府吳樹臣撰成《尊勝寺聖經閣證》,是極為珍貴的文獻資料。
伽藍殿(關聖殿)
伽藍殿 民間俗稱關聖殿。木結構單檐懸山頂。面闊8柱7間,進深4柱3間,金檁底書“大清乾隆五年仲冬重修”等墨書題記以及“仰山祖師法派”等墨記清晰可辨。伽藍殿金檁所記“仰山宗法派”40字的前20字,與《佛教手冊》所記“偽仰宗法派”20字略有出入,但後20字則不見記載,其所存資料異常珍貴。明間面南,彩塑關聖帝君燃燭夜讀《春秋經》坐像,右側關平捧印、左側周倉持刀侍立。左右梢間,分塑關公坐騎烏騅馬和赤色馬。在左心梢間東北、西北兩隅,面東塑藥王坐像,面西塑文昌坐像。
大雄寶殿
大雄殿 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單檐歇山頂,面闊4柱3間,進深4柱3間,正脊安吻獸。中置寶頂。屋面覆灰筒瓦,曲線柔和秀麗,翼角高翹,凌空欲飛。兩山搏脊飾琉璃獸頭。檐口龍紋、蓮紋瓦當、滴水相間。檐下施斗拱32朵。梁枋多施彩繪。脊檁底皮所存墨書題記“大明永樂十三年歲次乙本六月乙丑朔初七日重修”等文字尚可辨識。大雄殿明間,西南彩塑釋加牟尼三身佛坐像。法身佛稱毗盧遮那佛,居中;報身佛稱盧舍那佛,居左;應身佛稱釋迦牟尼佛,居右。大殿東西兩側,配十八羅漢彩像。大殿後側,面北塑護法韋馱。大雄寶殿是三台縣現存最早的古代木構建築,也是全省保存較好的明代早期建築之一。
藏經樓
藏經樓 木結構重檐歇山頂。面闊5柱,進深4柱,廊道寬3米,建築面積275.97平方米。在明間及梢間的檁、梁底皮,均存有大量墨書題記。明間前坡下金檁底皮題記為:“大清康熙二拾八年十月朔七日建修藏經樓,南嶽下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七世淨幅、徒道印、誠、悟、信,徒孫德雲、靈、益,助緣衣延明心古誠”。前坡上金檁題記為:“總督河道提督軍務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一級施《藏經》大功德主王……暨闔衙眷等。”脊檁底皮題記為:“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太子儲君福壽天長地久!滿朝文武、闔國公卿,常為護位、護佛、護法、護僧之祿位。”後坡上金檁題記為:“署理潼川州正堂孟,吏目李,儒學訓導田、徐,署理都督同知管守備事姜,千總薛,把總史、巨。”後坡下金檁題記為:“鎮守陝西西寧、臨潼等處地方,統轄漢、土蕃、回總兵官,左都督加三級李諱題。”藏經樓是珍藏佛教《大藏經》的殿閣。尊勝寺所藏《大藏經》為“清康熙二十七年歲次戊辰七月中元日潼川王新命敬施”。藏經樓二樓明間,為存放《藏經》之處。千餘卷經書,分6櫃存放。50年代,大部經書移交四川省圖書館收藏,少量經書交縣文管所保管。樓閣地處河灘,地下水位較高,柱礎的穩定和立柱的承重、防潮要求較高,故柱礎高大,柱徑加粗,在省內古木建築中很少見。藏經樓歷經三百多年來,樑柱未出現傾斜、下沉,始終保持初建時的雄姿。
2013年3月,尊勝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