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

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

《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是齊太公呂尚後裔呂磻溪、呂正名主持,呂正君、呂靜軒、呂鶴軒編輯的一套族譜,民國甲申年(1944年)由四川省成都市祠堂街39號的三三印刷社印刷,全套族譜共四冊十四卷。

基本介紹

  • 書名: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
  • 又名:呂氏族譜
  • 作者:呂磻溪、呂正名主持,呂正君、呂靜軒、呂鶴軒編輯
  • 出版社:四川省成都三三印刷社
  • 出版時間:1944年
  • 裝幀:線裝
四川省中江崇誠呂氏家族簡介,四川省中江崇誠呂氏家族世系簡圖,1、始祖齊太公營丘世系(今山東臨淄),2、陽翟世系(今河南陽翟),3、河東世系(今山西永濟),4、河南世系,5、金陵世系(今江蘇南京),6、福建龍巖世系,7、福建永定世系,8、四川中江世系,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四川中江縣呂氏崇誠續修族譜卷一,四川中江縣呂氏崇誠續修族譜卷二至卷十四,

四川省中江崇誠呂氏家族簡介

四川省中江縣呂氏家族祖先為齊太公呂尚,在清康熙年間其後裔呂若蓉、呂若楊、呂若漢、呂若相、呂若袍和呂若龍等六兄弟從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遷入四川省中江縣南山鎮三塘村定居。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呂若漢、呂若袍等兄弟將其祖父呂積琳、祖母楊氏金骸遷於中江縣東中皇寺癸山丁向合葬,其父呂崇城、母徐氏金骸遷葬中江縣南山鎮三塘村(呂崇誠葬白墳,妣徐氏葬白廟溝燕子窩形),奉為入川中江始祖。清雍正八年又將其祖父妣嚴氏金骸遷葬中江縣南山鎮三塘村。
四川中江縣呂氏嚴祖妣墓影四川中江縣呂氏嚴祖妣墓影
呂崇城:字時弼,生於明天啟乙丑年十月一日寅時,卒於清康熙戊午年二月十二日戍時(1625年10月1日~1678年2月12日)。妣徐氏生明崇禎辛未年十二月初七戍時,卒清康熙壬午年十二月十五日亥時(1631年12月7日~1702年12月15日)。生子六,長子呂若蓉、次子呂若楊、三子呂若漢、四子呂若相、五子呂若袍、六子呂若龍。

四川省中江崇誠呂氏家族世系簡圖

1、始祖齊太公營丘世系(今山東臨淄)

呂尚(始祖齊太公)→呂伋(齊丁公)→呂得(齊乙公)→呂慈母(齊癸公)→呂不辰(齊哀公)→呂靜(齊胡公)→呂山(齊獻公)→呂壽(齊武公)→呂無忌(齊厲公)→呂赤(齊文公)→呂脫[說](齊成公)→呂購(齊莊公)→呂祿甫(齊釐[僖]公)→呂小白(齊桓公)→呂元(齊惠公)→呂無野(齊頃公)→呂環(齊靈公)→呂杵臼(齊景公)→呂陽生(齊悼公)→呂驁(齊平公)→呂積(齊宣公)→呂祁
呂積: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405年在位,薨子貸立。齊宣公子呂祁,隱居民間遷陽翟奉為陽翟始祖。

2、陽翟世系(今河南陽翟)

呂祁:娶宋氏生子二,長子呂光、次子呂忿
呂祁(陽翟始祖)→呂光(長子)→呂敏→呂不伐(次子)→呂雍(五子)→呂威→呂霸→呂鴿(五子)→呂微→呂陵→呂隆(次子)→呂嶶(次子)→呂凝(長子)→呂澤(次子)→呂遠(長子)→呂德(三子)→呂肇→呂虔→呂鵠(次子)
呂虔:字子恪,任城(今山東濟寧東南)人,三國時曹魏將領。有膽策,曹操在兗州時,委以從事,率家兵駐守湖陸。後遷泰山太守,與夏侯淵共鎮壓濟南等地的黃巾軍。又舉秀才,加騎都尉,仍領泰山郡。文帝即王位,加裨將軍,封爵益壽亭侯。再遷徐州刺史,加威虜將軍。魏明帝曹叡即位,徙封萬年亭侯,食邑二百戶,合計六百戶。後去世,其子呂翻襲爵,呂翻死後,其孫呂桂繼嗣。娶孔氏生子二長子呂翻、次子呂鵠,薨長子呂翻繼嗣,次子呂鵠遷居河東,魏史有傳。

3、河東世系(今山西永濟)

呂鵠:徐州剌史,始居河東,為河東始祖,娶趙氏生子二,長子呂慈明、次子呂行鈞。
呂鵠(河東始祖)→呂行鈞(次子)→呂拾(三子)→呂時→呂端(長子)→呂應麟→呂雄→呂崇嗣(四子)→呂延之→呂渭(次子)→呂溫(長子)→呂鎮
呂溫(771~811): 字和叔,又字化光,唐貞元十四年(798)進士,次年又中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校書郎。貞元十九年(803),得王叔文推薦任左拾遺。貞元二十年夏,以侍御史為入蕃副使,在吐蕃滯留經年。順宗即位,王叔文用事,他因在蕃中,未能參與“永貞革新”。永貞元年 (805)秋,使還,轉戶部員外郎。歷司封員外郎、刑部郎中。元和三年 (808)秋,因與宰相李吉甫有隙,貶道州刺史,後徙衡州剌史,甚有政聲,世稱“呂衡州”。呂溫卒年四十,娶方氏生子一呂鎮。

4、河南世系

呂鎮:字安行,始遷河南洛,為河南始祖,娶汪氏生子二,長子呂康、次子呂寧。
呂鎮(河南始祖)→呂寧(次子)→呂信(三子)→呂江(長子)→呂學→呂聖(長子)→呂菽(三子)→呂良(次子)→呂福(次子)→呂頊→呂韜→呂夢奇(長子)→呂龜祥(次子)→呂蒙亨(長子)→呂夷簡(次子)→呂公綽(五子)→呂希傑(長子)
呂公綽:字仲裕,蔭補將作監丞、知陳留縣。宋天聖中為館閣對讀、召試、直集賢院,辭改校理,遷太子中允,出知鄭州,還判吏部南曹累,遷太常博士,尚書工部員外郎,兵部員外郎,歷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集賢殿修撰、知永興軍,改樞密直學士、知秦州。祀明堂,遷刑部郎中,召為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歲余,願罷府事,進翰林侍讀學士、知審刑院兼判太常寺。
初,公綽在開封府,宰相龐籍外屬道士趙清貺受賂,杖脊道死。至是,御史以為公綽受籍旨,杖殺清貺以滅口,左遷龍圖閣學士、知徐州。方杖清貺時,實非公綽所臨。頃之,公綽亦自辨,復侍讀學士,徙河陽,留侍經筵。時久不雨,帝顧問:“何以致雨?”曰:“獄久不決,即有冤者,故多旱。”帝親慮囚,已而大雨。遷右司郎中,未拜,卒年七十有七,贈左諫議大夫。娶上官氏封京兆郡主,生子三,長子呂希傑、次子呂希道、三子呂希亞。

