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好人

四川一好人

《四川一好人》一書的出版社是中國戲劇出版社,作者是<德>布萊希特,出版時間是1985。

基本介紹

  • 書名:四川一好人
  • 又名:The Good Person of Setzuan
  • 作者:<德>布萊希特
  • 原版名稱:四川好人
  • 譯者:黃永凡
  • ISBN:9787532755455
  • 類別:小說、國外小說
  • 頁數:153
  • 定價:0.69元
  • 出版社:中國戲劇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85
  • 裝幀:平裝
  • 統一書號:8069-592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四川好人》是布萊希特創作的一出寓意劇。首演於1943年。說的是兩千年來世上好人難以立足,民怨沸騰,因此三位神仙下凡來到人間尋訪好人。但他們一開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難: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不願給他們提供棲身之地。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了他們。第二天清晨,三位神仙以付住宿費的名義給了沈德一千多銀元。這樣,沈德再不必以賣身為業。她開了一家小型煙店並無償地給鄰居、親友和求助者提供食宿。然而,這位“貧居窟的天使”的善心義舉非但得不到好報,反而使她自己的煙店難以為繼。無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水達的身份出現。“水達”待人苛刻,處事精明,他把沈德的煙店料理得井井有條。這時,從“旅途歸來”的沈德愛上了一位失業飛行員。為了使他能在北京謀到職位,沈德準備賣掉煙店,大舉借貸。然而她的未婚夫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騙子。他的“愛情”和沈德的善良幾乎使煙店瀕臨倒閉。為了挽救沈德,“表兄水達”又一次登場。他在一間破屋子裡開設了一家菸捲工廠,給沈德的“客人”和其他人提供就業機會,殘酷的剝削手段和嚴格的經營管理使工廠規模漸大,生意日漸興隆。人們在感激“水達”給了他們工作和麵包的同時,又十分懷念善良的沈德。於是有人懷疑“水達”謀害了他的表妹,以霸占她的煙店。“水達”被人舉報。在三位神仙喬裝打扮的法官面前,他現出了沈德的原形,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既要善待別人,又要善待自己,這我辦不到。”“你們的世界太不公平。”然而,三個神仙在這個問題面前也束手無策。“是改變人,還是改變世界?”“是靠神仙,還是靠好人?”這就是布萊希特讓觀眾和讀者思索的問題。 對於人和世界的敏銳觀察、入木三分的刻畫、對於社會問題的嚴肅思考以及駕輕就熟的大眾化語言充分顯示了布萊希特這位戲劇大師的手筆,這也是這個劇本獲得成功、成為當代名作之一的主要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這個劇本里雖然出現的是中國地名和人名,然而卻不一定是指中國的人和事。

作者介紹

布萊希特德國劇作家、戲劇理論家、導演、詩人。1893年2月4日出生在伐利亞州。父親是一家造紙工廠的經理。
1917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文學,兼攻醫學。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他被派往戰地醫院服務。革命失敗後,繼續大學學習,對戲劇發生濃厚興趣。同年寫出第一部短《巴爾》,攻擊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性,1920年完成劇作《夜半鼓聲》。1922年寫出《城市叢林》,並撰寫劇評。1922年被慕尼黑小劇院聘為戲劇顧問兼導演。1924年應著名導演萊因哈特邀請赴柏林任德意志劇院戲劇顧問,創作劇本《人就是人》。1926年,布萊希特開始研究馬列主義,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見解,初步提出史詩(敘事)戲劇理論與實踐的主張。創作有:《馬哈哥尼城的興衰》(1927)、《三分錢歌劇》(1928)、《屠宰場裡的聖約翰娜》(1930)和《巴登的教育劇》、《措施》、《例外與常規》等教育劇。1931年,將高爾基的小說《母親》改編為舞台劇。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帶著妻子兒女逃離德國,開始了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東)定居。1949年與漢倫娜一起創建和領導柏林劇團,並親任導演,全面實踐他的史詩戲劇演劇方法。1956年8月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他的主要劇作有:《圓頭黨和尖頭黨》、《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卡拉爾大娘的槍》、《伽利略傳》、《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爺和他的男僕馬狄》以及改變的舞台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帥克》、《高加索灰闌記》等。他還以演說、論文、劇本的注釋形式,闡述史詩戲劇的理論原則和演劇方法,其中較重要的有《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間離方法》、《論實驗戲劇》、《買黃銅》、《表演藝術新技巧》等。1948年後,劇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論與著作有《戲劇小工具篇》、《戲劇小工具篇補遺》、《大膽媽媽和他的孩子們》等劇的導演分析。布萊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副院長,榮獲1951年國家獎金和1955年列寧和平獎金。布萊希特史詩戲劇理論是在20~30年代與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作鬥爭中逐步形成的。他要求建立一種適合反應20世紀人類生活特點的新型戲劇,即史詩戲劇。這種戲劇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編劇法,採用自由舒展的戲劇結構形式,多側面地展現生活寬廣多彩的內容,讓讀者通過眾多的人物場景,看見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它的複雜性、矛盾性,促使人們思考,激發人們變革社會的熱情。布萊希特把戲劇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按照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為戲劇體裁所界定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戲劇式戲劇或亞里士多德式戲劇;一類是違反亞里士多德的標準而創作的戲劇,他把它稱為史詩式戲劇或非亞里士多德式戲劇。
布萊希特演劇方法推崇“間離方法”,又稱“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又是一種新的演劇理論和方法。它的基本含義是利用藝術方法把平常的事物變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關係,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質,使人們認識改變現實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一,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布萊希特戲劇是20世紀德國戲劇的一個重要學派,他對世界戲劇發生著很大影響。這個學派在它的形成過程中,一方面繼承和革新歐洲及德國的現實主義傳統,另一方面借鑑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戲劇和中國戲曲。他對中國戲曲藝術給予很高評價。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持肯定態度,曾多次談論這個體系對現實主義表演藝術所做的貢獻。
林兆華認為,“黃佐臨先生是功不可沒的,他是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總導演,50年代他就開始把布萊希特學派介紹到中國。50年代他拍了一些布萊希特風格的戲,當時的布萊希特對於中國的戲劇界來說還是陌生的,但是改革開放以後,布萊希特的戲劇,史詩性的戲劇,經常談的陌生化效果,對中國戲劇界影響是很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