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呀河簡介
金代稱潺蠢水,清代稱嘎哈哩河、十三道噶雅河。流域面積13565平方公里。發源於汪清縣老松嶺山脈三長山峰東南,有較大支流春陽河(流域面積940平方公里,河長60公里)、前河(流域面積729平方公里,河長56.4公里)、汪清河(流域面積1250平方公里,河長85.9公里)相繼匯入。在圖們市曲水村西北右岸大支流布爾哈通河匯入後,於圖們市東北注入圖們江。河長20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6‰。在天橋嶺以上穿行於深山峽谷之中。天橋嶺至西崴子之間,河谷寬0.5~1.0公里,河道彎曲,河槽窄深,河底為沙、卵石,兩岸柳、榆、雜草叢生。西崴子以下河谷寬1.5~2.0公里,耕地較多,河道彎曲,河底為沙、卵石。
嘎呀河為圖們江最大支流,發源於縣境北部老爺嶺三長山西麓,自北向南縱貫縣境西部,經圖們市轄境注入圖們江。全長216公里。流域面積13614平方公里。此河在汪清縣境流徑東新、天橋嶺、大興溝、東振、汪清、西崴子、仲安、百草溝新興等9個鄉鎮,沿途接納大小支流74條,流長180.7公里,年流量12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 242平方公里。 嘎呀河以西崴子為界分為上、下游兩段。上游流量較小,河道狹窄,尤為天橋嶺以上森林茂密,且多高山峽谷,水流湍急,落差大。天橋嶺以下流量逐增,河道漸寬,河沿柳毛、榆樹及雜草叢生。下遊河道蜿蜒曲折,水勢平緩,堤沿生有柳毛、榆樹、雜草等,兩岸多為河谷平地。
主要支流
布爾哈通河,金代稱星顯水,流域面積7065平方公里,是嘎呀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安圖縣哈爾巴嶺山脈東側,過朝陽川鎮後左岸朝陽河(流域面積775平方公里,河長75.1公里)匯入。過延吉市後右岸海蘭河匯入,於圖們市下嘎呀屯注入嘎呀河。河長172公里,河道平均坡度1.9‰。布爾哈通河河谷較開闊,河道彎曲,河槽寬淺,河底為沙、卵石。沿河兩岸水土流失較大,20世紀60年代以來,受工業廢水污染,河水渾濁,呈褐色,在海蘭河河口以下,河谷較窄,曲流發育。
海蘭河,為滿語音轉河名,意為榆樹之河。歷代史志書中有曷懶水、合蘭河、駭浪河等名,發源於和龍縣甑峰嶺山脈老嶺東南,於龍井縣河龍屯北注入布爾哈通河。河長14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3.0‰,流域面積2934平方公里,是布爾哈通河的最大支流。
樺皮甸子河,發源於七車間嶺北麓,由南向北,至樺皮甸子村折轉以西,於東新鄉駐地與嘎呀河匯合。流長74.4公里。
春陽河,原名八道河。發源於春陽鎮與蛤蟆塘鄉交界的南溝,流向以東,沿途接納老廟河、牛圈溝河、大興河等,於天橋嶺鎮駐地匯入嘎呀河。流長44.3公里。
雞冠河,發源於荒嶺西谷。西南流向,於大興溝鎮駐地匯入嘎呀河。流長40.2公里。
前河,發源於蛤蟆塘鄉西部的中源溝,自西向東,於大興溝鎮駐地注入嘎呀河。流長56.9公里。
後河,發源於蛤蟆塘鄉火石溝,東南流向,於仲興村附近匯入前河,流長34.3公里。
汪清河,汪清河發源於復興鎮與十里坪鄉交界的雪嶺。西南流向,經由十里坪、東光、汪清、東振等鄉鎮,沿途接納金樺溝、小汪清、夾皮溝等河,於大仙注入嘎呀河,流長83.3公里。
牡丹川河,發源於仲安鄉西部的南四方台山東麓,流向於東,匯入嘎呀河,流長25.7公里。
牡丹池河,發源於仲安鄉北部牡丹峰,流向以東匯入嘎呀河流長12.6公里。
