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之

嘯之

嘯之,原名曾思錡,作家、詩人、媒體編輯,有新聞報導、詩歌、散文、學術評論見諸《人民日報》、《詩刊》、《聯合早報》(新加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學術研究》等各級報刊以及新華網等網站,作品多次入選各類權威選本,出版有《一頁江南》、《荷虛空作戟夜行》等作品。學界普遍稱之為廣西“相思湖作家群”新生代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嘯之
  • 別名:曾思錡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廣西容縣
  • 出生日期:1980
  • 職業:作家、詩人、媒體編輯
  • 畢業院校: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
  • 主要成就:廣西“相思湖作家群”新生代作家
  • 代表作品:《一頁江南》、《荷虛空作戟夜行》
人物簡介,生平經歷,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人物簡介

嘯之,本名曾思錡,作家、詩人、媒體編輯,有200餘篇新聞報導、詩歌、散文、學術評論發表於《人民日報》、《詩刊》、《聯合早報》(新加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學術研究》、《黃岩文學》、《渝東南文學》、《玉林日報》、《玉林晚報》、《雲浮日報》、《煙臺晚報》、《相思湖詩群》、《大西北詩刊》等各級報刊,並被新華網、新民網等網站轉載,作品多次入選各類權威選本,出版有《一頁江南》、《荷虛空作戟夜行》等作品。學界普遍稱之為廣西“相思湖作家群”新生代作家。

生平經歷

嘯之1980年生於廣西容縣,畢業於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大學期間曾任廣西日報社實習記者、廣西百色支教實習教師、房地產廣告策劃師等。曾獲校級學術科研獎。
中學時代起開始用曾嘯、戛劍生、文心、文嘯等筆名在各級刊物發表文學作品。
2005年起接觸網路,以嘯之為名發表散文、詩歌、時評作品,曾在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新啟蒙社區、浙江台州作協九龍文學網等文學論壇任散文、詩歌版版主,曾為新啟蒙文學悍將。散文《懷廢園》、《“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春年畫雜談》、《愛的哲學》,詩歌《九月遠行》、《涼》、《我剝脫靈魂祭奠這悲哀的文明》、《七夕》、《七絕情詩七首》、《遠方》等作品被剽竊情況嚴重;加上與2006年9月與“梨花派”趙麗華、東籬、老鐵等人論戰,覺得網路太過喧囂,淡出網路文學,著書立說,並加入廣青志願者等公益組織,開始身體力行追求改良人性和社會之理想。
2006年—2008年,在廣西一地方黨報擔任責任編輯兼市民熱線、社會新聞版記者,參與過中國中小企業論壇等當地重大社會事件的報導,秉承“以人為本,加大求助類新聞報導”理念開展采編工作,並成功幫助多名貧困學生、病患獲得社會廣泛關注和救助。
2007年,曾參與廣西博白、容縣計生事件的國際媒體報導。
為追求更前沿、更開放的媒體環境,2008年,嘯之離職到一家大型商業傳媒集團從事通信行業新聞宣傳代理工作。據悉期間曾參與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紅段子現象——網路時代的中國文化精神》一書的幕後編寫以及抗震救災應急通信保障等方面的新聞專題策劃報導,曾為多位政府部門領導擬寫過手機紅段子作品和活動發言稿。
2009年,在新浪論壇雜談欄目撰寫《鄧玉嬌案表明十幾億民眾都是法律弱勢群體》以及抨擊錢文忠等專家的時評文章,點擊量突破20萬,後被刪帖。
2010年,因代寫某活動節目主持串詞,與鳳凰衛視著名主持人胡一虎發生糾紛,聞名業界。

