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堡鄉

四堡鄉

四堡鎮,坐落於連城北部省道建文線上,巍峨的鰲峰山腳下,處於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邊緣,古有“四縣共靠”之意,故而得名“四堡”。1987年,四堡全境面積58.78平方公里,地形呈南北走向,被東西兩峰山環抱著,全鎮共有8個村委和1個林場,20個自然村,133個村民小組,共3784戶,16716人。

鎮政府駐地霧閣,距縣城24公里。四堡原系長汀轄境,宋為永寧鄉四堡里。其境域北抵里田、草坪、西至莊下、楓花園與歸仁里(今館前)接壤,西南至龍頭坊、義家坊、石背,南至到湖、小石背、蕉坑、大坑源、東至鰲峰山,東南抵驢子嶺,東北至魚龍崗、極下,包括今之清流、長汀、寧化、連城相鄰的部分地域共200餘平方公里。

四堡已經從四堡鄉改名為四堡鎮(於2016年6月2日經過申報、審核等程式,由福建省政府、龍巖市人民政府下發檔案,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四堡鎮
  • 外文名稱:si bao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8個村和1個林場
  • 政府駐地:連城縣四堡鎮務各村84-2號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區碼:366205
  • 地理位置:中國東南部
  • 面積:58.78平方公里
  • 人口:16716人(2009年)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雕版印刷展覽館
  • 機場:龍巖冠豸山機場
  • 火車站:冠豸山站
  • 車牌代碼:閩F
基礎設施,地名由來,建制沿革,撤鄉設鎮,民俗風情,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教育狀況,特色物產,建築古蹟,民俗風情,特色美食,旅遊指南,人口數據,

基礎設施

四堡鎮自古為連城縣、寧化、清流等縣南來北往的交通要塞,明清時期,在務各設驛站,現叫“公館”,如今,四堡境內的省道建文線都已鋪上水坭路面,交通便利,全鎮個體經營的客運中巴達20來輛。四堡鎮設郵電代辦所1個,信件郵寄方便,已開通1400門程控電話。鎮有衛生院,各村個體診所近30所,醫療衛生條件大為改善,讓四堡人民以健壯的體魄,搏擊於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四堡人民正精神飽滿地建設家鄉。(新農村建設也不能單靠四堡人民的付出!也需要當地村委書記多做貢獻)切勿違反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

地名由來

四堡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一說,盆地四周群山環繞,形若城堡,境內4大村莊相連,形成周圍各山村的核心集鎮,故名四堡(bǔ);一說,此地文化素來發達,商業頗盛,四鄰所需書籍及“文房四寶”皆仰給於此,故稱四寶(歷史上曾有過“四寶”作為行政區域的法定命名。自此,堡亦逐漸念作bǎo)。
鎮政府駐地在霧閣,宋至清代曾於此設有連城~長汀的驛鋪(名新添鋪,明代改稱公館)。明清時期,它是中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所印古籍行銷全國,清末民國初,在現代印刷業崛起後,它便逐步衰落。“文化大革命”中,汗牛充棟的印版被付之一炬,倖存無幾。歷史上除印刷外,尚有制枕、製革和棉麻織品的印染作坊。明清時期,其經濟相當活躍,加上四鄰攀附,因而曾是一個繁榮的山區集鎮。

建制沿革

宋元符元年(1098)清流建縣時,北部的長校、里田等鄉,劃歸清流。宋紹興三年(1133)連城從長汀劃出置縣時,南部的到湖、大坑源、蕉坑等地,便以河為界,劃歸連城北團。1951年2月,四堡劃歸連城時,西部的珊坑、南柴坑、龍頭坊、義家坊等地分別歸長汀的館前和童坊。四堡經過多次析變,作為行政區域的四堡僅剩其主體一部分,其餘劃歸他縣的境域則改易他名,但是作為地片名的四堡卻依然流行於原先境域內的民眾口頭上。
四堡鎮早在1930年就建立了區蘇維埃政權,屬於長汀管轄,解放後於1951年劃歸連城縣,為第八行政區,1958年撤區改為紅專公社,曾與北團羅坊合併為金基公社,後改今名。四堡自南宋開基以來出了不少名人,如明朝時的馬馴(四堡馬屋人,字德良),任戶部主事,緊擢副都御史,巡撫湖廣兩省。清代鄒聖脈(四堡務各人),增補《幼學瓊林》一書,風行全國,歷久不衰。該書包羅萬象,知識性甚強,曾是一本很好的啟蒙讀物,有“讀了《增廣》會講話,讀了《幼學》走天下”之說。