仲坪河,發源於仲坪鄉西部的南四方台,東南流向,於百草溝鎮安田村附近匯入嘎呀河,流長26.9公里。
考古發現
2018年5月30日,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發布的成果顯示:在嘎呀河流域發現了春陽鎮石頭村北崗遺址、天橋嶺鎮東新遺址第Ⅰ地點、天橋嶺鎮馬鹿溝遺址、大興溝鎮新興遺址第Ⅰ、Ⅱ地點等5處。
考古人員在嘎呀河流域的東新遺址第Ⅰ地點、新興遺址第Ⅰ地點、馬鹿溝遺址三處遺址分別採集到多件石製品,基本代表了長白山地區三種不同的舊石器時代工業類型。
水利工程
河壩水庫
1924年,天橋嶺河東屯8戶朝鮮族農民聯合在嘎呀河上游轉角樓處修築堆石壓柳攔河壩,引水至天橋嶺河東,將草甸地開墾為水田。1928年,百草溝地主陶彬,僱工修建一條長400米引水渠。從距平安屯上行3公里處經嘎呀河右岸引水澆田,當年開墾水田3公頃。翌年開改水田100公頃。
春陽水庫,位於春陽河上游紅雲村。集水面積304平方公里,大壩長380米,最高處為19.1米,最大庫容1 033萬立方米,屬中型水庫。配有溢洪道和有壓輸水隧洞。溢洪道進口高程為97米,寬為18米,長為240米。有壓輸水隧洞為圈形,洞徑1.8米,長168米。洞出口處有分漢,一為泄洪管,一為發電引水管。匯洪管末端設有控制閘門。裝有125千瓦發電機組3台。 此庫由延邊州水利處和縣水利科聯合設計,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校核標準為200年一遇,相應洪量各為640立方米/秒和1 140立方米/秒。 1958年6月,由縣兵役局組織民兵1 000餘名,以勞武結合的形式進行施工。1960年1月,當完成整個工程量的三分之二時,省水利廳暨延邊州檢查團到工地視察。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就工程質量間題指出:一是50年一遇設計和200年一遇校核達不到中型水庫要求,二是基礎清理得不徹底,局部地方出現沉陷和滲漏;三是施工質量較差,隧洞混凝土出現孔洞和鋼筋裸露。工程在沒有採取任何補救措施的情況下,同年6月大壩急於合龍,8月19日至22日連續降雨,雨量達76.4毫米。因水勢過大,大壩決口寬達40米。 由於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在資金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春陽水庫工程建設沒有條件繼續施工。因此,縣委決定此工程停工緩建。 1970年春,時隔10年的春陽水庫由春陽公社作為社辦工程繼續修建。歷時3年,於1972年秋下閘蓄水。 水庫雖然基本建成,但後患較多。一是工程設計標準低。50年一遇設計和200年一遇校核,達不到中型水庫要求,二是壩基滲漏。由於壩基以下有5米厚的砂礫石層未作清除,因此有180米長的壩段出現以78公升/秒的明流現象。三是溢洪道有140米長的縱向斷層帶已被水沖刷成7米深的大溝;四是壓力輸水洞來全部襯砌,岩石裂隙處有滲漏現象,並且,輸水洞出口沒有消能設施。 為解決上述間題,縣水利局曾多次派人到外地考察,並採取鑽孔灌漿予以補救,但終究未能得到根治。一旦汛期來臨,則更使人提驚受怕,憂心忡忡。於是,縣人民政府曾多次向上級人民政府提出廢棄春陽水庫的報告。1985年3月2日,省水利廳,延邊州人民政府及中共汪清縣領導視察春陽水庫險清後,鑒於水庫興利效益差、抗洪能力低的實際情況,建議掘開壩口,降低大壩高程,以一般堆石攔河壩留存,使其逐漸淘刷,自行廢棄。並責成縣水利局將此方案上報省水利廳予以核准。1985年5月1日,吉林省水利廳批轉了關於廢棄春陽水庫工程的報告。 1986年8月,洪水按原定方案將大壩扒口蕩漾而過,至此春陽水庫徹底報廢。春陽水庫自動工興建到工程報廢,總投資146.45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16.45萬元,春陽公社投資30萬元。
