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坐且莫喧

《四坐且莫喧》是漢代無名氏創作的一首詠物詩,載於《玉台新詠》。此詩致力於描摹香爐的形狀、表面雕鏤的花紋乃至其中香料的燃燒形態,最後宕開一筆,言香爐之香雖好,卻難久聚,終不如蕙草之香天然渾成,感嘆人生,抒發憤世嫉俗之情。全詩採用迂迴曲折、托物言志的手法,寄託詩人重質樸而厭雕琢的審美態度,頗得漢大賦以鋪陳為手段、以諷勸為旨歸的精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四坐且莫喧,願聽歌晚腳一言。
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以松柏,下根據銅盤。
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聨。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
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
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
香邀頸汗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四坐:即四座。
⑵一言:一番話。
⑶銅爐器:銅製的香爐。
⑷崔嵬(wéi)象南山:謂香爐上部煙氣蒸騰,仿佛雲霧中的巍巍終南山。崔嵬,高聳的樣子。象,同“像”。南山,即終南山,在今陝西西安。
⑸“上枝”二句:香爐表面雕鏤的花紋向上伸展,好似松柏的枝葉,花紋下部如同松柏的根一般盤踞在香爐之下的銅盤。據,依仗。
⑹“雕文”二句:香爐上雕刻的花紋各不相同,交錯分明地連在一起。雕文,雕刻的花紋。離婁,雕鏤的花紋交錯分明的樣子。
⑺公輸與魯班:春秋時期魯國有巧匠名公輸班,“公輸”與“魯班”實指一人,用在這裡極力誇讚香爐的工巧。
⑻朱火然其中:紅色的火在香爐中燃燒。朱火,紅色的火焰。然,同“燃”。
⑼颺(yáng):因風揚起。
⑽從風:隨風。
⑾歡:一作“嘆”。
⑿“香風”二句:香爐產生的香氣難以長久停留,白白地毀掉了一些蕙草。古人有以蕙草煉製香膏以供香爐燃燒者。三國魏張揖廣雅》:“蕙草,綠葉紫華,魏武帝以為香燒之。”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在座各位暫且不要喧譁,希望聽我來唱一段。
請讓我說說銅香爐,它高大的樣子像南山。
上端像伸出的松柏枝,下端有根盤踞在銅盤。
爐身雕刻的圖紋各不相同,玲瓏透明彼此相連。
誰能做出這樣的器具,除了魯班還是魯班。
紅火在爐中燃起,青煙從爐中飄散。
香菸隨風飄進各人懷中,在座的人沒有誰不讚嘆。
可惜香風難以久留,白白讓蕙草被摧殘。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產生於漢末的詠物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余冠英認為,此詩屬於所謂勸世詩,意在諷諭世人,追求浮名,雖得稱譽,而為時不久,徒耗精力。詩作者有此感觸,當與其社會經歷有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詩借歌詠香爐寄託諷諭。先寫香爐的精緻,次寫香菸的悅人,最後以香風不久、香草空殘比喻世俗的人竭盡精力追求浮名,博得一時的稱羨,到頭是空虛的,不值得的。
良辰佳宴,高朋滿座。此時此刻詩人卻要一掃眾人之興,“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輕言慢語,信手一指眼前物,由“銅爐器”大加著墨說開來。香爐“崔嵬”,巍峨令人聯想到南山;如松似柏的上端和穩坐大銅盤的底部的描寫,為顯其高大又添更濃一筆。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美令人嘆服。鐫刻其上的圖案繁華似錦不相同,鏤雕的花紋巧妙銜接,可謂匠心經營,奇妙無比,蓋世佳作。同時也能看到作者極力誇張香爐完美絕倫,完全是欲張先馳,意在逗出下句“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春秋時漿協犁民期魯國有巧匠名公輸班。這裡有反覆之意,強調告訴眾人唯有魯班能為之。說香爐出自最有名的巧匠之手,炒拘謎未必是真,只是以此更上一層襯托出它的無與倫比,繼前面實寫外觀之後,作者又虛著一筆,為的是輕輕點出它的非同尋常。對香爐的高大、精美雕飾,以及出自名匠之手的層層描寫,使讀者宛如覺得之在眼前,但是這些畢竟又是為後面的敘述蓄勢——勾勒香菸產生的環境。
詩句寫靜態的香爐之後,接著筆鋒轉入動態的香菸。“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紅光朱火燃燃,濃香青煙裊裊,美味香風飄飄。一個“入”字,表現出香氛不僅能沁人心脾,而且迴腸盪氣,讓人陶醉,朦朧入夢,遐想無邊。詩人極寫輕煙美,自有一番心意,與其說是寫煙,更不如說是寫人。世人為得一官半職,極力鑽營;為邀寵取媚,使盡伎倆,這與青煙沒有什麼區別,可惜“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詩句最後戛然一轉,香氛隨風頃刻即逝,剩下的僅是一把殘灰。詩到此處如畫龍點睛,托喻深微,逗出全篇的中心,作者的“歌一言”也就此結束。
這首詩以景寫情,由自然的景物,引出人生哲理;採用層層渲染襯墊的手法,末尾二句意點主題,但又話盡意未盡,耐人尋味;在描寫運用中運用了比喻、誇張、對比的藝術手法,使如常的詩句,平中有奇,淺而不露。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牛愉雅說此詩“在藝術上已經非常成熟,其詠物傾向值得注意”。後來梁代劉繪《詠博山香爐詩》明顯受到此詩啟發,對其多有規摩。