撤鄉設鎮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連城縣四堡鄉和林坊鄉撤鄉設鎮的批覆
閩政文〔2016〕174 號[本網] 2016-06-07
龍巖市人民政府:
你市《關於連城縣四堡鄉和林坊鄉撤鄉設鎮的請示》(龍政綜〔2016〕69號)收悉。經研究,同意連城縣撤銷四堡鄉、林坊鄉,設立四堡鎮、林坊鎮,以原四堡鄉、林坊鄉的行政區域為四堡鎮、林坊鎮的行政區域,政府駐地不變。
你市有關各級政府要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嚴格按照國務院“約法三章”的要求,認真組織實施上述行政區劃調整,依法開展相關方面的工作銜接,妥善處理機構設定、人員調配等問題,確保全定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述行政區劃調整所需經費由你市自行解決。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6年6月2日

民俗風情

四堡鎮居民為漢族,曾有人根據四堡婦女奇特的服飾,近似於某少數民族而認為四堡居民為少數民族,但無可考究。四堡鎮音為客家話語系,但不帶上杭、武平一帶腔調,很接近國語,因而四堡講國語很普及。四堡鎮共有9個姓氏(鄒、馬、吳、楊、包、李、張、嚴、賴),每個村莊均為一種姓。雖然如此,但各村風情基本相同,各村每年都有一廟會,像務各“七吉”(七月初七),馬屋正月十四等。尤以各村元宵節鬧花燈,游龍燈為最。四堡龍燈很有特色。龍頭製作精細形態逼真,繪上各種圖案,夜晚點上蠟燭,燭光投映之下更為形象。四堡龍燈長達490餘節,足有1.5公里,夜間由山游下,黑暗之中點上蠟燭的龍燈,蜿蜒而行,時隱時現,山下看來如龍從天降一般,蔚為壯觀。元宵節各村都有迎神,即抬著鄒應龍(鄒姓始祖為南宋文武狀元)塑像到村里遊走,屆時彩旗、鑼鼓前後擁護而行,供各家各戶供香敬仰。

地理環境

四堡鎮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17.8℃,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年日照1900小時,無霜期250天,最高氣溫35.5℃。全鄉耕地面積11092畝,林業資源較為缺乏,四堡鎮主要礦藏資源有稀土礦和花
四堡鄉
由於資源較為缺乏,鄉鎮企業不發達,所以四堡的經濟發展比較落後。2
崗岩。全鎮水源較為缺乏,因為沒有河流,主要灌溉、生活用水來自全鄉最大的水庫——團結水庫和另外幾個較小的東山、高坑水庫。

經濟發展

2001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為6758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為5117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7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鄉財政收入331萬元,糧食總產量8635噸。
鑒於四堡鎮底子差的特點,幾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四堡人民走出了一條改善農業生產結構,搞山地綜合開發的脫貧致富的路子。經過十多年的山地開發,四堡已經成為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較好經濟效益之鄉,建立了水蜜桃生產基地,水蜜桃9400多畝,年產水蜜桃3286多噸,創產值560多萬元。如今,進入四堡境內便可看到漫山的桃樹,春季滿山粉紅色的花海,為四堡增添無窮的魅力;夏季,桃樹鬱鬱蔥蔥,果實纍纍,又是一番喜人的景象。四堡水蜜桃以其鮮艷的外觀和優良的品質而載譽省內外,曾在1987、1988年連續獲龍巖地區桃果鑒評會一等獎。每年90%以上水蜜桃遠銷到廣州、深圳、梅州及龍巖、廈門等十幾個大中城市。水蜜桃生產已經成為四堡鄉一個主要產業,每年收穫季節便吸引了大批客商到四堡水蜜桃批發市場來,從此又帶動了飲食業、服務行業的發展和繁榮。
四堡鎮因礦藏資源和水源缺乏的制約,企業發展較為落後。主要企業有花炮廠、村辦鋼球廠、生物化工廠、鑄造廠、鄉建築隊、石料場等,總產值360萬元,創稅利4.6萬元。但四堡鎮具有龐大的勞務市場和蓬勃發展的水果生產,很適合發展食品加工行業。另外四堡錫器行業很發達,大批農民以祖傳手藝從事打鑄錫器工作,經營錫器,該手藝在長汀、寧化、清流、永安等縣市頗有名氣。