廟嶺水庫位於嘎呀河支流托婆溝,距大興溝鎮廟嶺村4.5公里。集水面積105.4平方公里,水庫壩長251米,高2 248米,相應庫容530萬立方米。大壩為粘土斜牆堆石結構。壩頂建有漿砌石防浪牆,高3米,厚0.4米.壩北端石砬子處鑿有泄洪輸水洞,長200米,底寬4.5米,高5.5米,上部為半圓形,壩南端設有7米寬的非常溢洪道。 1958年6月因治理嘎呀河流域工程和1959年未集中力量修建春陽水庫,此工程暫停。1971年10月,大壩基本建成。但在輸水洞進出口處混凝土工程和非常溢洪道襯砌工程尚未施工的情況下,因人力、財力不足,再次停工。廟嶺水庫總投資149.01萬元。
堤防
【嘎呀河幹流堤防】 嘎呀河幹流堤防到1985年共修築38.66公里,堤高2至3米、上寬2至3米、邊坡1∶2,乾砌石護坡,個別段用鐵管子護腳。
【百草溝堤防】 位於嘎呀河中游,1935年2月勸工,用11個月修築河堤長520米,護岸工程160米,當時投4 300元(偽幣)。1949年、1964年、1966年和1967年繼續擴建,並加高增厚、砌石護坡、植樹護岸,抗洪流量為5 400立方米/秒,超過50年一遇洪水流量。到1985年,沿河共修築36段堤防,總長13 650米、總投資25.87萬元。堤防綠化長度2 800米。動用土方14.69萬立方米、石方2.37萬立方米。
【大興溝堤防】 位於嘎河幹流中段的雞冠河、前河匯合處。1938年至1939年,在大興溝鐵路橋至雞冠河口修建300米堤防。1949年繼續擴建堤防,當年修築2 570米,1955年修築180米,1957年修築1 300米,共用22.5萬工日。1960年8月,洪水沖毀了新修的堤防,汛後堤線後撤、加寬行洪斷面,新修堤防工程,從1961年開始到1985年,共修築4段堤防,全長7 780米。其中廟嶺段長2 000米、半城段長1 000米、河西段長380米、大興溝段長4 400米,完成土方量9.5萬立方米、石方1.6萬立方米:總投資27.85萬元(其中1949年、1955年和1957年投資因無資料不包括在內)。
【大仙堤】 1959年開工修築了800米,投資0.59萬元。1960年被洪水沖毀。1967年重修,1984年擴建,到1985年共修堤防1 050米,動用土方2.78立方米、石方1 412立方米,投資2.9萬元。堤段綠化長1公里。
【西崴子堤防】 位於嘎呀河中游分兩個堤段。1957年和1958年,在河右岸修築堤防全長1 900米,投資2.5萬元。1960年遭洪水破壞。1964年、1965年重修堤防,並將堤線後移,加寬行洪斷面。投資2.2萬元。另一段堤防位於蒼安村嘎呀河左岸堤防,長200米,為石築堤。
【八棵樹堤防】 位於嘎呀河中游右岸,1966年和1967年修建。堤防全長1 200米,完成7.1萬立方米、石方8 300立方米,投資5.02萬元。
【雙河堤防】 位於嘎呀河中上游1966年始建。經幾次整修加固,到1985年共修築堤防2 100米,完成土石方4.9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0.01萬元,堤防綠化長度1公里。
【三道溝堤防】 位於縣境內嘎呀河末段。1961年修建石築堤,共用石方700立方米。到1985年共修提防180米。
【嘎呀河支流堤防】 嘎呀河支流堤防段數較多,到1985年修築堤防總長168.94公里。