個人作品

嘯之,出版有《一頁江南》、《荷虛空作戟夜行》等作品集,新聞、文學作品散見《人民日報》、《詩刊》、《聯合早報》(新加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學術研究》、《黃岩文學》、《渝東南文學》、《玉林日報》、《玉林晚報》、《雲浮日報》、《煙臺晚報》、《相思湖詩群》、《大西北詩刊》等各級報刊。
其“節日詩歌”系列作品收錄:
《中國,您喊不回賈君鵬吃年夜飯》
虎嘯一聲,那60節的春運和諧號奔來
成千上萬的外來工手握車票握刀般擁上去
缺一把刀殺開血路的我沒擠乘上幸福
列車轟鳴駛遠,像筷子伸向團圓的年夜飯
同命不同價,幾條鐵軌的兩頭,地北天南
站台的廢氣和涕汗還在
時鐘指向晚上八點,中國喊一聲“開飯”
是時候了!檢點這一桌960萬平方公里的辛酸
肥的是60周年、索馬里護航、久耕托市、地王、保八
我們是有身份的人,不差錢
瘦的是蝸居、被增長、釣魚執法、躲貓貓、甲流、血鉛
被酒駕的欺實馬一咬就露出了骨頭
加點灰太狼的羊肉、曾哥的鐵血、寂寞哥的面
還有偷來的菜做調料
(這事兒不能說得太細)
擺上杯具和餐具
一列列重現天安門大閱兵分列式的經典
得益於孫志剛,廣州街頭,沒人問我是哪個單位的
一片祝福聲里,流浪狗叼走的是風光的農曆2009年
《元宵夜》
我滿懷心事勺起湯圓,
她也調皮地學樣勺起;
我幸福地帶她走過燈市,
驕傲地向花燈展示我的浪漫史,
她忸怩不語拉緊我寸步不離。
夜空下我送上一束煙花,
想擁她入懷相偎相依,
她卻躲進暗夜裡告訴我:
那些真實而甜蜜的形容詞,要向你要,
她只是個影子。
《貧瘠的清明》
沒有杏花煙雨,只有
一壺壺酒,泛濫了水鄉江南。
在應該回家掃墓的季節,
我們依舊四處漂泊,各自掙扎
穿越又一場風暴。
老父從工地打來電話說:
先祖都是勤勞善良之輩,
讓我們遙遙憑弔他們吧,
直到我不久因年老失業。
他沒單獨提到也一樣勤勞善良的母親,
反把眼前的生跟先人的墓扯那么近。
夢裡兩年前還沒空置的老屋裡
母親病痛的呻吟還那么清晰!
她支撐著要坐起來的姿勢撐破夢境而出,
將她離去的默默
折得比去年那場地震里的鋼筋更冰冷。
她的遺囑跟父親平日的酒話一樣帶著貧窮的感傷,
不同的是多了對兒子終身大事每個細節的牽掛:
結婚時別忘了去南山寺還願。
去年中秋,我從羊城輾轉站到蘇小小墓前,
準新娘卻成了別人的女友。
今天閒逛廣州西關路過百花冢,
我又想起應該一同祭奠那份山盟海誓的愛情。
《勞動節:勞動的異化》
度假的人用鈔票四處撩撥地球的腹地
我在街頭四處觸摸城市的牛皮癬
招工廣告帖此時是救命的稻草
雨天。一個街角建築工地
有人在詛咒勞動作為人的光榮
節日的鮮花連同女郎的面孔幽幽閃過
在濕漉漉的街道伸杈成的黑樹枝
園丁的玫瑰冒雨傳遞
卻沒有愛溝通這兩個世界
猶如縴夫與遊船間,雖有縴繩
《端午恨》
笑臉飛揚艷似波,何曾屈子赴清河?
賽舟徑似床中戲,剝粽還如解輕羅。
以骨敲鐘誰悟道?將心哺弱眾唯缽。
千年腐敗今猶在,國恨非乾人性么?
《七夕》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如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今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戊子七夕》
也曾足跡遍神州,朝飲茅台暮典裘。
萬里山河揮灑盡,千年風月唱彈猶。
可憐庭院芙蓉帳,無奈江湖烽火樓。
堪羨天涯孤獨鵲,一年一聚鵲橋頭。
《打工詩人之七夕夜》
脊背彎如扁擔弓,數年辛苦袖猶空。
滿城風月艷詞夜,隻影工棚劣酒中。
是學樹人偏樹敵,被嗤仇富不仇窮。
惟閒覓句嘲陶李,不敢矯情笑杜翁。
《教師節·園丁頌》