5、金陵世系(今江蘇南京)

呂希傑:娶戴氏,生子二,長子呂求一、次子求二,遷金陵為金陵始祖
呂希傑(金陵始祖)→呂求一(長子)→呂嗣恭(次子)→呂理(長子)→呂應申(三子)→呂德秀(長子)→呂棨瑞(長子)→呂天德→呂福蔭(長子)→呂騫(次子)→呂佛飬(長子)→呂曠興→呂懷義(長子)
呂曠興:號大德,簡命福建平海有功,增太保勅,封出朝神將公王,娶蔡氏封一品夫人,卒同葬灌洋烏鴉形令為一鄉神地。生子二,長子呂懷義,遷居福建龍巖,次子呂懷禮,遷廣東未詳。

6、福建龍巖世系

呂懷義:始遷福建龍巖州楓背,為福建龍巖始祖。娶廖氏生子一呂佑裔,卒葬倒林尾廖氏葬上風雨送錢形。
呂懷義(龍巖始祖)→呂佑裔→呂綿世→呂興遠(次子)
呂綿世:娶邱氏生子二,長子呂庇遠,次子呂興遠,呂綿世卒葬鎻形,妣邱氏葬下三層鐘形。其長子呂庇遠娶陳氏生子呂永盛,其次子呂興遠後由龍巖遷居永定縣。

7、福建永定世系

呂興遠:始遷永定縣太平里長流村大路背居馬遂,奉為永定始祖。娶林氏生子三,長子呂東一郎,次子呂蒙一郎,三子呂千一郎
呂興遠(永定始祖)→呂東一郎(長子)→呂惟安→呂文富(長子)→呂景端→呂世隆→呂積琳(長子)→呂崇城
呂世隆:娶盧氏又娶羅氏,生子三,長子呂積琳、次子呂積珖、三子呂積玢。
呂積琳:字元泰,娶嚴氏無子,又娶楊氏生子呂崇誠,卒葬福建省汀州府永定縣,清康熙四十九年其孫呂若漢、呂若袍將其及妣楊氏金骸遷於四川省中江縣東中皇寺癸山丁向合葬,奉為入川中江始祖。清雍正八年其孫呂若漢、呂若袍又將妣嚴氏金骸遷葬中江縣南山羅家壩卯山酉向。

8、四川中江世系

世系簡圖略。
四川中江縣呂世子孫主要集居地在南山鎮三塘村、東北鎮白梨村、東北鎮七里村、輯慶鎮黃姜寺村,通濟鎮、集鳳鎮、回龍鎮以及四川省三台縣也有部分,還有部分移居全國各地以及海外。

