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寅亮(1854-1933) 貴州印江人,土家族,字碧岑,號弼丞,別號剩廣、剩庵、陽坡山民、陽坡居士。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
基本介紹
- 本名:嚴寅亮
- 字號:碧岑
- 所處時代:清末
- 民族族群:土家族
- 出生地: 貴州印江
- 出生時間:1854
- 去世時間:1933
早年經歷,人物經歷,主要著作,人物評價,
早年經歷
嚴寅亮幼年入塾讀書,學識超群,尤好書法,常臨六朝唐宋諸家法貼,尤其酷愛王羲之的字,14歲便能提筆書匾聯。同治十年(1872),寅亮在思南府考中秀才,入思南府學。
人物經歷
聲名鵲起
光緒十五年(1889)赴貴陽鄉試,中己丑恩科舉人,授四處候補知縣,次年赴京會試未中,習業於國子監,以求深造。光緒十七年九月,朝廷修建頤和園竣工,詔諭國中書法家書寫頤和園匾額。嚴寅亮受翁同和之囑,書就“頤和園”三字獻上,慈禧欣然賞識,朱批“錄用”,並破例召見。園內尚需樓台亭閣匾額18方,楹聯23副,亦一併令其書寫,嚴均以行草秀逸出之。慈禧甚表滿意,賜以龍紋鑲邊的“宸賞”玉章一枚。從此,嚴寅亮煙飛腕底,墨涌寒濤,蓬山留翰,名噪海內。
墨寶流芳
嚴寅亮在國內名勝古蹟處留下的墨跡甚多,成都的“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廣州的“中山公園”、“夢草堂”;貴州黔靈山的“麒麟洞”;修文的“陽明洞”;黃平的“飛雲洞”;黃果樹的“觀瀑亭”。嚴寅亮不僅以書法聞名於世,文辭也甚佳,所書楹聯,多為自撰。貴陽市大西門外盧燾的母親墓園石刻聯:“春暉寸草夜郎道,明月梅花慈母園”。黃果樹“觀瀑亭”聯:“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只此數則,足見其文彩與翰墨並輝。 嚴寅亮秉性剛直,不喜迎逢,故終身一介寒士。著名書法鑑賞家張冤堂、饒伯高稱他“書法可比東坡、道德可比廬陵”,是貴州盛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
延講正本書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嚴寅亮從印江來到省城貴陽,主講貴陽正本書院。正本書院即貴陽人俗稱的北書院,在府城北門外六廣門大街,即今之市公安局雲岩區分局所在地。貴山、正本、正習為省城貴陽三大院,學子云集。次年應邀到銅仁,主講銅江書院。由於他博學多識,教學態度認真,備受學生尊重。他在銅江書院執教五載,桃李遍及黔東各地。
名震京師
嚴寅亮書法名震京師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的事。這年北京頤和園修復竣工,負責監工的親王徵求書大門匾額“頤和園”三字,京城善書者眾多,各大翰林爭相獻書,慈禧太后看過都覺得不滿意。這時恰值嚴寅亮在京授館,經人推薦也參加應徵。嚴寅亮素來深研書法,遠師王羲之,多年臨貼,又得漢、魏、晉、唐書法大家精髓,遂以行楷相融變化寫出“頤和園”三字,清朝京城善書者嘖嘖稱讚,慈禧太后也極為欣賞,於是命他書園內殿堂、樓、閣匾額十八方,對聯二十三副。事後,慈禧太后召見嘉勉,賜玉章“宸賞”一枚。訊息傳出,北京書法界聞之大震,一時嚴寅亮馳名海內,登門求書求教者接踵而來。他卻非常謙虛地說:“餘生平浪得虛名,愧不副實。”