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學地理系,次年抗日烽火起,隨校從南京遷至重慶,在後方完成了大學學業。就學期間,他主修地理學外.還副修了地質學.因抗戰需要,他自發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為國防事業作了貢獻,也為他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40 年他進入浙江大學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師從著名學者葉良輔教授,在葉良輔先生帶領下考察了西康地區的自然地理情況,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國學人。1944年,他以《貴陽附近地面與水系發育》為題完成了畢業論文。 1946 年 4 月,他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學習,在澳大利亞做了更細緻的地質地貌考察研究,兩年後他完成了碩士論文—— Development of thc Nepean River N.S.W, Australia。在這篇文章中,先生根據大量的考察數據,精闢地分析了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邦Nepean河的發育史,論證它的發育早於濱海大斷裂而屬於先成河的性質,進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濱海河谷形成,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對戴維斯地貌發育理論的補充。嚴欽尚先生因此獲悉尼大學碩士學位。當年葉良輔先生出任浙江大學地理學系系主任,嚴欽尚先生受自己導師之約,回到浙江大學任教。到1948年為止,嚴欽尚先生在走一條中國舊知識分子常見的路,留學歐美,研究經典科學問題。這條路的特點是,獲得國際承認,但是缺少獨立創新。
1962 年後,先生與華東師大地理系地貌研究室師生開展對於鐵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點對寶成鐵路沿線的十餘個病害工點進行了勘查,查明它們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徑和措施,並對西坡大滑坡重點剖析,寫成論文。經過這段研究,1962年先生於《科學通報》3月號發表題為《我國地貌學研究若干觀點的討論》一文,提出“地貌過去是從地質學的地理學中發展起來的,今後也絕不能減弱與這兩門科學的聯繫,同時更要注意從其它學科部門充實其內容。”“注意吸收技術科學和經濟科學的材料”,“進一步掌握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並且根據這個思想制定了《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畫》,計畫從力學分析和物質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義的坡面過程。這是一個龐大的計畫,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為地貌班學生專門開設了“坡地發育原理”課程,並編寫了有關教材。然而1966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嚴欽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動。他提出的《坡地發育與工程地貌研究計畫》被迫停止了。這個時期國際上地貌過程研究興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術科學材料、套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方法的路。1971年英國利茲大學的Mike Kirkby發表了Slopes:Form and Process,建立了地貌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每想到這件事,我就會想到溫家寶總理問的:為什麼新中國缺少大師?答:因為他們必須應付政治,如不應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大師只有由後人追認了。不過,這期間他所培養的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到鐵道、水利和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經過多年的鍛鍊,很多人現在已成為整治滑坡、土石流的專家。新中國在培養工程技術人員方面,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