四川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

四川中江縣呂氏崇誠續修族譜卷一

1、呂氏家乘世系原序(一)
乎盛哉有周十亂之佐平王東遷樹強七國勛德之隆昭爛史冊無論河東得姓父有尚父女有邑姜金櫃傳神支衍慶一門兩德佐周八百為三代雄冠至吾家 聖祖手勤刪述而必於書修呂刑於詩存采齊於春秋不遺桓覇胡其因經重呂因呂證經若斯之殷勤是則呂不必遠追炎帝中推四岳而三經二語以及孟氏之言譜過半矣第於支胤傳衍脈絡因流溯源則營丘啟國莫詳於太公自王舅呂伋嗣封合七百四十年而康公遜齊于田又百三十年而文信公以賈得於秦年逾四十降秦於漢文信有弟遷晉其四世孫覇為漢尚書令又十一傳為威虜將軍虔有功於魏封萬年亭候又十一傳為開元進士延之子禮部侍郎渭世居河東四子曰溫為幽州剌史今業州洛陽壽州安陽海監平湖金華長州常熟吳江太倉新安寧陵四明嘉善其後也曰恭為防禦副史世居幽州今開封青州餘姚新昌西蜀其後也曰儉為侍御史世居汲郡今衛輝藍田三晉其後也曰讓為右庶子今世所奉純陽真人其後也於是播河灑流普天作澗吹葭生呂葉響成音於宋有餘慶易直文穆文靖正獻正湣六宰相皆史有傳名大臣若與叔源明居仁伯恭班又亞程朱理儒標望矣然昭代不有文懿文安全州三相國沃州鴻原介儒三尚書仲木叔簡易軒三侍郎望婁渭南兩京尹九柏肖山槐長其南諸卿等之功何以名振當時光耀後祀乎至於心學淵源則涇野新吾皆於中原唱導理學足稱先後登壇其若屈官散局注意 聖門力浚神腴溯縈靈脈手成捲軸談道諸公若有居肆則觀籓理助勞大為理學之人無大於孝節廉退又有文懿之僑葬感慟孔學之棄官奉母聖符之贊公著述升之之記闕裏孝何至也復有孝隆觀察之不私一御南州司理之三日解官廉退何真也而太淑人盛年稟節荷旌昭代更欽女貞則都事之女上配建文皇帝三橋之女育訓琴川相公良稱闈閫生氣獨存筆撰千秋前載莫逾作家推逢原父子各文集新昌司空有元史正要詩易二箋山河圖等集關西太史經野集宇岡工部有尚書講意介儒司馬存古約言非庵祠部有河溪家乘季可參藩有聖門重修山東通志令太子有闕裏陋巷宗聖三十裏東野三墓諸志聖跡復聖道統各圖與中書居仁先生侍講東萊先生筆墨爭函帙矣餘惟乘生於譜譜生於姓黃帝諸子受姓者十有四人大較得姓到今多自軒後而我孔上從聖祖之肇先不至歷代之傳乘已計六十有五而顏曾孟仲以及東野故皆軒禹嚳辛後稷之所從出即當五子身自開家代各籍至六十有奇惟東野代逾七十多若太公傳世神裔靈苗指掌所及雖七十有七猶有自來從營尚算其數之難限量其為宗派不既遠且大哉聖符譜學甚深其家世與安陽治五進士兩門一家而世系精博力於搜考羅南北吳楚收既散之血脈上會於漢唐宋培有據之根技系合乎太公歲幾三千齊誠大矣哉世家也
明太子太傅至聖裔孫襲封衍聖公 孔胤植撰
2、呂氏家乘世系原序(二)
吾宗系出炎帝本姜性也際四岳功封呂及周復以呂顯迄漢唐宋大盛焉而尤尡耀我朝其間樹德巍峨耀暎史冊有唐宰相世表宋名臣列傳及中原文獻諸傳皆載呂氏德業勛望甚詳至以理學忠義著者尤不可勝數今居浙之鹽官者蓋安陽主簿公之支派也主簿公者為遜國忠臣天開其文章勳業代為繼美與吾洛陽新安寧陵金華長州吳江新昌餘姚皆鼎立至參藩公手志孔林其子聖符輯家乘世系既成問序於余餘乃喟然曰聖符其知譜夫譜昉於春秋成於漢小宗伯之法詳於隋唐選舉籍於是婚姻繇於是是以國譜有局即令使四方各以其家收來上官為考定焉厥後是制廢矣甚矣聖符之知譜也似春秋也夫春秋之義惟據述前唯定信後唯慎謀始唯簡導從唯忠布言五者失一不足以訓人矧訓族乎何也譜者所以合散所以萃離族之於吾無不萃也無不合也世異則湮湮則離離則散非此曷道之從也言諄而不實述詳而無據是始謀之失而曰族族之罪也斯不忠不簡不慎之過也今聖符之為譜遡所可書事必核實且夫有疑之必闕而引以可行尊親是義此非仲尼之從而得春秋之旨而能若是乎夫然後子孫世守其無悖也無悖則不湮矣不湮則不離不散矣不離不散則宗法明族類洽而家道成矣甚矣聖符之譜似春秋也雖然非猶此也其意若曰為之後者勿終使封岳釣渭遂為千古絕響而使文穆正湣文靖正獻忠亮諸君子專美於前雲詩曰無念祖聿修厥德則此譜系似春秋者又是詩也夫
明賜進士第奉 勅總督糧儲南京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簽都御史新安 呂惟祺撰
3、呂氏重修族譜原序(三)
丙午家君司鐸永豐予往修定省之職因得與豐邑諸君子相道性命談風雅時表親日東修族譜詢譜序於予余搦管而序之蓋呂之先系出太公望由來久矣至漢唐宋族大人繁散於天下徐國公蒙正公文靖公夷簡公籍河南賢哲輩出仕多顯宦蓋極盛焉後希傑公遷金陵曠興公簡命福建人文蔚起※※不絕及至國朝裔孫分居吳楚閩越蜀粵等處所居不一千一郎公嘗思修譜而來逮已卒至孫日東承其志而重修乃動其族人曰譜者所以載源流明宗派以傳後人也效古者家譜國史木本水源耳憶自千一郎公以來子孫數枝世傳數代矣難有託身商賈致仕遠遊者猶得彼此相傳而不失其序使於此時而不修其譜迨至世遠年湮老成已往恐子孫各居異地不記其我祖我宗所來何自也余聞彼言固深信其為人簡而厚朴而不華但尊尊親親以繼惇睦之風其素所蓄積者然也且更喜夫太公聖人也徐國公文靖公正獻公皆賢相也其流風餘韻宜其在後人也今得日東倡之不誠大有慶
清賜進士第奉 旨擢用雷鳴陽撰
4、呂氏重修族譜世系原表(四)
古者天子有本紀載諸國史諸侯公卿載於世家列傳雖尊卑不同其敘所出則一也故言堯舜之祖者必曰軒轅言湯武之祖者必曰契稷苟非有其紀焉能遡而推之吾呂氏系出炎帝等姓四岳伯夷之後虞夏之際伯夷佐禹治水有功封呂今之南陽宛縣西亭是也商末失國子孫氏焉自太公呂望誓蒼雉平商牧開國於齊桓公責茅匡周道世伯諸侯至文信君不韋為秦相國漢有呂公封臨泗侯因而侯王於高惠高後之世者十有四人厥後尚書令覇歷十二傳有萬年亭侯虔生子二長曰翻次曰鵠又八世至唐浙東節度使御史大夫延之生子渭官至御史中丞生子四長曰溫戶部郎中世居河東次曰恭殿中侍御史世居幽州三曰儉太僕寺進為洗馬世居汲郡四曰讓生子岩為純陽真人其世系姓名官爵稽諸史傳與呂氏世傳五譜無一不合真所謂信以傳信諸百世而無疑者也然由虞夏商周漢唐宋迄國朝歷七十五世與周公後裔東野氏世代適相符合焉如配享 孔子廟庭從祀郡邑學宮及勳業在社稷者代不乏人未易枚舉信矣其為公卿閥閱世德悠長與孔孟顏曽東仲六世譜並傳不朽矣