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嚴寅亮被清廷任命為知縣,欽加同知銜,分發四川。在四川期間,蜀中舊友將他臨池若干編墨跡石印成《剩廣墨試》一冊,分發同好。貴州陳矩在書中題跋說:“碧岑道兄書,娟秀中饒風骨,殆集唐、唐諸家之長……鐵畫銀鉤,輝映霄漢,莫不艷羨。”張此民在書中題詩說:“雲鵠飛鴻久擅名,榜題天語動神京。年來老筆縱橫甚,煙墨紛披玉版明。”這些跋詩對嚴寅亮的書法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
民國時期
辛亥武昌起義後,清王朝被推翻,民國成立,嚴寅亮從成都返回故鄉印江,時年已近花甲。回籍後,他目睹家鄉文化落後,即重振舊業,約集鄉人以故居旁奎閣作為校址,創辦了正基初級國小。民國2年(1913年)他應尹篤生校長聘,到貴陽擔任省立貴州師範學校教職,才一星期,又奉委為龍里縣知事。嚴寅亮不願當官,屢辭不準,只好去龍里擔任縣知事職,一年余就堅持回貴陽教書。從此,他在貴陽執教近二十年,先後在貴陽國學講習所、省立貴州師範學校、省立貴陽女子師範學校、省立一中等校任教員,講授國文、習字等課程。由於他舊學根底深厚,古文、詩詞、書法皆佳,雖是名人卻無名人習氣,且勤懇認真,深得學生敬重。年邁體衰的嚴寅亮,二十年如一日,嘔心瀝血,獻身於貴陽教育事業。有時一日在數校上課,每周多達二十幾個課時。其立志教育始終不渝的精神,在當進的貴陽教育界傳為美談。
民國12年(1923年),滇軍二次侵黔。年底,雲南軍閥唐繼虞兼任貴州省長。為了借重嚴寅亮的聲望,聘其為滇黔聯軍總指揮政治顧問。他耳聞目睹滇軍在黔紀律廢馳,燒殺擄掠,敲詐勒索,橫行霸道的惡行,十分氣憤。不僅向前來請寫對聯的滇軍軍官提出不要危害黎民百姓的勸告,而且還寫下了痛斥時弊的詩句:“遍地荊榛兵作匪,滿山豺虎盜為官。”由此可見嚴寅亮愛鄉愛民、疾惡如仇的人格品行,他並不因被聘為顧問而為虎作倀。
民國19年(1930年),嚴寅亮在貴陽與楊覃生、王蔬農、桂百鑄等十二位名流組成“郄社”,每月聚會一次,切磋學術,以詩詞、壽文、書畫、篆刻,名顯其長,精工製成屏、聯、堂、幅、輪流互獻,共祝遐齡。“郄社”雖是一民間組織,但在活躍貴州學術方面有一定影響,一時傳為佳話。
教課之餘,嚴寅亮仍致力於書法技藝。每當握管揮毫之時,正襟危坐,一點一撇,一橫一豎,聚精會神,認真細緻。他的書法特點,在於兼采碑貼之長,融歐、蘇剛柔之美;上探篆籀,還刀法於筆法;不拘一格,秀媚中饒有風骨。他各體皆能,楷、行、尤精。楷書雍容大度,體勢軒昂,運筆不澀不浪,布白自然疏朗;行書瀟灑自如,無做作之態,無險怪之筆。前後照應於隨意得之,最堪玩味。直到他77歲,才因年老多病,體難立,手顫動,不得已而擱筆。
民國22年(1933年),嚴寅亮因痼疾復發,醫治無效,逝世於貴陽,子孫將靈柩運回原籍印江安葬。
主要著作
嚴寅亮的著術,除《剩廣墨試》外,還編有《嚴氏家訓》、《嚴寅亮年譜》,校勘廖襲華所著《古本大學釋議》、《進藏日記》,又校勘趙幼漁所著《趙鱉生文集》。在四川、貴州兩省的風景名勝地,曾留下他的不少墨跡。如成都杜甫草堂、成都望江樓公園、貴陽中山公園夢草堂、貴陽黔靈山麒麟洞、貴陽慈母園、修文陽明洞、黃平飛雲洞等地都有他的題字。歷來膾炙人口的黃果樹觀瀑亭聯“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紅霞似錦,何須梭織天生成”也出自他的手筆。該聯語,名播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