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古詩自質,然甚文;自直,然甚厚。《上山采蘼蕪》《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語,而用意之妙,絕出千古。”宙捉才府(祝膠循《詩藪·內編》古體中)
明·譚元春:“(‘青煙揚其間’)敘得清,韻不俗,用其中間爽而老,不知者反以為嫩。”(《古詩歸》)
明·鐘惺:“通篇比托,謹身謙柔,讀之感人。”(《古詩歸》漢四卷)
清·陳祚明:“以比己有才能而君不錄用,河清難俟,冉冉將老,通首但於閒處鋪張,惟末二句是正旨。”(《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良辰佳宴,高朋滿座。此時此刻詩人卻要一掃眾人之興,“四坐且莫喧,願聽歌一言。”輕言慢語,信手一指眼前物,由“銅爐器”大加著墨說開來。香爐“崔嵬”,巍峨令人聯想到南山;如松似柏的上端和穩坐大銅盤的底部的描寫,為顯其高大又添更濃一筆。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美令人嘆服。鐫刻其上的圖案繁華似錦不相同,鏤雕的花紋巧妙銜接,可謂匠心經營,奇妙無比,蓋世佳作。同時也能看到作者極力誇張香爐完美絕倫,完全是欲張先馳,意在逗出下句“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春秋時期魯國有巧匠名公輸班。這裡有反覆之意,強調告訴眾人唯有魯班能為之。說香爐出自最有名的巧匠之手,未必是真,只是以此更上一層襯托出它的無與倫比,繼前面實寫外觀之後,作者又虛著一筆,為的是輕輕點出它的非同尋常。對香爐的高大、精美雕飾,以及出自名匠之手的層層描寫,使讀者宛如覺得之在眼前,但是這些畢竟又是為後面的敘述蓄勢——勾勒香菸產生的環境。
詩句寫靜態的香爐之後,接著筆鋒轉入動態的香菸。“朱火然其中,青煙揚其間。從風入君懷,四坐莫不歡。”紅光朱火燃燃,濃香青煙裊裊,美味香風飄飄。一個“入”字,表現出香氛不僅能沁人心脾,而且迴腸盪氣,讓人陶醉,朦朧入夢,遐想無邊。詩人極寫輕煙美,自有一番心意,與其說是寫煙,更不如說是寫人。世人為得一官半職,極力鑽營;為邀寵取媚,使盡伎倆,這與青煙沒有什麼區別,可惜“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詩句最後戛然一轉,香氛隨風頃刻即逝,剩下的僅是一把殘灰。詩到此處如畫龍點睛,托喻深微,逗出全篇的中心,作者的“歌一言”也就此結束。
這首詩以景寫情,由自然的景物,引出人生哲理;採用層層渲染襯墊的手法,末尾二句意點主題,但又話盡意未盡,耐人尋味;在描寫運用中運用了比喻、誇張、對比的藝術手法,使如常的詩句,平中有奇,淺而不露。
曹旭《古詩十九首與樂府詩選評》說此詩“在藝術上已經非常成熟,其詠物傾向值得注意”。後來梁代劉繪《詠博山香爐詩》明顯受到此詩啟發,對其多有規摩。

名家點評

明·胡應麟:“古詩自質,然甚文;自直,然甚厚。《上山采蘼蕪》《四坐且莫喧》等,皆閭巷口語,而用意之妙,絕出千古。”(《詩藪·內編》古體中)
明·譚元春:“(‘青煙揚其間’)敘得清,韻不俗,用其中間爽而老,不知者反以為嫩。”(《古詩歸》)
明·鐘惺:“通篇比托,謹身謙柔,讀之感人。”(《古詩歸》漢四卷)
清·陳祚明:“以比己有才能而君不錄用,河清難俟,冉冉將老,通首但於閒處鋪張,惟末二句是正旨。”(《采菽堂古詩選》卷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