5、呂氏重修族譜原序(五)
孔子仕不媚君祭不媚鬼然則有所媚乎其所當媚不媚乎其所不當媚也父子兄弟宗族之懿天屬也以恩而全其天非所當媚乎是故聖人之教在父子則相隱在兄弟則怡怡在鄉黨則恂恂似不能言者媚之至也今夫一族千萬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自一人而視千萬人能以一人之心為心自千萬人者不以一人之心為心而各以其心為心此譜之所以作也今日東而曰籍於祖祠通其族心以媚於其族人長老呼其少者前來曰自吾先人之有斯土也以儒世其家者數百年於此矣儒者之道何謂也既知吾譜之所以作乎凡為吾族者子以孝媚其父弟以敬媚其兄少者以順媚其長貧而無者富者收之愚而無能者才者教之貴而且富之以加其父祖宗族生相慶而死相吊千萬人惟一心媚於一人如斯而已矣
6、呂氏重修族譜原序(六)
嘗思族譜者所以溯其始祖之源流考其世系之遠近識乃祖乃宗出自某朝知賢子哲孫為某代之名臣再者代遠年湮朝代更異散處於天下四方者若非作有族譜不幾使一脈相傳之子孫無所稽查不識為一脈之苗裔竟等一脈之子孫視之為路人不誠為世道人心之悲也夫今余傳得呂氏家乘世系族譜並閱諸公族譜序其所言子孫其無悖也無悖則不湮矣不湮則不離不散矣不離不散則宗法明族譜洽而家道成矣又言一族千萬人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也自一人而視千萬人能以一人之心為心自千萬人者不以一人之心為心而各以其心為心此譜之所經作也甚至凡為吾族者了以孝媚其父弟以敬媚其兄少者以順媚其長貧而無歸者富者收之愚而無能者才者教之貴而且富者不以加其父祖宗族生相慶而死相吊千萬人惟一心媚於一人如斯而已矣又謂譜者所以載源流明宗族以傳後人也效古者家譜國史木本水源耳憶自東一郎公以來子孫數技世傳數代矣雖有託身商賈致仕遠遊者猶得彼此相傳而不失其序使於此而不修其譜迨至世遠年湮老成已住恐子孫各居異地不記其我祖我宗所來何自也余閱諸公五作族譜序其言痛切其言精祥其言曲當其言金石凡吾呂氏後人不必再請文人重作族譜序以貽前人之羞也可
清乾隆二十八年甲申仲冬月孫庠生 呂秦學敬撰
7、呂氏重修族譜世系原序(七)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非有譜以紀之安知千萬人之身推而上之實自一人之身而一人之身等而下之實千萬人之身甚至世系莫辨昭穆俱紊將必卑逾尊疏逾戚瀆宗亂倫莫不由是此譜之所由急急也竊嘆我呂氏之族其來也有自稽古呂尚都營丘傳二十世三十君至呂祁遷陽翟傳十八世至呂鵠遷河東傳十二世至呂鎮遷河南洛陽縣傳十六世至呂希傑遷金陵旌德縣傳十二世至曠興子呂懷義遷福建龍巖州傳三世至興遠遷永定縣太平裏長流村大路背居焉至崇誠公傳及八世矣至清朝康熙庚寅四十九年若漢若袍二公遷居四川披星戴月手足幾無甯時勞心焦思經營未有暇日卒能發憤自雄創業中江約數千畝以榖貽子孫厥後蓉揚相龍諸公亦接踵而至此呂氏之族所由興其得於迍邅困者有如此使不筆之於書則一線之傳湮沒不彰矣第念譜以傳信列祖以上已不足徵固滋罪焉特將世系之可據者詳而錄之俾後之人不昧所自將見功德茂而追遠自深教訓存而克家有繼不益見我呂氏敦宗睦族之至意也
清乾隆已酉舉人特授保寧府南部縣教諭 崇誠公五世孫 呂聲韶謹撰
8、呂氏族譜原序(八)
國憑史紀家賴譜傳斯二者固不可缺者也然家譜雖不敢與國史並較而國無史則一世之盛衰無由而知家無譜則一姓之尊卑奚自而別溯呂氏之受封自虞夏始厥後尚父崛起文王師焉表有東海爰及苗裔其間或數傳而遷其地或數十傳而遷其地逾越險阻跋履山川尤多偉人後先輝映而其極盛者莫過於宋所謂千載一時也蓋自閩遷蜀世系漸微而孰知其興也勃焉漢袍諸公雖艱苦備嘗不再傳而芹藻生輝自是人文蔚起食廩餼者亦不乏人至乾隆已酉際虞公中式後愈見多士濟濟科甲聯登祖宗之培植甚厚故子孫之顯榮愈繁余閱呂氏之譜系知其源遠流長福自己作成寢廟置祭田馨香薦妥以侑者在先靈支派熾而昌者在後嗣祖訓諄諄條目秩然無非光使後之人皆能克體先志將見稱盛於宋者又何難稱盛我 朝哉
乾隆已酉內江舉人授潼川府中江縣教諭俞鴻墀拜撰
9、中江呂氏重修族譜世系源流原考(九)
自太公呂望封於齊傳國三十君康公遜齊于田有弟呂祁隱居陽翟四世孫不韋為秦相國其弟不伐遷晉世居河東傳二十六世安行公遷河南十六世希傑公遷金陵十三世曠興公簡命福建平海有功號大德贈太保勅封出朝神將公王蔡氏夫人御葬灌洋子二懷義懷禮長子懷義遷居龍巖楓北四世孫東一郎公遷太平裏長流村遂建祠創業於永定焉歷八世而若漢公遷四川中江縣中村永松裏大屋基居焉上蒙祖德後裔繁盛散於四方故力於搜考周羅南北吳楚越蜀閩粵諸地收既散之血脈上會於漢唐宋元明清系太公一百一世孫重修譜志毋致後人紊倫而失序視宗族如路人譜之所系大 矣哉
10、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序(十)
自川始祖由福建入川落業住中江縣今已二百餘年矣瓜綿椒衍子孫千億況值此社會進化中外交通吾家族人有因出任別省州縣者有因兵役而出征海外別省別縣者有因耕商而添業別省別縣者枝分派析莫有宗緒又因班派將終應添班輩以分老小以統宗派今我年登耄耋斜陽晚境自愧不能提興族黨但族間叔侄子弟留心親親之仁者疊次訪查恐失血統再三相勸續修前譜以望後世人材復臻宋代五世賢相亦知清朝七入詞林光我宗緒榮我家邦吾等拭目俟之萬望後世感興繼起雲
崇誠公八世孫 呂磻溪撰
11、中江崇誠呂氏繼修族譜序(十一)
