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塘行政村

嘎嘎塘行政村

該行政村隸屬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攀天閣鄉 ,距 鄉政府所在地17.00 公里,到鄉道路為 土路,交通方便,距縣20 公里。東鄰永春鄉 ,南鄰岔枝洛村 ,西鄰 新樂村,北鄰皆菊村 。轄 塘上、阿克等15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416 戶,有鄉村人口2043 人,其中農業人口 2017 人,勞動力 1223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 859 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嘎嘎塘行政村
  • 所屬地區: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 面積:9.39平方公里
  • 年降水量:950.00毫米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9.39平方公里,海拔1,860.00米,年平均氣溫 18.00 ℃,年降水量950.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280.50畝,人均耕地1.6畝,林地9,810.0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8.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00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80.50畝(其中:田661.00畝,地2,619.50畝),人均耕地0.00畝,主要種植 玉米.水稻 等作物;擁有林地9,81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6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8畝,主要種植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00畝,其中養殖面積3.00畝;草地455.00畝;荒山荒地535.00畝,其他面積0.00畝。有煤礦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電、通路 、通水,無路燈。全村有182戶通自來水,有11戶飲用井水,有223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53.61%)。有409戶通電,有8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3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98.32%、20.43%和80.5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1 戶(分別占總數的62.5%和52.13%)。
進村道路進村道路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 路;進村道路為 土路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17.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3.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9 輛,拖拉機23輛,機車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661.00 畝,有效灌溉率為20.1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21.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16 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3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18.15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71.54萬元,占總收入的46.98%;畜牧業收入100.90萬元,占總收入的27.6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50頭,肉牛68頭,肉羊60頭);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林業收入28.62萬元,占總收入的7.84 %;第二、三產業收入17.09萬元,占總收入4.68%;工資性收入47.00萬元,占總收入的12.87%。農民人均純收入1,525.00元,農民收入以 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7.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0人(占勞動力的3.97 %),在省內務工73人,到省外務工7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 ,主要銷售往縣內,2006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6.6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4.56%。該村目前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養殖業,乾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16戶,共鄉村人口2043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967人。其中農業人口2017人,勞動力1223人。該村以漢族、藏族為主(是傈僳、藏、納西、漢族混居地),其中 漢族689人,納西 族338人,藏族 654人傈僳族362人,其他民族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300 人,參合率64.45 %;享受低保 56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2 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0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0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0個,人畜混居的農戶260戶,占農戶總數的62.5%。
村衛生室村衛生室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8所,校舍建築面積544.00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距離鎮中學17.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26人,其中小學生210人,中學生21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16 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80.5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尚未成立民主理財小,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級財務。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7人,少數民族黨員31人,其中男黨員9人、女黨員0人。
村委會由 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169人。

人文地理

當地屬多民族混居住,有藏族,納西族,傈僳族等,可從不同程度和方面來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藏舞,納西舞,傈僳族傳統舞蹈等民間文藝。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一、加強交通、能源(太陽能、沼汽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產經營多文化。1、建設200畝的蔬菜基地。2、種植1000畝的經濟作物。3、建設500畝的泡核桃乾果基地。4、引進推廣2000畝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
三、加強畜牧業產業發展:1、進行生豬改良和育肥。2、大力發展養羊和肉牛生產。
四、發展80戶的養蜂專業戶。
五、進行全村的農網改造。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三通”設施脆弱,衛生條件差,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一、加強交通、能源(太陽能、沼汽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使生產經營多文化。1、建設200畝的蔬菜基地。2、種植1000畝的經濟作物。3、建設500畝的泡核桃乾果基地。4、引進推廣2000畝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三、加強畜牧業產業發展:1、進行生豬改良和育肥。2、大力發展養羊和肉牛生產。四、發展80戶的養蜂專業戶。五、進行全村的農網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