教育狀況

四堡鎮具有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自南宋以來就在各村子設有私塾。全鎮設有完小5所,各自然村均設有幼稚園或初級國小,中學1所,在學人數3404人(顛峰時期),教師隊伍整齊,教學質量在全縣名列前茅,每年為各類中學學校和縣高中、職業中學等輸送一批人才。
由於四堡人民一貫重視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四堡興起規模宏大的雕版印刷業,到清代鼎盛時期,四堡已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印刷基地之一。當時霧閣、馬屋兩村有60%以上民眾長年從事印刷業,據資料記載當時四堡有書場商號44宗,印刷出版書的數量多達226部(尚未全部查實),這些雕版印刷在中國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至今仍吸引著許多專家學者到四堡鎮考察,1994年5月、9月分別有兩位美國學者專程到四堡鎮來考察雕版印刷。
四堡鄉

特色物產

水蜜桃遠近聞名,漆麵皮枕,以經久耐用行銷江南各省,在地區評比中名列第一,馳名省內外。四堡藤椅製作精細,質量可靠,遠銷江、浙、皖、鄂諸省,頗受歡迎。此外,製作金銀首飾、錫器家什和泥塑木雕工藝的能工巧匠,散布各地,其產品以工藝精湛而備受青睞,揚名遐邇。
四堡鄉
新中國成立後,沿省道建文線公路新建的長街,擁有農機、鍛鑄、金融、郵電、百貨供銷、五金交電、醫藥衛生、日用食雜、飲食服務等行業。每逢農曆月之五、九的傳統集市,汀、連、清、寧等四鄰鄉村的農副產品、土特名產如香菇、木耳、紅菇、蘑菇、烤菸、茶葉、草蓆、藤椅、禽蛋魚肉、竹木家具等均在此集散,因而成為北部邊境的一個重要集鎮。

建築古蹟

霧閣鄒定敷公祠(原景初國小校址,今鄉政府後部舊房)是1930年1月朱德、江一真等率部進駐四堡時的舊居。
上堡西南的鄒公廟,據《長汀縣誌》所載為明代所建,系無梁斗拱藻井屋頂,建築雄偉,它集中體現了明代建築的特殊風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已重建。
四堡鄉
“梅園”遺址
“梅園”是清代著名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增補)的作者鄒聖脈的居所,坐落在連城縣四堡鎮霧閣(田茶)村梧桐崗山腳。
鄒聖脈,字梧岡,雖一生未獲功名,但以布衣之身勤於著述,有著作十餘種行世,尤以《幼學瓊林》(增補)風行華夏300餘年,至今仍為古代語文啟蒙讀本的經典之作。“梅園”為鄒聖脈祖父所建,時間約在明末清初,因內植梅樹,故名“梅園”,背靠梧桐崗,前對鰲峰山。《鄒氏族譜》載,原建築是一座非常豪華的龐大建築群,稱“梅園四樓”,但因清末一場大火毀於一旦,現僅剩殘垣斷壁和一座門樓,門樓上寫著“梅園”二字蒼勁圓潤,系鄒聖脈親筆所題。
雕版印刷
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中華民族為人類社會做出的傑出貢獻。其中印刷術,由唐至清,遙遙領先世界,曾遠傳亞非各國的雕版印刷,更是開世界印刷術之先河。
古鎮四堡,就是惟一活著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見證者。四堡,位於閩西連城、長汀、清流、寧化四縣交界處,是一個偏僻的山區小鎮。然而,這裡曾以其興盛的雕版印刷業而赫赫有名,成為明清時期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名列"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鄉",倖存的古書坊群也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天,“中國網路媒體海峽西岸行”一行冒著密密細雨,來到這裡參觀。我們看到的子仁屋是一座明清住宅和書坊合二為一的典型建築,由天寶堂、務本堂、翰寶樓組成。它由鄒姓三兄弟建造於1809年,占地十畝,九廳十八井,有140多間房。上中下廳是公共活動場所,側廳和第一披廂房為住宅和生活區,第二披廂房及大門前側房為印書坊,後院為倉庫和雜物房。刊印書籍銷往贛、粵、浙、掛、蘇杭等地。
據史料記載,四堡雕版印刷業有南宋末年、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三種起源說。而何說為準,尚待考證,但足已說明它的源遠流長。經歷數百年發展,在乾隆、嘉慶、道光三代進入鼎盛時期,印坊柿比,書樓林立,世代相傳大書屋至少百家,中小書坊星羅棋布。當地書商達數百之多,有定點經銷,有流動販賣。外地書商也絡繹不絕前來批售,使四堡刊印書籍"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播海外"。後隨印刷業的工藝革新和發展,逐漸式微。
在四堡,"著作權"這個現代的時髦辭彙,在當時早已有它的原始的萌芽。中國四堡雕版印刷展覽館內,一塊塊烏黑斑駁的木刻印板,層層疊疊,擺放在櫥窗里。"藏板所有,翻刻必究"、"本齋藏板,翻刻必究"的字樣,刻在印板上,清晰可見。