夫族之有譜猶縣之有志國之有史也雖範圍不同如天地四時必順其序人體百骸各就其理則一也吾族自太公夾輔周室受封營丘兩漢迄唐代有完人趙宋理學雖倡自周程而史乘所載祖謙公踐履篤實與朱張齊名稱為東南三傑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餘年間天下晏然夷簡公之力為多靖康年金人入寇天下震驚舜徒公首定大計委曲以成中興之業此豈僅吾族之榮抑亦關係社會風俗民族存亡至深且巨也清康熙時南靜公由閩遷蜀舊譜僅載至道光近百年來子孫繁衍譜牒未全不無遺憾況際此國家多事人各有職誠恐散處四方久而世系莫考逮辛己秋族人集義續修族譜眾謀僉同爰推光晟兄董其事顯亦與其役惟顯因服務教育絕鮮襄贊今全譜告成讀之秩然有序蔚為巨觀親親之誼可以百世不殺列祖嘉言懿行永垂不朽顯樂觀厥成無任欽企之至是為序
崇誠公八世孫 呂光顯敬撰
12、中江崇誠呂氏繼修族譜序(十二)
禮雲始遷稱祖繼別稱宗繼禰者為小宗祖與宗義雖有別皆屬血統尊親而其有功德於子若孫則一宜基祀之百世而不祧則均也蓋聞之祖宗之德愈盛則其生齒愈蕃人材愈眾其族愈大而其發也愈悠久所謂源遠流長本固支茂誠理之所必然者也故尭典稱帝堯之克明峻德曰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大雅美文王之聖德曰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其在古先帝王莫不兢兢於親親長長敦宗睦族以重倫序以厚風俗而垂範後世以開致治之源故所以乃周亦設有小史氏奠世系辨昭穆專職掌之而冢宰攝之蓋慎之又慎教民不忘本也宗法不其從此始歟而族譜當亦從此修矣嘗考吾呂氏源出姜姓本神農炎帝後其得姓也尚在唐虞之際伯夷作秩宗佐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呂子孫因氏焉歷夏殷而世系莫傳殆將千祀而太公呂尚名世挺生佐周為文武師始以呂顯受封於齊都營丘而我族原譜起自太公遂以太公為始祖禮也但律以士庻人不得祖天子諸侯之例不免僭分而乃上溯其所自出之世系淵源不敢不詳雖曰僭分亦所不避其後也傳二十世歷三十君及康公遜齊于田有弟祁遷陽翟隱民間以綿禋祀而蕃衍子孫遂奉祁公為陽翟始祖至鵠公遷河東又奉鵠公為河東始祖至鎮公遷河南又奉鎮公為河南始祖至希傑公遷金陵又奉希傑公為金陵始祖至曠興公簡命福建卒葬龍巖州子孫不忍雲遂家於是焉又奉曠興公為龍巖始祖至興遠公遷永定又奉興遠公為永定始祖皆本禮始遷稱祖之義千百年莫之或易也迄清初我祖南靜公諱若漢崇誠公第三子也於康熙庚寅四十九年不辭關河之險塗路之艱由永定攜家跋踄數千里來至中江奠厥攸居創業垂統以榖貽子孫據禮當然奉為中江始祖乃我祖其時並邀同胞長兄若蓉仲兄若揚四弟若相五弟若袍六弟若龍等公相繼前來比屋同居田讓耕土讓畔分荊重榮友愛異常因其友愛以啟迪其不匱孝思皆不忍父祖墳墓遠在海隅猶尚三返福建負其父崇誠公祖積琳公兩世考妣金骸來中安葬創建祠宇成立嘗業因之遂尊奉崇誠公為中江始祖自居繼別退而為宗以崇誠公正位足以統屬六大房子孫故也抑亦善則稱親之義也其孝弟為何如耶宜其子孫眾多而其發也久遠孰謂非祖若宗之遺蔭也歟乾隆中我太高祖際虞公諱聲韶曾經會同宗老重修族譜世次分明秩然有序誠鉅制也然而草創初成未經刊刻世止於金字輩下無及焉今又八世歷二百年有奇老幼丁男之繁盛已達三千餘口之多又況遷居別縣者有之如三台鹽亭廣漢什邡德陽綿陽成都等是遷居別省者有之如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是近日海禁大開世界幾成大同將來必有遷居海外者也於此時聚居間或有問其父為何人祖為何人有不可得而知者何況宗親將見親者疏疏者遠有不視一脈之骨肉為秦越者幾希此譜之續所龍急急也故而舉族宗老會集屢謀續修或作或輟中間已歷有年功不果成迄民國辛已春重申前議群推予小子執筆負編纂之責正名年來主講東山中心校擔任教育外服公務內迫家私心力俱瘁不遑寧息兼之才本庸腐學識謭陋恐不足以述先人之餘烈而發揚潛德之幽光敢步太高祖際虞公重修我族譜之後塵耶再三懇辭辭而不允不得不竭盡綿薄略抒已意因拜手言曰夫譜者所以譜一脈血統宗親之世系源流明姓氏別支派定親疏決長幼序功序德序賢序能序齒序爵諸大端談何容易但任他世變紛紜革故鼎新而父父子子兄兄弟弟相率而從事於親親長長敬宗尊祖之義不廢也今茲續修一循舊例據實錄忌浮誇禮不云乎其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擬於原譜有紀傳可考者略加更正無可考者依然仍舊此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也於新續世系首重分房採訪切實登載煩為調查無遺勿稍忽疏漏略是我崇誠公支系雖賤必錄非我崇誠公支系雖貴不取甯學狄樞密不附會梁公之族不蹈郭崇韜拜汾陽之墓以貽笑方家因定名曰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所以冠祖諱於其上其以別於同縣同姓而不宗者也究竟吾呂氏原來本無異族皆太公後也於此時雖欲兼采並收溥敦族誼力有不足待將來有機會聯同宗會同全國太公呂氏之子孫各執譜相對合而輯之為太公呂氏族譜則成壯觀矣但期諸異日也自辛已迄今冬壬午恰將一年採訪既畢編輯甫就族中長老相與催促交付社印無暇考核不知其中有無紕繆而採訪者果切實無遺漏乘舛錯訛也耶諸希原諒謹書梗概以為序
崇誠公九世孫 呂正名撰
13、中江縣崇誠呂氏續修族譜序 (十三)
