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塞第六

《噎塞第六》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噎塞第六
  • 出處:《千金方》
  • 作者孫思邈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噎塞第六
五噎丸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方(《古今錄驗》雲∶五噎者,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手足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恚嗔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也。)
乾薑 川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辛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
上十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方。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辛 甘草(各二兩) 紫菀 乾薑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三兩)
上十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湯治噎聲不出方。
竹皮(一用竹葉) 細辛(各二兩) 甘草 生薑 通草 人參 茯苓 桂心 麻黃 五味子(各一兩)
上十味 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薑湯治飲食輒噎方(《集驗》名半夏湯)。
乾薑 石膏(各四兩) 人參 桂心 栝蔞根(《集驗》作桔梗各二兩) 甘草(一兩)半夏 小麥(各一升) 吳茱萸(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上十味 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氣湯治胸滿氣噎方。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湯治氣噎不通,不得食方。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兩) 吳茱萸 濃朴 乾薑(各三兩) 烏頭(五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杏仁 桂心(各三兩)
上二味為末,蜜丸如棗大,稍稍咽之。臨食先含彌佳。
治卒噎方∶
滿口著蜜食之即下。
又方刮舂杵頭細糠,含之即下,神驗。
治諸噎方∶
常食乾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如彈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又方老牛涎如棗核大,納水中飲之,終身不復噎。
論曰∶凡療病者,皆以其類。至如治 之法,豈宜以鸕 治骨 ,狸虎治魚 ?至於竹篾?
治諸 方∶
以鹿筋漬令濡,合而索之,大如彈丸,以線系,持筋端吞之入喉,推至 處,徐徐引之,著筋出。
又方以竹篾刮令滑淨綿裹,納咽中,令至 處,可進退引之, 即隨出。
又方用綿二兩,以蜜煎使熱,外敷 所在處,灼瓠以熨綿上。若故未出,復煮一段綿代用,並以皂莢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 出。
又方薤白,煮令半熟,小嚼之。以線系薤中央,捉線吞薤下喉至 處牽引, 即出矣治 咽方∶
虎骨末或狸骨,服方寸匕又方 服瞿麥末方寸匕。
治魚骨 方∶
鸕 屎,服方寸匕。
又方服橘皮湯。
又方 服沙糖水。
又方魚網燒灰,服方寸匕。(《必效方》雲∶取魚網覆頭,立下)。
治骨鯁在喉,眾治不出方∶
取飴糖,丸如雞子黃大,吞之,不去更吞。漸大作丸,可至十丸。
又方燒虎野狼屎服之。
又方吞豬膏如雞子,不瘥更吞。
治食中吞發,咽不去繞喉方∶
取亂髮燒灰,酒服一錢匕。
治吞錢方∶
艾蒿五兩,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即下。
又方服蜜二升即出。
又方末火炭,酒服方寸匕,水服亦得。
治吞金銀釵環方∶
白糖二斤,一頓漸漸食之,多食亦佳。
誤吞環及指 方∶
燒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鵝羽亦得。
誤吞釵方∶
曝韭令萎,蒸熟勿切,食一束即出。或生麥葉筋縷如韭法,皆可用,但力意多食自消。
誤吞銅鐵方∶
燒銅弩牙令赤,納酒中,飲之立愈。
誤吞釘針及箭鏃方∶
但多食豬脂肥肉令飽,自裹出。
誤吞針方∶
取懸針磁石末,飲服方寸匕即下(《古今錄驗》雲∶吞針在喉中,而服磁末入腹。若含磁石於口中,吸針而出)。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