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噦逆第五》是唐代醫藥學家孫思邈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嘔吐噦逆第五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孫思邈
- 作品出處:《千金方》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嘔吐噦逆第五
夫吐家,脈來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寸口脈緊而芤,緊即為寒,芤即為虛,寒虛相搏,脈為陰結而遲,其人即噎。關上數,其人則吐。趺陽脈微而澀,微即下利,澀即吐逆,谷不得入。趺陽脈浮者,胃氣虛也。寒氣在上,憂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其人即嘔而不能食,恐怖如死,寬緩即瘥。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難治。
論曰∶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以甘草三兩,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服之不吐,益佳。訊息定,然後服余湯,即流利更不吐也。凡嘔者多食生薑,此是嘔家聖藥。
半夏湯治逆氣心中煩悶,氣滿嘔吐氣上方(一名小茯苓湯)。
半夏(一升) 生薑(一斤) 茯苓 桂心(各五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若少氣加甘草二兩。
小半夏加茯苓湯治諸嘔噦,心下堅痞,膈間有水痰,眩悸(方見後十八卷,大腸腑痰
前胡湯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聚膨 滿不得食,寒熱消渴補不足方。
前胡 生薑(各二兩) 甘草 朴硝(湯成下) 大黃(別浸,各三兩) 茯苓 半夏 麥冬 當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四服。
治嘔吐,四肢痹冷,上氣腹熱,三焦不調方∶
前胡 川芎 甘草 當歸 石膏 人參 桂心 橘皮(各二兩) 芍藥(三兩) 半夏(四兩) 生薑(五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下黃芩三兩合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不用黃芩。
小麥湯治嘔吐不止方。
小麥(一升) 人參 濃朴(各四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 青竹茹(二兩)薑汁(三合)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豬苓散治嘔而膈上寒方。
豬苓 茯苓 白朮(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以飲服方寸匕,日三。渴者多飲水。
犀角人參飲子治嘔逆胃氣虛邪,風熱,不下食並皆治之方。
犀角 人參(各三兩) 薤白(五兩) 粟米(一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至二升下米,煮令米熟,分四服,相去人行七里久,進一服。
治嘔噦方∶
人參(一兩) 大麻子(八合,一作胡麻仁) 橘皮(一分) 枇杷葉(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煮枇杷葉,取五升下藥,煮取三升納麻仁,稍飲之。
治氣厥嘔噦不得息方∶
豉(一升) 半夏(八兩) 生薑(二兩) 人參 前胡 桂心 甘草(各一兩)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
又方豉(一升) 橘皮(二兩) 生薑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 大棗(十五枚)
上六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日三。
橘皮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冷者方。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
半夏乾薑散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者方。
半夏 乾薑(等分)
上二味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溫服之,日三。
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方。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治春夏時行傷寒,寒傷於胃,胃冷變 方∶
橘皮 桂心 葛根(各二兩) 白茅根(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數進,服盡更合。有熱去桂。
治傷寒後噦,乾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 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 生薑(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劑。
又方蘆根(切一升) 橘皮 通草(各三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治病患乾嘔方∶
取羊乳汁,飲一杯。
治噦方∶
煮豉三升,飲汁佳。
又方空腹服薑汁一升。
又方煮蘆根濃汁,飲之。
治噁心方∶
苦瓠穣並子一升碎,以酒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須臾吐,並下如蝦蟆衣三升。
又方服童子小便百日,佳。
又方麻子一升,熬令香熟,搗,取酒三升,熟研,濾取一升,飲盡,日二服。服盡一石瘥。
治食飲輒吐方∶
頓服生熟湯三升,即止。
灸法乾嘔不止,粥食湯藥皆吐,灸手間使三十壯。若四厥,脈沉絕不至者,灸之便通病患乾嘔,灸心主尺澤佳。
又法,灸乳下一寸,三十壯。
治噦,灸承漿七壯,炷如麥大。
又灸臍下四指七壯。
吐逆嘔不得食,灸心俞百壯。
吐嘔逆不得下食,今日食明日吐者,灸膈俞百壯。
吐變不得下食,灸胸堂百壯。
吐逆不得食,灸巨闕五十壯。
吐逆食不止,灸胃脘百壯,三報。
吐逆飲食卻出,灸脾募百壯,三報(章門穴也)。吐嘔宿汁吞酸,灸神光一名膽募百壯,三
吐逆霍亂吐血,灸心主五十壯。噫噦膈中氣閉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壯。
噫噦嘔逆,灸石關百壯。
作者簡介
孫思邈(581~682),京兆華原(現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被後人稱為“藥王”。孫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經典,同時也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選擇了"濟世活人"作為他的終生事業,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顯慶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