辛苦耕耘數十秋,科研教改斥方遒。
千支粉筆書華發,三尺講壇播智謀。
大道滋澤方寸土,小苗育作棟樑侯。
遍栽桃李不停步,紫氣東來滿九州。
《九·一八》
問君今日是何日?歌舞之餘警笛肅。
何故屍山血海處,櫻花滿眼身和服?
人間只見昇平樂,不聞地下忠魂哭。
哈日族開本田車,拆了陵園建大屋。
妄稱大國談責任,官唯經濟民貧蹙。
西面印度占藏南,東頭寶島猶台獨。
北邊瞎子少一半,南海八國分油速。
列強竄改侵略史,自媚史館改和局。
何急善忘和自欺?祖先地下猶怒目!
《寒露·哀建築工地農民工》
築罷高樓回破屋,夜觀城火隔如星。
一朝風雨夷瘡疾,幾度衣衫臥路亭。
濕露初寒嗟亦笑,布衾新暖賑還迎。
從來筆下掩飢瘦,自古君前唱太平。
《七絕情詩七首之中秋》
秋葉飄零街巷頭,霓虹拖影影拖愁。
遙鄉不見團圓景,惟有團圓月滿眸。
《孤鴻影·仲秋》
靈境詩心比翼真,出林入市即離分。
當年滿月猶相照,不顧如今零落身。
《雙節歡》
中秋國慶喜相逢,明月五星輝映升。
家國兩圓堯舜志,民強國富鄧胡耕。
貧困雖猶多代在,繁華卻已九州呈。
擬把飄零藏暗夜,只將圓月祝親朋。
《改革三十周年回顧》
卅年改革斥方遒,設計藍圖半已酬。
酒綠燈紅寬鬧市,稻豐山秀小平樓。
千年稅費平湖底,數載財經神七頭。
只待工閒農富日,一腔熱血賦春秋。
改革卅年意正遒,是非得失待回眸。
富長量來貧長距,房添值者病添愁。
黑窯難鎖華南虎,彭水猶培河北牛。
應嘆人心生不古,須知佛性滅難浮。
《萬聖節:今夜,站在窗前默念你的名字》
一滴露,淚一般地滑落窗台的草葉
夜就深了。秋風把思緒吹成散亂的頭髮
你從腦袋中掙脫出來跳到我面前
眨眼一笑,漫山遍野都開出了花
忽然又被我幽幽的一嘆,催謝在慘慘月光下
今夜我目光呆滯,沒有你的世界氣息冰冷
鏤著你名字的遠方是一窗勾魂出走遊蕩的芳華
我喝下相思這杯引誘人喝之止渴的毒茶
從此和著萬聖節一起飛翔的承諾咀嚼過往上癮
喝酒傷肝,吸菸傷肺,苦惱傷神——
鬱鬱而終的我拖著比舌頭和詩行還長的思念
讓魂魄追隨一個童話,讓一些疼痛,永不結痂
《十一月十一日,晴》
女友一轉身
把今天的日期甩成形單影隻
城市愈走愈遠
鳥鳴穿透車窗,陽光明淨
你挾帶思想直插村子
死神則伸出舌頭,鋪成一段路
路旁是桉樹做的兩排牙齒
樹影斑駁的教室沒等到你
一輛缺乏思想的卡車
自由地阻擋了孩子們翹首的視線
一聲轟鳴沉寂之後,血染殘陽
墨黑的大嘴緩緩收捲舌尖
《聖誕詩兩首》
一、失掉耶酥的天堂
聖誕節的街上,人很忙
脖子間一根根基督式項鍊閃閃發亮
雖然,今天沒有陽光
如今的耶酥,萬人景仰
可當年,他被人們釘死在十字架上
魯迅在《藥》里寫著醒者的沮喪
救世的醫生已被病人當藥吃光
人世間其實沒有幾個真正的思想者
更沒有景仰思想者的土壤
有的只是獸類的欲望,和那
代表能夠滿足欲望的頭銜的布幌
古希臘與古中國的哲思時代一去不返
只剩下教堂
鐘聲空響
十字架和讚美詩年復一年虛作聲張
二、平安夜
我想像醒來收到一份童年
禮物裂開大口高興半天
然而時光被喝掉不能倒流
思想從幽空回來複雜依舊
城市裡連夜蟲也沒有,空氣充滿爭鬥
聖誕樹閃爍出燈紅酒綠背後的人
大地如蠻荒時般混沌
夜色深邃卻掩飾不了人們目光淺短
我很希望能留下對人世的思考與詰問
但走在琳琅滿目的書店中我才發現
自己已是孑然一身
《詩道》
一、概論
中國文學及文論,尤其詩歌,一貫主線乃“詩言志”,此一“氣骨”猶如中國文學斯參天大樹主幹,支撐起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枝繁葉茂,長盛不衰。
惜建國後,特別改革開放以來,文人風骨、骨氣日趨衰微,乃至如今之文學尤其詩歌,看似流派林立,研究會、朗誦會、詩文茶座、講座、紙刊、網刊、論壇、大獎、精品選、年鑑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目似繁榮,其實已到繁枝之末。缺失枝葉之主幹,君可曾見其長盛不衰者乎?
