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德欽林寺

噶丹·德欽林寺

噶丹·德欽林寺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噶丹•德欽林寺
  • 地理位置: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
  • 氣候類型:溫帶氣候
  • 類型:格魯巴寺院
藏曆木虎年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噶舉派發起反對格魯派及和碩特部統治的戰亂被平息後,解散了噶舉派寺院的僧眾,沒收寺產,被格魯派兼併,改宗為格魯巴; 藏曆火陽龍年(公元1676年),噶廈攝政王洛桑銀巴下文巴塘第巴處:將德欽林寺院改建為格魯派寺院,並由巴塘第巴派員籌措。經火龍、土蛇兩年的努力,鐵陽馬年(公元1678年),派遣巴塘拉納寺、向丁寺格西洛桑扎西、格乃洛桑及格龍等20多名僧人作新建寺院僧眾的經師,傳授格魯巴佛學經典知識,五世達賴喇嘛親賜寺名,噶丹·德欽林寺正式成為格魯巴寺院;藏曆鐵猴年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由西藏選派哲豐寺著名格西達汪墨郎為德欽林、紅坡林、東竹林三個寺總主持喇嘛,俗稱“褒松堪布”。一切布施制度、法事活動、寺規戒律與巴塘噶丹培德寺同等;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重修的噶丹·德欽林寺,有高及三丈的經堂大殿,僧舍林立;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在反洋教暴動中,清政府屈從帝國主義勢力,派遣清軍達字、建威、陣白等營兵一千多人,鎮壓德欽僧俗民眾,噶丹·德欽林寺的經堂大殿、僧舍及記憶體珍貴文物全部被清兵焚毀,僅剩一座燒不毀的“菊吾米卓松仁”銅像;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阿墩子僧俗民眾在城西面的山坡上(今古松村)重建規模比原寺更大的寺廟,塑起了堪稱康巴第一佛像的強巴佛鍍金大銅像,還有戰亂中未焚毀的“菊吾米卓松仁”佛鍍金銅像和其它各種大小不等的佛像,寺院經堂、活佛“拉章”(府邸)及僧舍都富麗堂皇,建築、壁畫、雕塑集藏、漢、納西為一體,別具特色,各種金、銀、銅質祭祀器皿和法器、樂器一應俱全,經堂內保存有麗江版硃砂紅字《丹珠爾》、《甘珠爾》經書各二部以及各種藏文佛教經典幾百部,同時還保存著歷代藏漢往來文獻資料,根據《迪慶州宗教志》記載:噶丹·德欽林寺寺院所居僧侶最多時達30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有活佛2人,僧侶116人。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這些都遭到了徹底的毀壞,各種金、銀有價植的收歸國有,其它寺內的所有設施被洗劫一空,僧侶全部返鄉,至改革開放初期,只剩下一座空寺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恢復了噶丹·德欽林寺在宗教活動中的合法地位,落實了寺院的一切合法產權,並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1990年,經相關部門批准,將寺院遷到了離縣城三單公里的“吉姆措”湖畔,並建成一座經堂大殿。十多年來,由於“吉姆措”湖畔常受土石流危及僧俗的生命財產安全,廣大僧俗民眾也強烈要求遷回原址,又經相關部門批准,於2003年6月又將寺院搬回了原址――古松村,現在寺僧侶13人在印度僧侶13人(包括頌東活佛,現旅居印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