發電
1949年,西崴子村民眾在灌渠泄水閘上安裝1台木製水輪機,帶動5千瓦發電機發電,使部分農戶安上了電燈。1951年,百草溝中學理化教員李虎松、李傑秀參照日本《百科全書》,設計出立軸大賓式水車,由縣鐵工廠製造。安裝在百草溝灌渠1.48米跌水工程處,帶動7.5千瓦發電機發電。到1952年,全縣建成的小水電站有新屯子、羅子溝、西崴子、前河、後河、新興、太平溝、百草溝等裝機容量55千瓦。
蒼安電站】 位於西崴子鄉蒼安村,是藉助於嘎呀河幹流受山嶺阻隔折轉形成的水位落差修建的。1956年9月,由百草溝、仲安兩鄉聯合投工,國家補助動工修建。引水隧洞長3.16米,寬2米,高1.8米。水位落差14米。引水隧洞前築有漿砌石壓力前池設有直徑0.8米。水位落差14米。引水隧洞前築有漿砌石壓力前池設有直徑0.8米木製壓力管。水輪房為封閉式壓力蝸殼。安裝84千瓦水輪發電機組。1958年11月建成,供西崴子人民公社用電。1961年10月以10千伏電壓併入國家電網。1962年10月,增置1台200千瓦發電機組,供電範圍延伸到仲安、百草溝、仲坪,用戶達2 984戶。 1970年10月,蒼安電站進行擴建,引水遂洞斷面由原2×l.8米擴大為4.5×3.2米,引水量增加到21立方米/秒,擴建廠房375平方米;增里發電機組3台。1974年10月第一台800千瓦發電機組開機發電。1975年11月,電站配套工程―蒼(安)汪(清)送電線路建成,蒼安電站以66千伏電壓併入國家電網。1976年7月,第二台800千瓦機組投產。1977年10月第三台500千瓦機組投入運行。至此,蒼安電站擴建工程全部竣工。擴建投資295.09萬元,裝機總容量2 384千瓦,年發電量800萬千瓦小時。
【百草溝電站】 位於嘎呀河中游,距百草溝鎮6.5公里上游處控制流域5 646平方公里。設計水頭2米,流量l4立方米/秒,裝機容量275千瓦,屬堤壩式水電站。築有長158米,高4米混凝土重力壩。1971年12月興建,1975年5月第一台75千瓦機組安裝發電。同蒼安電站聯網運行。1976年發電機組改裝為100千瓦行。1977年第二台100千瓦機組投產,1980年8月第三台75千瓦機組投入運行。總裝機275千瓦,總投資227萬元,年發電量80萬千瓦小時。
【東光電站】 位於汪渭河中游,距東光鄉西大坡村2公里的上游處控制流域543平方公里。1971年12月始建,是一座混合式電站。築有長70米,高3.9米攔河壩,於河身彎曲部開鑿長156米引水隧洞。取得8米水頭。設計流量為2.5立方米/秒。壩與隧洞之間建有進水閘和排砂閘,斷面分別為2×l.8米和2.5×l.8米.隧洞出口處建有壓力前池,長147米,寬3.5米,深6米。前池後方為發電機房,裝有300千瓦發電機組。1974年10月建成投產。1976年與東(光)復(興)農電線路聯網運行,年發電量60萬千瓦小時。此電站由東光鄉所建,總投資30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5萬元。
【十里坪電站】 位於汪清河中游,距十里坪3.5公里的下游處。控制流域494平方公里。設計水頭9米,流量3.5立方米/秒。1970年12月始建,是一座混合式水電站。築有長45米,高3.3米重力攔河壩開鑿引水隧洞160米,隧洞入口處設進水閘和排砂閘。斷面分別為2×2.2米和2.2×2.5米,隧洞出口處建有壓力前池,前池與水輪機蝸殼以木製壓力管聯結,長12米,直徑1.1米。裝機容量175千瓦。1971年7月第一台75千瓦機組發電。同年10月第二台100千瓦機組投入運行。總投資2 052萬元。十里坪電站建成使十里坪公社第一次通電。1976年與東(光)復(興)10千伏農電線路聯網運行。此電站於1980年進行改建,將原75千瓦和100千瓦發電機組更為125千瓦各1台,年發電量增至100萬千瓦小時。