水源木本譜所以修派別支繁譜繼以續皆祖宗成法也四川中江我呂氏始崇誠公由福建分支自明末清初重修族譜以來至今又二百餘年矣子孫繁衍分折各居散處各省市縣代不乏人若不續修將無從知其為一派之流傳一脈之支系此所以有續譜之舉也夫譜之所以譜者明世系別宗支欲使我族人人知其某為所親某為所尊某為所長湏盡親親尊尊長長之誼如不明親親尊尊長長之誼反背孝弟之道或同室操戈或箕豆相自相殘害致令不忍讀每有良朋況也永嘆雖有兄弟不如友生之詩則又何必再為續譜哉但稽諸先祖懿行懿德立功立事入川尚負父祖金骸先後並邀兄若弟同來其孝友之風曷可泯滅在後世子孫應當如何效法不然則生為不孝不弟沒將無面目以見先祖於地下也凡我族人均宜反身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則茲譜續成不為無益況我祖自太公至今九十餘代歷朝文武賢才濟濟眾多宗支繁榮人皆知悉如能精誠團結上追祖德再本互助精神願我族繼起青年從事而扶持之俾我族人人各有所能皆有職業不論親疏不分彼此一心一德追著社會進化努力事業有成庻幾不負續譜焉耳是為序
崇誠公九世孫 呂靜軒撰
14、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敘例
夫譜者所以紀世系別支派者也有源有流有分有合雖一本萬殊而萬殊之所以一本皆我祖一脈血統屬毛離裏之骨肉俾於萬斯年於萬斯世仰休先德者猶足信而有徵以引起後世子而孫孝弟之良知天性由親及疏自近而遠人人均有祖宗之關念而明其已身所自出之來源上溯歷代始高曾祖考莫敢不敬下而子孫曾元來晜雲礽莫敢不以為法犬為人心風俗世道之防則譜之修也關於家國豈不重哉故自上古得姓氏以來族各有譜周以上掌之宮秦漢而下各自為之嘗考歷朝諸名家雖有家乘家牒宗譜族譜之各別其所以紀載世系分別支派大都相類其中書名字書妻妾書字女書科第書官階書生歿書墓地等不過互有詳略損益之不同皆各自為例以成一家言今我中江崇誠呂氏續修族譜將安取法耶考原譜吾呂氏起自太公太公為周文斌師封於齊都營丘為營丘始祖則列營丘世系史記有齊太公世家此其最著者也至祁公遷陽翟為陽翟始祖則列陽翟世系至鵠公遷河東為河東始祖則列河東世系至鎮公遷河南為河南始祖則列河南世系至希傑公遷金陵為金陵始祖則列金陵世系至曠興公遷福建龍巖為龍巖始祖則列龍巖世系至興遠公遷永定為永定始祖則列永定世系系統分明支派不紊一循舊例何不可之有但我祖南靜公由永定遷蜀卜居中江已歷十一世將近三百年既尊崇誠公為中江始祖宜續中江世系竊中江世系支別過繁人口太眾若仍照舊例而以一世系統之誠恐房分莫別支系混淆勢不得不略為變通決擬以若蓉若揚若漢若相若袍若龍六公為六宗分為六支系惟三房若漢公人最多支系更繁又分秦賢秦學兩公為兩支系雖支系各別皆上屬崇誠公而絲牽繩貫此分中之合也至於格局方式每頁橫分五欄欄列一世橫行五世並進一五世畢再起二五世準此三五世四五世亦如之取五世同堂義也此續修之大剛另為詳其書法之節目如左
凡世系必直書派名雖尊親不諱以別班次但名上必冠以某之第几子名下湏書娶某氏註明所生几子某某以明統系
凡婦人古只書氏不書名雖乾坤並立二大同尊但書某氏附於其夫名下足矣女統於男也以吾國數千年來血統關係專屬男子而女子不與焉
凡登科第易名入仕籍易名或字某號某或以字行又別號某均宜詳於名下父前子名君前臣名俾後世並知其為一人而異名也
凡科第官階無論大小均皆詳註名下以紀國家盛典人材遭際為宗族光榮所以序貴也不另書遵舊例也若有誥封者湏提出特另匯載而表揚之
凡生歿年月日時與及壽算皆宜詳於名下詳其生而後長幼可辨詳其歿而後忌日之禮可舉詳其壽算所以序齒也
凡墳墓兆域必詳其地名山向或異地或同穴夫婦均宜註明誠恐世遠年湮子孫莫知其處雖欲祭墓以展孝思而不可得但照有影片者提出另匯載之
凡撫子承繼似續螟蛉大族不免代有其人必於本宗昭穆相當由親及疏或某兄某之第几子或某弟某之第几子必詳其所自出以重所生以明一本之系預防亂宗之漸
凡一夫一婦本人倫之正故初娶曰正室曰元配即不幸失偶再娶曰繼室無後娶妾曰側室嫡雖無出必正命書之重倫常也庻必有出而後書之母以子貴也
凡子之所出母有不同或出嫡或出庻或嫡無而庻有或庻長而嫡幼長幼宜循其序而嫡庻不可不分必詳其某嫡出某庻出以嚴嫡庻之防
凡大族不免有贅居異姓以為人子者亦必有義養人子以為已子者亦或有幼而失怙隨母下堂上婚書以為人後者均宜詳其所來注其所徃以防非族之亂令其各自歸宗可矣
凡族中有懿德懿行義夫節婦卓卓可傳足以模範宗族而垂法將來者湏當詳其事實另匯載德義節孝兩類以勵後起
凡有家傳壽文墓誌碑銘等項與及本有著作尤湏盡力搜輯選擇彙編載入文徵籍翰墨以光姓氏而增輝族譜
崇誠公九世孫 呂正名撰
15、中江崇誠公祠堂記
禮君子將營丘室必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為四龕以奉先世神主旁親及無後者以其班附蓋神所憑依之地尤為子孫所亟講者吾家宗支繁衍大都聚族而居雖墓祭以時而宗祠未建對越駿奔不得鹹序其等於祠中報本追遠之謂何而乃聽其委諸草莽乎乾隆三十七年二世祖秦芳秦學統四大房人共立基址於大東街至四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伯銑叔鎧鏗董理其事庀材鳩工倡建屋宇一片孝心幾經辛苦所謂殷勤惕厲統族人以昭輪負之美也功何偉哉禮雲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傳曰莫為之後雖盛弗傳我族人在中江者井廬相錯固宜深木本水源之思即從居他邑者每年祭祀亦當動春露秋霜之感
15、中江崇誠公祠蒸嘗碑記
有祠必有祭有祭必有祭田禮置祭田千古維昭也我呂氏崇誠公蒸嘗系三房若漢公四房若相公五房若袍公三人出銀得買中江治東地名白廟溝產業一處乾隆五年八月三十日有大房嗣孫秦秀弟友湊銀拾五兩本雖少而日久生息頗多又居長房蒸嘗田土故爾有分但大房未買田土子孫不得管理蒸嘗錢榖厥後蒸嘗銀又買三台縣治西三聖寺產業一處所有租典收入以為每年一切公用之費至二房若揚公六房若龍公並未出銀錢故蒸嘗俱無分乾隆三十七年始買大東街地基創修祠堂屋宇由內及外煥然一新蒸嘗至此漸大時有六房若龍公第六子秦祿情願幫錢二十千文祇許安神主所有蒸嘗產業祠堂房屋店基等項不得占分至各房立有私蒸嘗另有分關簿記載明為據不在大蒸嘗內