民俗風情

雖然今天四堡鎮早已繁華不在,卻因著書香墨香的濡染、文化積澱十分豐厚。結社吟詩、操琴作畫等仁厚雅之風仍很盛行。在四堡,遇婚嫁喜慶之事,送一副聯文給對方作賀禮。此外,“吵嫁”也是當地特有的婚慶習俗。
“吵嫁”在四堡鎮,每當兒女成婚的大喜日子裡,雙方親家要大“吵”一場才罷休,據說這是中原遺風。“吵嫁”通常是在迎親時女方對男方近乎無理取鬧的挑剔,如此“折磨”他們一二個小時後才讓將新娘放行。別看十幾個人“吵”得臉紅耳赤的,其實彼此都心知肚明在演戲。當地人認為,只有熱烈地吵過,婚後才能寶貴雙全、白頭偕老。

特色美食

美食
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鮮香嫩滑,回味悠長;素有閩西著名“八大幹”之一美稱的連城紅心地瓜乾色澤鮮紅,味道甜美,質地軟韌;連城白鶩鴨是“中國唯一藥用鴨”,該鴨不油膩、湯味獨特、肉質鮮美、飼養期越長、藥效越高;連城傳統火鍋名菜“涮九門頭”、芋子鉸等也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紀念收藏
連城根藝的藝術水準和產量均為福建之首,其根雕藝術品可作紀念或饋贈佳品,此外連城宣紙也是書畫裝裱的好材料。

旅遊指南

交通四堡鎮地處連城、長汀、清流縣的交界地,距連城縣城24公里。若是從廈門出發,可坐廈門開往清流、寧化的直達班車,途經四堡時下車。現有廈門-四堡的直達長途汽車。從龍巖汽車站乘到連城縣的汽車,每20分鐘一趟,票價26以內,從連城縣下站後轉車到四堡鎮,車票7元,車程40分鐘左右;也可以從龍巖直接到四堡鎮,票價31元。
四堡鄉
注意事項
若是陽春三月到四堡,別忘了欣賞四堡桃花的艷麗。這裡有7200畝桃花,其釀造的蜂蜜味道特別香甜。在四堡團結水庫,可以看到如花的水面,那是被風吹落的片片桃花瓣,有興趣的話可在上面垂釣、蕩舟。
所有信息僅供參考,如有變動以景區信息為準。
氣候與游季地處亞熱帶向南亞熱帶的過渡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8—20℃,氣候溫和,四季常青,全年均適宜旅遊。四堡氣候宜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旅遊業發展潛力大,境內主要有雕版印刷、團結水庫、臘坑柑橘潭、竹筠山,四堡話(載頭)等多處景點可供開發。四堡具有十分優越的投資環境。

人口數據

(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3978
7056
6922
家庭戶戶數
3453
家庭戶總人口(總)
13863
家庭戶男
6975
家庭戶女
6888
0-14歲(總)
4240
0-14歲男
2296
0-14歲女
1944
15-64歲(總)
8701
15-64歲男
4323
15-64歲女
4378
65歲及以上(總)
1037
65歲及以上男
437
65歲及以上女
60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383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