新文學其表商業化益盛,其里現實主義之聲漸消而若流於旁支,千年茂樹氣骨日衰,枝頭雖花紅葉綠已顯缺乏營養之病態,春光明媚,霜風不起,其葉已將飄零矣。
二、原道
詩者,必先見其人之氣骨、風神。由是云:先做人,再作文。
人者,蓋文之源也,其思想可曾參悟:何為人?人生之為何?人非動植物,勝諸有“道”也;既為人,其“道”乃消除勞動於人之異化、倡導自由平等博愛、關注民生疾苦、詰問生命意義、思考人性及社會不良現狀、尋求改良及救治人及社會之良方,等等。
詩人,以其現實兼浪漫氣質,追求完美理想,必秉持“文以載道”之氣骨,雖為文人而不失哲學家、社會學家、教育家之襟抱,傳道解惑,“鐵肩擔道義”,啟蒙傳道,激濁揚清,致力於生命、人性、人生、社會之完善。
今所謂“詩人”者,沽名釣譽,爭鬥於詩之外在機巧,拉幫結派劃分名利山頭,更有甚者,以崇低、口水、下半身、兇殺、色情為旗,歌頌醜惡,美其名曰“先鋒”、“實驗”,譁眾取寵,悲夫!
三、表里
於文學之體裁形式,吾以為以“達意”為標準,以何形式能使思想表述更清晰、準確,達到“不隔”,即用之。
詩應以人文思想內蘊為根本,亦不可失卻詩韻審美蘊藉。人之文學應以思想為上,將人文精神與審美蘊藉完美融合,以令讀之不可忘懷,方顯“道”之精髓,利於普及宏揚,導人性至真善,督社會至無暇,彰表文學之價值。
立其里者,謂之有氣骨,根基既穩,粗者不陋,假以時日,即可枝繁葉茂,華實延綿不絕;反之,華而不實,宛若鏡中月、水中花,虛有其表而已,了無意義。
四、生死
曹丕《典論.論文》末云:“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千百年來,騷人墨客競相著書立說,以求精神不朽,棄“現在”不顧,謀身後之事,非但本末倒置,且先後亦倒置矣,其行固無可厚非,其初衷則誠為可笑也。
魯迅先生之生死觀吾人可效法之:關心最後目的之前,且先重視由此岸通向彼岸之路,即其所倡導之“執著於現在”也。“現在”既通達“原道”境界,何愁身後事?何惜身後名?
五、傳道
無論詩文,既作之,則用之。佛亦存大小乘之別,小乘度己,大乘度眾生。詩文之所以為用者,非自得其樂也,非自我標榜也,不可沽名釣譽,亦不可孤芳自賞。陶冶情操之用事小,立人立國為大。
傳道者,必先完善自身,利其器,方可談啟蒙教導他人。今人與社會醜惡良多,浩浩乎,恢恢乎;觀古今中外,其途坎坷且前不見臻美者,後不見窮盡處,非器利心堅者不可為。
六、境界
境界者,文學與文字之區別。詩文有三境界,最上乃哲思蘊藉審美,情感、情節等類屬之題材審美次之,語言審美又次之。哲思蘊藉境界必通達乎“道”,表里和諧,於現實有顯然之指導教育效用。三者均無可品味者,謂之無意義、無境界。
七、技巧
漢字風采,自古華美斐然,觀之既久,其蘊流於表,非將其陌生化不能令讀者閱之欲嚼,嚼之生味。此於詩猶為重要。如:固守陳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不若新書“我以三千丈青絲/書成一冊檄文/翻開來/字字流淌出青春//如今筆已葬荒冢/惟留兩鬢白髮/仍不捨地徵逐/頭上那片黑夜”。
詩或以文字之華采勝,如古詩“鬧”、“綠”之經典,如戴望舒《雨巷》;或以奇思妙想勝,李白、李賀詩多有此類,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等亦然;或以情勝,如徐志摩《再別康橋》;或以情節勝,如臧克家《難民》;但均不若以哲思勝,如辛笛《風景》,又如顧城《一代人》,雖然,較之先秦諸子百家、歷代立人立國著述,則猶類蹌地雲雀之於大鵬也。