乾隆已酉科舉人五世孫 呂聲韶拜撰
16、遵録祖訓遺規
一安神主昭穆次序勿得混亂若無嗣者不準安神主上下堂屋耳房抱廳平時關鎻祭祀展開以昭恪恭
一祭祀時宜衣冠整齊長幼尊卑各循其序祭擇年高德劭者執事選讀書明理者自始至畢不得喧譁
一白廟溝三聖寺兩處田土山場既葬有陰地者不得侵葬如子孫中將已分田地已賣者惟蒸嘗山場許葬熟地不得進葬儻有事故或修補堰塘一切用費照糧均派不得盡用蒸嘗銀錢
一佃蒸嘗田地房屋店基者每年租典照佃約納楚倘有不清將押租錢扣除另行招佃至佃客上租典惟當年管事人去理處
一祠中物件務開清單交與典守者經理如有失落典守者賠出以專責成
一子孫繁盛費用宜節每年祭祀管事者隨時斟酌若何辨理先曉族眾
一管蒸嘗事擇定明理公直老成諳練者幾人於每年冬至日算時賬目若有不清管事人是年賠出另報首事所有字約契約佃約及各項字據憑眾交出
一過繼承嗣必擇本族子侄由親及疏不準異姓亂宗至每年冬至與祭有年上七十者另頒胙肉二斤
一秀才赴鄉試有正案蒸嘗助銀三兩無正案與主貢監副榜録遺才者助銀五兩失録取者退銀三兩新中式進京會試助路費銀壹佰二十兩祠堂祭祖堅桅又助銀五拾兩會進士點翰林歸家祭祖助銀五拾兩拔貢優貢進京朝考亦助路費銀五拾兩中副榜出恩貢助銀拾兩齣仕者宜守清慎勤三字及致仕歸家將所領上京路費銀無利還本庻不愧祖宗體國家作育人才之美意雲
一祠堂勒石條規與族譜相符子孫世守勿替
謹案舊譜載當日若漢公若相公若袍公三人出銀共買白廟溝田地一處並將崇誠公蒸嘗銀湊入一分實系四大股共買已將田土山場屋基菜地踩開作四股拈鬮為定其後漢相袍三公所買田土山場一處三股均分不在四股之內所有妝修瓦屋二座上屋艮山坤向下屋癸山丁向俱四股均占一分日後相袍子孫不得以橫屋等項強占地基漢子孫倘要居住相袍子孫退出至崇誠公名下房屋基址菜地山場俱系四股有分上下廳堂安香為四股公共上屋左邊正屋二間耳屋二間分在相名下右邊正屋二間在袍名下乾隆七年正月十六日立關約四本各執一本為據
17、中江呂氏宗祠原載十規十戒
一要敬天敬地 二要莫記祖宗 三要孝順父母 四要尊敬長上 五要兄弟怡怡
六要夫婦好合 七要和睦鄰里 八要親朋有信 九要正直忠良 十要輕財重義
一戒詈天罵地 二戒忤逆父母 三戒乾倫犯義 四戒因私滅祭 五戒竊盜狗偷
六戒窩匪賭博 七戒不和鄰里 八戒親朋無義 九戒遊手好閒 十戒貪財失義
18、祖遺規箴五則
孝敬父母
百行之原莫大於孝一本之愛先篤所生顧復恩勤精力既銷磨於生育劬勞之日風雨櫛沐心緒復紛撓於成家粒食之年德重如山恩深似海保世滋大親之凡也光裕可不勉哉錫類展親孝之則乎永言鳥能已矣無如人同此心何為各懷異見毛裏罔念堂構弗思孺慕瞻依於幼穉怒目憤氣於壯時詎知椎牛隻雞古人之致慨不少樹靜風息今時之抱恨何多活佛在高堂何湏遠朝勝景愛日承色笑務必喜懼交懷情而將以文愛而將以敬匪計物力之盈惟求此心之安慰
友恭昆弟
手足異形官骸同氣自昔古聖先王首重敦宗睦族行葦方苞錫類綴天家之燕縣瓜有瓞展親聯子侄之班慨自鬩牆之多故致有參商之分離者豆然萁泣煎何急種瓜抱蔓傷摘無餘此縁椒實既蕃或亦棠萼失韡乃知大被同眠伯維之風流宜效灼艾分痛太祖之友愛當遵鶯聲花底詎可聽乎雁影天邊尚自反也雖曰安寧之日不如友生其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克諧夫婦
夫婦乃人道之始閨門為起化之原明禋而告薦幣配陰陽之位陳詞以牘姓氏備內外之官旦警雞鳴協靜好於琴瑟昏成雁奠宜偕老乎室家梁鴻之舉案齊眉固由內相得賢冀之饁畝如賓亦自順從惟正苟敵體不諧將反目奚咎二三其德士固不恥於人群從一罔終女亦徽音之罕嗣詎知刑於有自身修而後家齊物恆克端夫義自然婦順
交友睦鄰
會友輔仁誠信為質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切切偲偲訂交不尚聲氣懃懃懇懇比屋須存行仁敬業樂羣唱和嚴凶終隙末之戒桑麻交錯友助敦鋤強抑暴之情果其感召以真誠六合猶比閭里居皆忠厚一鄉儘是友朋春樹暮雲尚深令德令儀之望鄉鄰徴逐永懷周乏恤貧之思乃知文章之內有實修尊賢尚齒畎畝之中行仁義學校井田去偽存真雲山花鳥成益友省身克己西園東壁作重籬
勤儉耕桑
四民之中農居次一家之計食為先匹夫耕而匹婦蠶恆產制而恆心復事止日用政闗大經力穡有秋宜驚心於布榖機梭無曠當繫念於倉庚如偷安而務閒何來乃積乃倉之慶樂戲游而宴飲奚致為絺為綌之觀職思其業好樂無荒唐魏之風固足尚也黍稷重穋飮蠟吹詩邠岐之俗詎不嘉哉物力維艱當思三年九載之蓄人情多偽切戒一食萬錢之奢
19、原載宗派十六字
積崇若秦金聲玉振文光長發世德作成
20、續擬宗派十六字
家祥國慶鳴盛和賡培元贊化永頌昇平
謹按原有派行十六字載在老譜一代一字已厯十三代用去十三字下餘僅三字耳茲者既經續修族譜會同族眾更擬派行十六字以續之自成字派後即續以家字凡屬宗誠公子孫均宜一律遵守庻明統系以免混倫失次
呂正名謹識
21、中江呂氏崇誠公蒸嘗沿革
崇誠公原有嘗業兩處一在三台三聖寺一在邑東白朝溝嗣又陸續添買族內之業多契初由族內公推總管首事管理之至民國十七年族眾以每年春分祭四大墳墓及冬至聚餐一次一食鉅萬實為無益銷耗旋因國政維新經全族決議每年春秋祭祀只行典禮節省浮費而以此欵創辦學校為樹人大計乃組織校董會公推董事於白廟溝創辦私立第六初級國小一所十九年添辦高級改為私立第四國小校後又改為崇誠國小校擬具簡章並呈準政府立案將三台及本縣兩處產業完全撥作學產廢除総管名義交由校董會管理四大墳墓及祠內春秋祭祀焚獻亦由校董會辦理復見南靜公名下蒸嘗儒租除焚獻辦學外餘撥作留學貸費培植人材頗眾惟南靜公子孫享有權利其他支系未免向隅嗣會族眾集議鹹感覺貨費辦法收效宏大亦欲仿照辦理俾全族優秀子弟皆可深造博得優越智識偉大材力乃可以為社會謀利益為吾族爭光榮始由校董會召集族眾擴大會議決議除辦學校並補助全族子弟升學之費即擬具補助各級學生升學費簡章呈準並實施在案至民國二十九年僉以既名補助費則將來無歸還之日恐升學名額增多不敷給發校董會決議改補助費為貸費另擬崇誠國小校董事會各級學生留學貸費簡章呈報政府準予備查在案自是全族優秀子弟均有升學機會而求上進濟濟日眾將來吾族之繁榮興盛不難媲美於宋代矣所訂崇誠國小校各級學生升學貸費簡章二份經一份存政府備案以一份交董事會作為交案永遠遵照辦理
