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州蝦燈

嚴州蝦燈

嚴州蝦燈俗稱“蝦公燈”,是古城梅城鎮的民間節慶燈彩舞蹈。蝦燈仿青蝦的外形結構,形象逼真,觸角、蝦須這些細節結構都具備了。舞動時,或弓,或轉,或竄,或騰,“搖頭擺尾”、“貼地盤旋”、“群蝦鬧春”……小蝦燈和大蝦燈通過合作配合,將江中的青蝦演繹得活靈活現。嚴州蝦燈既有陽剛、大開大合的力量展示,也有嬉鬧歡騰、柔美活潑的諧趣場景,給觀看的人們增添了歡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嚴州蝦燈
  • 時間:清同治五年(1866年)
  • 俗稱:“蝦公燈”
  • 地區:古城梅城鎮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嚴州蝦燈”源於何時已無法考證,傳說中與清同治五年(1866年)嚴州知府奏請朝廷讓“九姓漁民”“改賤為良”獲準,百姓賀其事,扎燈為慶有關。

風格特色

嚴州蝦燈舞,是梅城鎮流傳已久的一種傳統民間燈彩藝術。有大中小之分:大蝦陽剛勇武,或躬或旋,威風八面;中蝦或蹦或竄,游舞靈活;小蝦一人獨擎,輕巧敏捷。
蝦燈形象逼真誇張,色彩艷麗。舞動時躬旋有力,進退自如,既有大開大合、充滿陽剛的雄奇力量展現,又有騰挪蹦竄、活潑逗趣的仿生表演,動作舒展強健,舞姿瀟灑有韻。表演套路豐富多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高潮時,滿場蝦舞,前呼後擁,動感強烈,呈現一派生機盎然的祥瑞景象。嚴州蝦燈舞處處閃爍著一代代民間藝人才智的光芒。表演時,蝦陣隨鼓樂流轉順暢,變幻自然,騰挪有致的舞台調度與歡愉竄蹦的畫面組合,使“蝦”的肢體語言更顯得卓然炫彩,展示出“小蝦敢與龍共舞”的團結拼搏精神,彰顯了“協同方能出彩,合力才會得勝”的樸素理念,因而深得百姓的喜愛和專家好評。
蝦燈的製作取材自然,竹根扎蝦頭,竹梢作蝦尾,中間綑紮竹篾圈,以線相連作蝦身。蝦身下前後各按木質手柄,以便擎舞。為方便出行,傳承人陸漣創造性地將大蝦已改制成可拆卸的拼裝組合型。

傳承現狀

2001年,我市文化工作者在梅城鎮政府和民間老藝人的支持下在原“九姓漁民”蝦公燈的基礎上挖掘、整理並取名為“嚴州斗蝦”。
在2001年的“新安江旅遊節”第二屆“荷花節”暨三界民間藝術展演會上,“嚴州斗蝦”首次登場亮相,當年10月,參加杭州市第二屆“風·雅·頌”民間藝術大展示,獲表演金獎和優秀道具獎;並在“西博會·中國·杭州2001娃哈哈西湖狂歡節”活動中榮獲最佳表演獎;參加浙江省第二屆廣場民間藝術展示榮獲銀獎,還應邀參加紹興黃酒節等活動。
2002年又榮獲杭州市政府頒發的“桂花獎”。蝦燈深受民眾的歡迎和專家的好評,成為我市獨特的文化品牌,不但展示了建德文化,而且提升了建德的知名度。
2006年,喜愛和關心家鄉文化的陸漣師傅在傳統製作的基礎上,對嚴州蝦燈進行了改造,製作出了可拆裝、方便運輸的摺疊蝦燈。現如今,陸超接下了父親的班,成為了“嚴州蝦燈”的傳承人。陸超繼承了父親對蝦燈的熱愛,投入到新蝦燈的研製中,新研製的蝦燈,只需輕收線,就能將製作蝦身的竹架拆卸下來,更易拆裝。“眼睛部位,還有這兒還將裝上燈。”陸超細緻地介紹說,他為家鄉的這一獨特傳統文化而自豪。
2011年,梅城鎮初級中學設為“嚴州蝦燈”傳承基地,陸超又將蝦燈的起源由來、發展革新介紹給了學生們,還和學生一起表演蝦燈,將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地發揚下去。

傳承意義

在浙江省眾多的民間燈彩中,蝦燈一般都用於靜態觀賞,燈舞中並不多見,《嚴州蝦燈》可謂獨樹一幟,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