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昭化古墓葬群

四川昭化古墓葬群

四川昭化古墓葬群指截至2014年5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73座,出土隨葬器物900餘件(組)。2013年12月於廣元市昭化古城發現的大坪子墓地,經研究論證為迄今川內發掘的最為重要的漢墓群之一,其土炕木槨墓及出土文物印證了秦滅巴蜀以後,大量移民入川時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的融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川昭化古墓葬群
  • 地理位置:四川昭化
  • 類型:漢代古墓群
  • 發現時間:2013年12月13日晚
墓地規模,地理位置,進行狀況,挖掘價值,

墓地規模

四川昭化古墓葬群指截至2014年5月26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在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城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73座,出土隨葬器物900餘件(組)。
在已完成清理工作的56座墓葬中,包括43座土坑木槨墓、10座磚室墓、3座土坑木棺墓,總出土隨葬器物900餘件(組)。隨葬器物種類以陶器和青銅器為主,另有少量金器、銀器、瓷器、石器及漆木器等。這43座土坑木槨墓以西漢中晚期墓葬為主,但有少量墓葬年代可能早至戰國晚期或西漢早期。10座磚室墓以東漢中晚期墓葬為主。

地理位置

大坪子墓地位於廣元市昭化鎮城關村一組大坪子,地處嘉陵江與白龍江交匯處西岸二級階地及緩坡之上,東距嘉陵江約500米,南距昭化古城東門約100米,墓地局部現為昭化弘閣大酒店建設用地。
據史料記載,昭化古稱“葭萌”,地處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為秦入川必經通道,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和2244年連續建縣史,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

進行狀況

2013年12月13日晚,在弘閣大酒店建設施工中發現該地地表之下存在較多古代墓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知信息後抽調專業人員與當地文物管理部門聯合組成大坪子墓地文物考古工作隊,於2013年12月19日開始對該墓地範圍內因施工受到較大破壞的已暴露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保護。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的萬靖說,截至2014年5月26日,已發現戰國至明清時期墓葬73座,其中已搶救性發掘保護墓葬56座,其餘墓葬亦正在或即將展開搶救性發掘清理保護。
2014年6月15日,負責本次考古發掘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領隊萬靖說,考古隊主要採用了布方與整體揭露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截至目前,已發現墓葬79座,完成清理70座,清理出隨葬品1100餘件(套),以陶器、青銅器居多,另有少量金器、銀器、瓷器、石器及漆木器等。此外,該古墓葬群中出土有青銅搖錢樹殘片,其枝葉造型豐富,涉及祥瑞獸圖案和人物畫像。該墓地是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迄今發掘的同一時期面積最大的漢墓群。

挖掘價值

2014年5月26日,來自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學院、武侯祠等單位的多名文物考古專家經過論證認為,大坪子墓地範圍大、使用時間長、墓葬分布密集,部分墓葬規格較高、隨葬品豐富、保存較好。為川北乃至四川地區戰國、秦漢墓葬及相關社會歷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參考資料,對於秦滅巴蜀之後秦移民入川及秦文化從關中平原向成都平原傳播的時間、路線、方式等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和資料。
2014年6月15日,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趙化成說,從此次的考古發掘來看,這片墓葬群集中了戰國晚期到東漢晚期的墓葬,其中最早的土坑墓裡面是曲肢葬、西首葬,這是秦人的顯著特點,是中原文化的象徵。從土坑墓中出土的釜、壺、罐等在內的日用生活陶器等器物來看,做工簡陋,正好印證史書所說秦滅巴蜀以後,採取懷柔政策,對當地蜀人仍然封王,但又另派秦人官僚來統治蜀地,並開始大量移民。趙化成由此斷定,這批早期的墓葬是最早移民秦人的墓葬,完全保留延續了中原血脈。有座墓葬裡面擺放了鍪和青銅蒜頭壺,鍪是西南地區比較流行的器物,青銅蒜頭壺是秦過來的,這為研究秦移民入川及中原文化向成都平原傳播的時間、路線、方式等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和資料。
其土坑木槨墓及出土文物印證了秦滅巴蜀以後,大量移民入川時中原文化與巴蜀文化的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