社會評價

他看《拂曉長春》想到的是,如何巧妙地保持在場、發聲、進而來實現媒體監督、推動人文精神的傳播以及時代的進步。這位記者的思考是深刻的,他善於從非新聞的作品實踐中探索新聞改革的精神很令我感動。
——著名作家、報人 高傑賢
對現實的透視比較深刻,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作家、詩歌評論家、碩士生導師 蔣登科
擁有田野調查的根基,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懷。
——人類學專家、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 徐傑舜
受魯迅影響較大,思想深刻,文筆犀利老到,對社會和人生有獨到見解。
——魯迅研究專家、大學教授 苗軍
·嘯之,堅持思想勝於文字的思想者,文如其人,名如其人,正如他所說:“立言唯美,立德以身,立人宜教、宜愛。”
·嘯之的詩歌的優勢在於人,作者是個善於思索、長於內思的人。而詩歌的劣勢也在於人,苦而求深,局於一隅,以至有自閉的可能性,雖然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甚至可能被作者隱於無形,但它終是擺不掉的一種干擾。
·一個成熟的詩歌創作者的作品。
·接近悲憫的詩行,是不錯的寫法和選材。
·雖然生活曲折,詩人內心的愛與溫暖從不熄滅。
·想像力強,語言很有張力。
·語言婉轉有致,造境較為成功,別致句式起到較好的效果。
·嘯之兄弟的雜文感很犀利。
·關注現實的激昂之歌,批判、動情。
·“半壁清空醉眼前,一身傲骨殘陽里。”此對句足見情懷!
·“我以三千丈青絲書成一冊檄文
翻開來一字字流淌出青春
如今筆已葬荒冢
惟留兩鬢白髮
仍不捨地徵逐頭上那片黑夜”
嘯之的《題辭》這首詩沒有突出的細節描摹,但很能體現詩人的精神氣質,妙就妙在恰倒好處地以頭髮做文章,你看“三千丈青絲”“書成一冊檄文”,還“字字流淌出青春”——好一個檄文,也只有詩人能這樣聯想了吧。最欣賞鏗鏘有致、充滿意味的結尾:
“惟留兩鬢白髮
仍不捨地徵逐頭上那片黑夜”
該詩主要以氣韻取勝,“三千丈”“檄文”啊“不捨地徵逐”,鬢髮斑白了依然“青春”著;即使軀格“葬荒冢”(筆之於軀格),有靈羽升騰(白髮之於靈羽)!這就是我們需要的人本精神。
在嘯之的另一首詩歌《我剝脫靈魂祭奠這悲哀的文明》中,則表現出一種反叛的色彩,諷刺的意味,磅礴深刻有力。該詩一氣呵成,以逆潮流之氣勢,透視當下疾患之本質;憤然疾書,運筆粗獷,拍案而起,大道之悟。前後之退與進矛盾么?沒有這樣後退的審視與放低的思量,哪有去濁揚清的徹底和真正的前瞻?沒有這連皮帶肉、傷筋動骨的剝脫,如何能進入化石般堅固的永恆之境,又怎么有力量把“文明”的外衣一一撕裂——“我輕蔑地抖落一身塵埃”,叫那腐朽的核心“狼狽不堪中又尷尬於已堅成化石的骨骸”!
“後退,再後退,
直到
諸子時代。”
嗚呼!難道只有回到諸子時代才能固本清源嗎?詩人啊,有良知的人!請聽從這血脈的呼號、發自肺腑的最強音吧:
“為何不乾脆更徹底
把皮和肉也剝下
感受骨頭在輪子和鐵軌間摩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