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不容易

四個不容易

四個不容易,是指: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後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該理論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於2018年1月5日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

功成名就時仍能居安思危、勵精圖治不容易。“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中國歷史上王朝興衰更迭,長則數百年,短則數年或者數十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像中國的秦朝和隋朝,開國君主完成了讓世人嘆為觀止的功績,然而最終這兩個統一強盛的王朝短短數十年都斷送在了二世的手中。隨後的漢唐強盛繁榮了幾百年,“文景之治”“貞觀之治”流芳後世。探究其中的奧秘,可以發現一個普遍規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一般來說,王朝初建,統治者尚能借鑑前朝滅亡之教訓,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如果能一直保持這種創業的精神狀態,國家就會長治久安;一旦驕傲自滿,貪圖安逸,政權就容易走向衰亡。歷史跨越千年來到今天,有人說,中國共產黨是“史上最牛的創業團隊”。97年時間,黨從一個50多人的團體發展壯大為8900多萬人的世界最大政黨,在不到70年的時間裡,成功地將一個飽受欺凌、一窮二白的國家,改造成越來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是因為一代代中共黨員“心存憂患、肩扛重擔,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97年中,在朝著奮鬥目標前進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從不懈怠、永不停滯、永不滿足,向世人呈現出來的是一以貫之的奮鬥姿態。習近平指出:“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
執掌政權後仍能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尚書·大禹謨》有云:“克勤於邦,克儉於家。”意指為政者要勤以治國,儉以治家。《左傳》有云:“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意思是謹慎地開始,不怠慢地終結,就不會有窘迫之患。在中國歷史上,東漢光武帝統一天下後,深知江山來之不易,兢兢業業,勤勤勉勉,每日聽朝,日理萬機,處理國家大事,以致“樂此不疲”;在生活享用上,他節儉有加,在位的33年一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現了“光武中興”,從而奠定了東漢政權的堅實基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勵精圖治,躬行節儉。為了矯正朝野奢靡風俗,他曾下詔將皇家所藏珠玉錦繡焚於殿前,並令自今天下毋得採珠玉、織錦繡,違者嚴懲。他知人善任,勤政愛民,開創了開元盛世局面。盛世繁華局面下,唐玄宗逐漸開始滿足了,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拋棄了變革時的節儉之風,一味沉溺於享樂之中,甚至於“從此君王不早朝”,最終誤國誤民,天下大亂。這便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深刻教訓。在我國歷史上,此類教訓比比皆是,不少封建政權都是在燈紅酒綠、歌舞昇平中灰飛煙滅的。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要求全黨在偉大的勝利面前保持清醒頭腦,在奪取全國政權後要經受住執政的考驗,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習近平淳淳告誡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永遠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承平時期仍能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縱觀歷史,什麼時候嚴格吏治管好官員,什麼時候就社會安定,什麼時候治吏不嚴就滋奢生腐,社會易亂。宋真宗以鐵面無私的姿態公布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為“鹹平之治”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吏治之弊莫甚於貪墨”,若任其蔓延,足以毀滅政權,必須採取非常手段予以遏制。他恩威並用,高調反腐,創建了明初盛世;清朝雍正皇帝鐵腕反腐,屢出奇招,留下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美名。在中華歷史長河中,治吏不嚴、防腐不力的教訓多且慘痛。夏桀“乃大昏淫”,最終身死國滅。《晉書·惠帝紀》記載:“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更相薦舉,天下謂之互市焉。”在西晉,當朝最高統治者帶頭奢侈腐化,因而上行下效,社會風氣敗壞,官僚大臣爭相貪污斂財,權與錢、權與人、權與色、權與所有有用的東西都可以交換,西晉王朝淪落為歷史上最腐敗的政權之一。晚清時期官員奢靡之風嚴重,官吏層層腐敗,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最終使清朝走向滅亡。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治國就是治吏”,新中國反腐第一案兩聲槍響,換來官場20年的廉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壓反腐,用鐵的紀律築牢反腐防線,一方面緊緊扭住反腐倡廉這個“牛鼻子”,率領全黨“打虎拍蠅”,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防腐戒奢,真正經受住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另一方面他又強調:“吏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用人腐敗必然導致用權腐敗。”為此,他多次提到要深入整治選人用人不正之風,樹立正確用人導向,真正把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選拔出來,以用人環境的風清氣正促進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
重大變革關頭仍能始終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重大變革關頭能否“順乎潮流、順應民心”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歷史上的一些成功的改革者,都是在順應歷史潮流和民心的基礎上進行改革的。比如,商鞅變法在社會大變革時代沉重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使新興地主階層的地位得以強化,正式廢除了井田制,推動了地主制經濟的發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正是順應了當時民族大融合的發展趨勢,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使北方少數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我國1978年以來的改革開放,緊跟時代潮流,使我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如今,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在又一次重大變革的緊要關頭,在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順潮流、應民心,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指出:“我們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從成功中尋求慰藉,更不是為了躺在功勞簿上、為迴避今天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尋找藉口,而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