謹按本會產業兩處均系插花田土雜在族人之間且歷時既久或因開墾或以毗連界限多所侵越甚至大量霸踞民國二十一年各佃紛紛以所佃田土被侵占之情形報告校董會校董會以此事關係重大查乾隆七年所立之分闗四本各房均以代遠年湮不知所在非另行澈底清丈不可乃特組清丈委員會公推呂徽五等九人為清丈委員呈由政府加委令飭根據契約認真清理丈量歷時年餘清丈工作始告完成將白廟溝四土逐一繕造清丈冊四本呈清政府備案分別存發在案其三聖寺產業俟土地陳報完成再行根據繕造清冊列作移交
22、私立第四國小校校董會簡章
第一章 名稱
第一條 本會系以中江呂氏宗族會款項設立民國十七年立案開辦中江縣五區私立第六初級國小校茲添辦高級呈縣政府教育局編定番號現定名為中江縣私立第四國小校校董會
第二章 目的
第二條 本會以謀本族子弟及鄰里子弟無論貧富均得同受普通教育為目的直接辦理學校並保存學欵
第三章
第三條 本會暫設城內大東街呂氏祠
第四章 組織
第四條 本會組織系遵民國十七年二月六日大學院公布私立學校校董會條例其原有宗族會即為設立者由各房推舉九人為校董不拘房分不依班輩但依左列之標準推定之
甲曾任教育職務者
乙於教育富有經驗者
丙具有普通學識者
丁熱心教育者
第五條 各房推舉校董確定後應造名冊呈請教育行政機關存案備查
第六條 本會互選主席一人總理會務
第七條 本會舉收支一人呈請教育局加委
第八條 本會設文牘一人由本會選聘
第九條 以上七八兩條被舉者不限於校董但系在本宗族會者
第五章
第十條 校董主席職權如左
一 召集校董會議
二 經費之籌畫
三 財務之監查
四 編制預結算
第十一條 本會收支負保管學欵全責併兼任庶務辦理一切收入支出設備招待事宜
第十二條 本會文牘辦理一切冊簿檔函牘等
第十三條 本會會員系原有宗族會選出暫以二年為限期期滿如仍被選得連任之
第十四條 校董主席及收支文牘卸任時應將經手事件造具交代冊結經新校董會接收清楚始得解除職責
第六章 選任校長
第十五條 本會以年假開大會時由眾公推品學兼優合於教育法令認可之資格者為校長呈請加委
第十六條 校長既經任職後應負行政全責校董不得直接參與惟欵項開支須案照本會所制預算如有特別開支應商同本會辦理
第十七條 校長暫以一年為任期卸任時須將經手事件造具冊結移交新任始得解除職責
第七章 會議
第十八條 本會每於年暑假開通常大會一次其會議要項如左
一 審核預決算
二 考核各職員
三 審核各校董所建議
四 籌畫將來進行事件
第八章 資產
第十九條 本會固定資產即原有宗族會所屬本城大東街祠宇一院白廟溝田土貳百餘畝三台三聖寺田土壹百餘畝呂南靜蒸嘗幫租榖拾陸石呂繡基蒸嘗每年幫租榖肆石每年共收房土典銀貳百五拾餘元租榖壹百肆拾余石詳列預表
第九章 坿則
第二十條 本簡章呈請教育行政機關核准後即發生效力
第廿一條 本簡章如有變更時經本會會員三分之二以上之提議得酌量增減呈請核改
23、中江縣第一區私立崇誠國小校董會自費留學貸費規程
第一條 本會前於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奉 縣令開會議決擬具補助本族升學學生學費條例呈準 縣府存查辦理在案後於民國二十九年十月三十一日本會開常會時經族人提請將補助費改作貸費以垂永久而利將來等語經眾討論結果議決自本年度起即將補助費改作貸費擬具貸費規程呈請 縣府核准以資永久遵守
第二條 本貸費以先後所撥管之三台三聖寺本縣白廟溝及大東街街房收益除辦保國民學校支教員一員薪金及本會經費並完糧焚獻外余欵概作貸費
第三條 受貸各生不分性別在下列曾經 政府立案之各級學校肄業者
一 留學高級國小校者
二 留學初級中學校及同等專科學校者
三 留學高級中學校及同等專科學校者
四 留學大學校及專科學校者
第四條 貸費比例程份如左
甲留學高級國小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一程
乙留學初級中學及同等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三程
丙留學本省高級中學校及同等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五程
丙留學省外高級中學校及同等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六程
戊留學本省大學校及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七程
已留學省外大學校及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八程
庚留學國外大學校及專科學校者每人每學期配貨欵十程
第五條 學生請求貸費應先取具在留學校證明書暨三代履厯交由本會召集全體董事開會審查認為合格匯報 縣府核定方為有效
第六條 貸欵核定後由貸欵人或由直接親屬請具殷實妥保到會立無息借約二張並訂明於畢業後任有薪俸之職務時分期償還由會將貸約一張匯呈 縣府備案一張存會查考

四川中江縣呂氏崇誠續修族譜卷二至卷十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