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藥志第一卷》是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編著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川中藥志第一卷
- 作者: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
- 出版時間:1979年12月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中藥志第一卷》是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編著的地方志。
《四川中藥志第一卷》是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編著的地方志。內容簡介本卷共收錄四川中草藥300餘種,分別記述了各種藥材的成份、藥理、炮製及醫療用途等。1作品目錄封面四川中藥志 第一卷著作權頁前言凡例目錄一畫1.一支箭2.一點血...
《四川中藥志第一卷圖集》是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編著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卷是四川中藥志 第一卷所記述300餘種中藥的圖片。作品目錄 封面 四川中藥志 第一卷 圖集 圖版 圖1 一支箭 圖2 一點血 圖3 丁癸草 圖4 七星劍 圖5 八月瓜 圖6 八角楓根 圖7 九香蟲 圖8 乾漆 圖9 三塊瓦 圖10 川牛膝 圖...
《四川中藥志》是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中藥志協作編寫組。內容簡介 一部藥學巨著《四川中藥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供應國內外廣大讀者的需要。這部新書共分八卷,十六冊,收載中草藥三千餘味,文稿四百萬字,彩圖三千餘幅。每卷分文稿和圖集兩冊,十六開本,文稿在四川新華印刷廠印製,圖集...
桐葉千金藤,中藥名。為防己科千金藤屬植物桐葉千金藤Stephania hernandifolia (Willd.) Walp.的根。植物桐葉千金藤,分布於我國雲南西南部至東南部和東北部(綏江)、貴州南部、廣西西部和四川東部至西南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南至澳大利亞東部也有。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之功效。主治癰癤瘡毒,咽喉腫痛,痄腮,...
灌叢下或溝邊。分布範圍 分布於亞洲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中國產於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大部分省區。主要價值 中藥名:舒筋草 考證:出自《四川中藥志》藥材基原:為石松科植物藤石松Lycopodiastrum casuarinoides (Spring) Holub ex Dixit的全草。性味功效:溫;微甜;無毒。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明目;解毒。
《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辛,溫,有小毒。”《滇南本草》:“專治面寒疼,肚腹酸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雲南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濕疼痛,肝炎,胃潰瘍,虛癆,惡性瘧疾。”《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祛風止痛,活血散瘀,止咳,解毒。用於風濕痹痛,跌打損傷,咳喘,蛇咬傷...
《四川中藥志》:"補中益氣,治耳鳴耳聾,頭目眩暈,腎虧遺精,及婦女乾血勞。"《雲南中草藥選》:"利水,消炎,平喘,止咳。治慢性腎炎,膀胱炎,慢性支氣管炎,扁桃腺炎,淋巴腺炎,腎結石;月經不調,痛經。"江西《草藥手冊》:"解毒透疹。"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外用:搗敷。選方 ...
羽狀分叉,小脈不到葉邊,每條小裂片有小脈一條,先端水囊不顯。葉草質,乾後上面黑褐色,光滑,下面深棕色,略有灰色透明的腺毛;葉軸和羽軸表面粗糙,下面有棕色節狀毛。孢子囊群圓形,生於上側小裂片的頂端;囊群蓋杯形,淡褐色,無毛,向下方彎曲如菸斗。產四川西南部。海拔1500-2500米。印度北部也有。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血虛氣弱的孕婦忌服。”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切片,曬乾。形態特徵 翼梗五味子,又名峨眉五味子、棱枝五味子。落葉本質藤本。小枝棕紫色,有棱,棱上有革質翅,老枝灰黑色,皮孔明顯。芽鱗大,常宿存。葉柄長1.5-5.5cm;葉紙質或近革質;葉片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6-11cm,寬3-8cm...
花期8-9月,果期9-11月。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草地、山谷路旁及溝邊濕地,海拔30-2000米 分布範圍 產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福建、廣東(深圳葵涌、馬巒山(張壽洲等5317)、三洲田(深圳考察隊328)、沙頭角、梧桐山、仙湖植物園(李沛瓊1276))、廣西和雲南。
山谷水邊, 山谷水邊陰地, 山腳, 山坡, 山坡流石灘溝邊, 山坡路邊草叢, 山坡路邊濕草地 , 山坡窪地水中, 濕草甸, 濕地, 水邊草甸, 水中, 田邊, 溪邊, 溪邊開闊地,海拔50-3300米。分布範圍 產吉林、黑龍江、陝西、華東、華中、華南、四川、貴州和雲南。朝鮮半島、日本、印度、尼泊爾、泰國、俄羅斯(遠東)。
自扣草,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禺毛茛Ranunculus cantoniensis DC.的全草。分布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具有清肝明目,除濕解毒,截瘧之功效。常用於眼翳,目赤,黃疸,癰腫,風濕性關節炎,瘧疾。入藥部位 全草。性味 味微苦、辛,性溫,有毒。歸經 歸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