【春陽電站】 位於春陽鎮紅雲村,距春陽鎮以西6.3公里。1972年水庫建成蓄水,最大庫容1 700萬立方米。為了發揮水庫效益,1972年12月在此修建水電站。電站設計流量7立方米/秒,水頭12米安裝125千瓦發電機組3台。總裝機375千瓦。1973年5月建成。總的投資304萬元年發電量80萬千瓦小時。1978年與農電線路聯網運行。1986年8月此電站隨水庫一同報廢。
【東新電站】 位於嘎呀河上游的東新鄉東新村,控制流域750平方公里。1961年修築堆石壓柳攔河壩,取得8米落差,安裝45千瓦和20千瓦水輪發電機各1台。同年4月發電。以10千伏電壓供東新全公社用電。至1968年停運。1977年在神仙砬子修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84米,高1.7米。並在灌溉渠道上修建一座10.7米跌水工程。1978年7月,縣農電局在距攔河壩下游3 285米處修建電站。攔河壩與電站之間有渠道相聯,發電機房前建有壓力前池。安裝125千瓦發電機2台。1980年9月建成發電。總投資16萬元,年發電量70萬千瓦小時。
水運
1910年縣衙將原民辦渡口改為官辦。在嘎呀中下游設嘎呀河(石峴)、鬧枝、鳳林、西崴子等渡口。在綏芬河設有太平溝渡口。其中鬧枝和鳳林渡口較大,來往車輛須上船過河。渡船由“邊務所”製造。共有8隻渡船。其中鬧枝渡口3隻,鳳林渡口2隻,其他渡口各1隻,1956年開始修築公路架設橋樑。縣內渡口先後廢棄。 流送木材主要集中在嘎呀河。分排流和管流兩種。
排流開始於光緒五年(1879年)。沙俄木商在嘎呀河中游採伐木材後,用畜力運至河岸。河流解凍後,開始編排。順嘎呀河入圖們江出境。排流的木材,都是經粗加工的大方材。嘎呀河上游及其支流。因河道窄、彎曲多、流量小,則編成小排。到中下游再編成大排。木排一般為三節。個別也有四節的。第一節叫“頭子”,由11根方木排成。第二節叫“腰子”由8根方木排成。第三節叫“尾”,由6根方木排成,各節之間由連條(捻木)連線。每排木材有30立方米。每排有三個舵。 由4~5人放行。放排都在白天放行,天黑即停排。據《最近問島事情》載;在小三岔口上流4里至25里。每排百尺內外流送較易,經4~5日至合水坪(石峴至曲水之間),將小排編成大排,每排木材量在100至300立方米之間,入圖們江後再經2~3日可抵琿春。嘎呀河上游編排場地為:轉角樓、天橋嶺、蛤蟆塘河口(雙河)、汪清河口(大仙)。排流延續到1935年。在放排時也有把生產的部分農副產品,甚至把活豬裝在排上。一併運至琿春出售。
管流也叫“趕羊”和“放羊”。就是將截成4~5米長的原木,集中在較陡的河岸堆放。待豐水季節時,將木材推進河裡順水自然流送。在人力安排上,以原木根數的10%。人員進行編組。在河流兩岸相隔一定距離。手持鷹咀勾或木桿。一邊把擱淺的或被阻止的原木加以調整,一邊隨著原木行走,利用管流的河流有嘎呀河、樺皮甸子河、蛤蟆塘河和汪清河。 民國時期,通過嘎呀河流送至琿春的木材,平均每年都在1萬立方米以上。1921年27 923立方米。1922年15 230立方米。1925年31 476立方米,最多的1926年為44 881立方米。
解放以後,仍組織管流運輸木材。1946年流送到汪清2萬立方米,流送到大興溝3萬立方米,流送到天橋嶺2.5萬立方米。1958年流送至天橋嶺1萬立方米。1960年流送至天橋嶺3萬立方米。之後,全縣停止了流送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