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人的風暴雷電/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漫談

嚇人的風暴雷電/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漫談

《嚇人的風暴雷電》是“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漫談”系列之一。 本書內容介紹:科學是人類進步的第一推動力,而氣象科普知識的普及則是實現這一推動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時代,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抓住這個契機,大力普及氣象科普知識,傳播氣象科學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學素質,是我們全社會的重要課題。為此,氣象知識編輯部特別編輯了這本《嚇人的風暴雷電》,主要精選現代前沿科技的各個項目或領域,介紹其研究過程、科學原理、發展方向和套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當今科技的新起點尋找未來科學技術的契入點和突破口,不斷追求新興的未來科學技術。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言語講述了氣候、氣候變化及其原因、氣候變暖等威脅地球安全等方面的知識。

基本介紹

  • 書名:嚇人的風暴雷電/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漫談
  • 出版社:氣象出版社
  • 頁數:108頁
  • 開本:16
  • 作者:氣象知識編輯部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2955915, 75029559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氣象知識編輯部編著的《嚇人的風暴雷電》是“青少年氣象科普知識漫談”系列之一。其中包括颱風、局地風災、沙塵暴和雷電,包括《亦喜亦憂話颱風》、《我給颱風起名字》、《是“空中怪車”偷襲貴陽嗎》、《空中也有無形的飛行險區》、《沙塵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另眼看沙塵暴》、《雨雪雷電何足懼新型服裝可防護》、《武當山的“雷火鍊金殿”》等文章。

圖書目錄

颱風
亦喜亦憂話颱風
“8888”西子蒙難——記8807號颱風襲擊下的杭州
我給颱風起名字
專家、演員對話《超強颱風》
局地風災
是“空中怪車”偷襲貴陽嗎
風卷天長市
新疆那個“鬧海風”
不容忽視的“穿街風”
空中也有無形的飛行險區
從秘魯客機墜毀談低空風切變
沙塵暴
沙塵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不可忽視的黑風暴
另眼看沙塵暴
雷電
風雨雷電與控制爆破
雨雪雷電何足懼新型服裝可防護
天公抖擻震四方t
從黃島雷擊火災談起
武當山的“雷火鍊金殿”
雷災村:鮮為人知的整體搬遷

文摘

一年又一年的夏秋季節,一個又一個的颱風問世,面對這海上來的龐然大物,人們不免膽戰心驚,然而有時又期盼著它的光臨。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這樣矛盾中警覺它,認識它,研究它,防禦它;就是在這樣矛盾中年復一年地與颱風“共處”著。
說起颱風(長期以來世界各地對它叫法不一,僅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區域稱為颱風,在大西洋和東太平洋稱為颶風,在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稱為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稱為熱帶氣旋,如今我們所說的颱風,它是被劃屬為風力達12級及其以上的熱帶氣旋,按照習慣,本文仍約定俗成地沿用颱風一詞),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劣跡斑斑的履歷和十惡不赦的罪行。可是,你可曾想到過颱風也會給人類帶來好處嗎?解除伏旱功不可沒
以南亞和東亞地區為例,颱風降雨占全年雨量的大部分。如果沒有颱風,這些地區莊稼的生長,農業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國亦是如此。
梅雨期一過,我國南方廣大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進入了伏旱季節。灌溉條件不佳的“望天田”更會受到乾旱的嚴重威脅。唐代杜甫曾有詩曰,“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就很形象地描述了那些為乾旱折磨的人望眼欲穿、千呼萬喚那遙遠海洋上風神雨伯的緊迫心情。如果此時有颱風正好來臨,那簡直就成了“雪中送炭”的及時雨了。
2003年夏季,長江中下游以南大部分出現了歷史上少見的少雨高溫天氣。特別是7月至8月上旬。長江以南大部分降水量僅50—200毫米,普遍偏少3—8成。由於持續高溫少雨,致使江南、華南等地旱情迅速發展,部分地區發生了伏秋連旱。
然而,如《全國氣候影響評價2003》中所指出的,“2003年,颱風帶來的降雨對緩解華南、江南部分地區的伏秋旱十分有利”。書中列舉了三個颱風的影響情況,其中2003年8月25日在海南省文昌市登入的“科羅旺”颱風.“在海南、廣東大部、廣西大部、雲南中部等地降了大到暴雨”,“給華南旱區帶來了難逢的及時雨,對促進農作物生長非常有利,極大地緩解了困擾數月的嚴重旱情,同時不少大小水庫吃飽喝足,為冬季瓜菜和來年早造生產用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水電企業也因此而受益”。再如2001年7月6日在廣東惠東和海豐交界處登入的“尤特”颱風,使兩廣、湖南、福建等地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169億多元,邕江南寧大坑口出現77.42米的最高水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然而,這個颱風帶來的風雨徹底解除了南粵大地多日的高溫酷暑,使部分地區的乾旱也得以緩解。
其實,追溯歷史,古代文明的發展又何嘗與颱風沒有關係呢?大洋西岸古文化的發展動力大約在10000年以前,地球結束了第四紀大冰期,進入較為溫暖的間冰期。在此時期前後。地球上開始了早期的人類文化,如古代的華夏文化、印度文化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化。古代瑪雅人生活的地區就在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宏都拉斯和瓜地馬拉一帶。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瑪雅人在這裡獨立地創造了他們的文字,在中美洲密林深處建起了100多座城市,他們建造的太陽金字塔比古埃及的胡夫大金字塔還要古老。該地區東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如同產生華夏文化的古中國以及印度文化的古印度分別位於太平洋西岸和印度洋北部一樣,恰恰是世界上颱風最多的三個海域之一。由於颱風為這些地區送來寶貴的生命甘泉——淡水,使這裡土地肥沃,水草豐美,人類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從而促進了物種的進化和文明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美國宇航探測系統透過茂密的森林發現了古代瑪雅人修建的排水溝渠網的遺蹟,就是瑪雅時期農業相當發達的明證。尤其要指出的是,如前所述,在這些地區的旱季,颱風降雨雖然猛烈,卻給這廣大地區帶來了福音。
不過,我們在喜歡颱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它那狂風、暴雨、巨浪所顯露出的猙獰一面。塗炭生靈的劊子手
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全球每年死於颱風的有2萬一3萬人。西太平洋沿岸國家平均每年因颱風造成的經濟損失為40億美元。
1780年10月,一場颶風蕩平西印度群島的巴貝多島,大約2萬人喪生。法國歷史學家裡克拉斯如此形容道:“颶風像脫韁的野馬旋轉著橫掃巴貝多島,發出巨大的吼聲,藏在地窖里的人連自己房屋倒塌的聲音都聽不到。整家被倒塌的自家房屋埋沒了,遍地是血肉模糊的屍體。當時的情景好似天崩地裂。山搖地動。”
1970年月12日,熱帶風暴襲擊了孟加拉灣,30萬人死於非命,造成了20世紀最悲慘的一次災難。
1959年9月26日,“薇拉”颱風襲擊日本,使名古屋市幾成廢墟。
在我國,人們不會忘記黑色的“75·8”,那也是由颱風餘威深入河南後造成的。2001年的“桃芝”颱風,在台灣使83人喪生,130人失蹤,與影響台灣最強的1963年“葛樂禮”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相差無幾。
面對這個令人類又喜又憂的海上來客,人們總是在想方設法,力圖搞清颱風的面目和行蹤。P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