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馬鎮位於江蘇省揚州市境內,隸屬縣級江都區,全鎮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約5萬。2005年,江都進行鄉鎮合併,嘶馬鎮建制被撤銷,嘶馬作為一個社區,整體併入大橋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嘶馬鎮
- 外文名:Sima Town
- 所屬地區:中國地區、蘇中地區
- 地理位置: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
- 電話區號:0514
- 郵政區碼:225217
- 面積:50平方千米
- 人口:5萬(2018年)
- 方言:江淮官話通泰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嘶馬老街,五圩碼頭等
- 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
- 火車站:江都站
- 車牌代碼:蘇K
- 地方特產:拉豆腐,嘶馬羊肉等
- 學校:嘶馬國小,嘶馬中學
- 行政代碼:321012
由來,基本概況,名小吃,
由來
嘶馬,顧名思義,馬在嘶叫,追本求源,何人之馬?因何嘶叫?據史料記載,南宋時金兀朮率部南下進犯,宋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民族英雄岳飛奉命出征,在宜興、常州連戰皆捷,重創金兵,繼而又在鎮江、建康(今南京)伏擊金兵,大獲全勝。金兵敗退江北,岳飛窮追不捨。可惜朝廷卻言和不出戰,硬讓岳飛退駐柴墟(今口岸),岳家軍雖後援不力,糧草匱乏,兵力漸弱,但仍在柴墟大敗金兵。為避免更大損失,保護百姓,岳飛取道郭家村排斥百姓南渡沙洲(今揚中)。金兀朮抓住南宋小朝廷苟安怕戰的弱點,揮兵追擊,企圖摧毀岳家軍。岳飛審時度勢,利用遍地皆沙的地勢,在戰馬尾巴上繫上樹枝,在郭家村每棵樹上倒吊一隻羊,後腿懸空倒掛,前蹄鬆開,緊挨著前蹄置一面大鼓,一聲號令,駿馬飛奔,嘶鳴之聲震天,樹枝激起沙塵,郭家村上空塵土飛揚,遮天蔽日;懸於樹上的羊前蹄擊鼓,聲震四方,分明千軍萬馬鋪天蓋地而來。兀朮心驚膽裂,岳家軍和百姓乘勝出擊,金兵丟盔棄甲,抱頭鼠竄。岳家軍大獲全勝。後來,百姓將郭家村改為“嘶馬”。“嘶馬”,成為當年古戰場刀光劍影和岳家軍輝煌戰績的佐證。現在一提到“嘶馬”這一名字,人們耳畔猶如驟聞蕭蕭的馬鳴和隆隆的鼓聲,有如進軍的號角,激勵著我市百萬軍民與時俱進,奮勇迅跑。
基本概況
嘶馬鎮位於揚子江北岸,s336省道穿村而過,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所轄1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894人,占地4平方公里 ,嘶馬鎮擁有列統企業4家,私營企業48家,個體工商戶400餘戶。在嘶馬鎮範圍內建有嘶馬國小,嘶馬中學和嘶馬幼稚園,並有集鎮農貿市場和農民建身廣場。嘶馬鎮2006年實現三業總產值2.06億元。其中:農業620萬元,工業1.74億元,三產增加3000萬元,集體創收68萬元,人均收入9043元。嘶馬鎮在上級黨委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領村民上下一心,團結拼搏,奮力進取,較好地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98年以來,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電話村”,多次被江都區鎮兩級評為“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交通安全村”、“村民自治模範村”、“江都市文明村”、“2006年全面建設小康村”等稱號。
名小吃
嘶馬拉豆腐
揚州市江都區嘶馬拉豆腐的特色是:上了桌的拉豆腐,呈腐乳狀,上面是一層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下有腐乳的白,竹筍的黃,香菇的褐,菠菜的綠。入口後,在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滑膩,竹筍的清脆,菠菜的酸鮮,蒜葉的香醇,如同脂羹一般,盡顯香甜脆嫩,美不勝收。
嘶馬拉豆腐的主料是晶瑩細嫩的豆腐。配料是菠菜、香菇、竹筍、蒜葉等。調料有素油、麻油、白糖、醬油、薑末、胡椒粉、味素、鹽等。製作此菜的關鍵是勾芡、加油和下佐料,前後三次勾芡,每次勾芡前所下的佐料都不同,勾茨要求又各有別。製作時,首先將三分之一的素油在鍋中燒熟,將豆腐下鍋搗爛,放白糖、醬油、薑末,急火燒到豆腐沸騰時,放入三分之一粉芡,用勺子在鍋內不停地攪拌,使粉芡與豆腐調和均勻。接著,鍋內豆腐起糊之時,加第二次油和第二次粉芡。攪拌2分鐘後,再加第三次油和粉芡,同時一邊攪拌一邊放入味素、香菇末、竹筍末、菠菜末、蒜花、鹽、味素。文火燒片刻起鍋,裝碗,撒點胡椒粉,澆點麻油後即可上桌。品嘗嘶馬拉豆腐時還大有講究,千萬心急不得,莽撞不得。拉豆腐菜餚上因有一層油封住,所以看似無熱氣,其實內里卻是炙熱滾燙的。吃時最好以勺為具,用嘴將豆腐慢慢吹涼,然後進口品嘗。倘若吃者性急,不知究里,聞到香味,只以為是冷豆腐,舀上一勺,送進口中,就會燙得想吐也來不及。等到自己的嘴不燙了,別人則早已將拉豆腐吃光了,此時又悔之莫及。相傳曾有人將拉豆腐用罐子裝好,從揚子江畔的嘶馬五圩碼頭上船,經4個多小時,四五十里水路,到鎮江後再拿出來吃時,還是熱的。你說這奇是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