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劉氏宜茂公家族,古語說,國有史,府有志,家有譜。家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是記錄家族遷徙繁衍、貢獻社會的真實文本,對教育家族後代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劉氏宜茂公家族自江西遷湖南後,再遷四川、陝西、重慶,在川省大邑縣、崇州市、都江堰、汶川均有分布,人丁興旺,枝繁葉茂。
據家譜記載推算,我家族兩次重大遷徙,分別在公元1500年和1700年前後,從江西遷入湖南到現在已經有500年以上了。俗話說,故土難離,選擇不斷遷徙以改善居住環境,說明家族具有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特質。先祖宜茂公從江西舉家遷入湖南,興家立業;國茂公12歲不顧山川險阻,入川尋找父親,後又回湖南老家背肖氏老祖長途遷徙到四川;順孝公,身高體壯,一個人從冬水壩背拌桶回家,桶里還出了一擔穀子;也是順孝公,抱著石滾連夜夯實了要修大房子的房基;純長公幼年喪父,母改嫁,兄在街子學徒,依靠自己的勤奮、節儉、精明、善良,以及經常聽取接受張土地爺(隊上張姓親戚)和二麻哥(隊上劉全輝的爺爺)的教導,長期堅持打紙錢、做蠟燭、買谷加工賣米賺米糠錢等小本生意,避免了別人拉其入伙做非法之事等人生彎路,從而逐漸改變了孤苦伶仃、缺衣少食的情況,到解放那年的秋天,達到家裡存有黃谷十八畝,田裡十八畝黃谷待收的狀況。 我宗支是1702年遷入都江堰市大觀鎮,現能夠找到的最後家譜是1964年的抄本。到現在已經有47年,家譜原則上是三十年一修,因此修譜迫在眉睫。盛世修譜,乃人生一大幸事。2000年後,隨著各地拆遷集中居住加快,老一輩的過世,宗族資料不斷遺失。我父親劉士珍甚是憂慮,因此不遺餘力,與族人保大老爺一起到青城山石橋村黃泥崗、大觀鎮人字橋石岡溝拜祭祖先,到大邑縣唐場鎮尋找宗親,找石羊劉映林、大觀劉明清、康復路劉映福等多方尋找家族宗譜,收集完善相關資料,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人長期從事政府機關文字工作,熟悉網路,做比較完善的族譜需要大量人力財力耗費,暫不具備條件,因此暫且做一本自用的家譜,其中還是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待條件許可,再作比較全面的家族譜。劉映濤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於都江堰二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