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量

嘉量

古代標準量器。有鬴﹑豆﹑升三量。漢王莽改制,始建國元年頒新嘉量,合斛﹑斗﹑升﹑合﹑龠為一器。器上部為斛,下部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見《漢書·律曆志上》。《西清古鑒》有漢嘉量圖。原器現存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量
  • 國籍:中國
  • 職業:古代標準量器
嘉量,出現,計量,“嘉量”製作規制,清代“嘉量”,

嘉量

出現

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具,全套量器從大到小依次為:,斗,升,合,(讀音見“計量”)。含有統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徵著國家統一和強盛。
王莽篡漢後,改國號為「新」,為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特別在始建國元年(公元九年),命人依照當時的大學者劉歆的考訂,鑄造了這件量器(見右下圖),目的是以它作為全國各地稱量五穀等容器的標準,因此以青銅鑄造,以示傳之久遠,永垂典範,並且定名為「嘉量」。而鑄於器表上二百一十六字的銘文,則詳細的記述了鑄器的緣由,以及各部位的容量及尺寸等等,全器一共分作五個量體,中央之圓形主體,上部為「斛」,下部較淺者為「斗」,右耳為「升」,左耳上部為「合」,下部為「龠」,在度量時要反轉過來才能使用。乾隆初年,清廷得到東漢時期的圓形新莽嘉量,又考核了唐太宗時所造方形嘉量的圖式,從而仿造了方形和圓形嘉量。太和殿前為方形嘉量,銅製,置於石亭中,放在太和殿前象徵國家的統一和集權。
提及瀋陽故宮日晷”,便不得不涉及“嘉量”,因為它們均在崇政殿前的月台上,一左一右,唇齒相依。在瀋陽故宮崇政殿月台的東南角,置放著石構件“日晷”;西南角,對稱置放著一個內裝“嘉量”的石亭子“嘉量樓”。它們均採用漢白玉艾葉青”雕刻而成,通體潔白無瑕、造型別致,並與周圍金碧輝煌的宮殿建築群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計量

嘉量是中國古代對體積的標準量器,全器分斛(音hu,同“胡”音)、斗、升、合(音ge,同“革”音)、龠(音yue,同“月”音)五個容量單位。是根據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的古制設計。
嘉量

“嘉量”製作規制

“嘉量”是我國古代標準量器。據《周禮·考工記》載:“栗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後權之;權之然後準之;準之然後量之;量之以為鬴(lì,音:力)。深尺,內方尺而圜(yuán,音:園)其外,其實一鬴,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重一鈞。其聲中黃鐘之宮。槩(gaì,音:概)而不稅。”其銘曰:“時文思索,允臻其極,嘉量既成,以觀四國,永啟厥後,茲器維則。”這是最早記載“嘉量”的文獻。後人根據這些記載製成“嘉量”,把它作為象徵性器物,陳列於宮殿等場所。

清代“嘉量”

置於皇宮
嘉量
早在乾隆初年,有人得到一隻東漢時期“嘉量”,叫做“新莽嘉量”,並把它獻給乾隆皇帝。乾隆認為此乃天意,應當在宮中安設。於是,以“新莽嘉量”為依據,參考唐太宗時期方形“嘉量”樣式,於乾隆九年(1744年),製造出兩個方形和兩個圓形“嘉量”。乾隆皇帝把其中兩圓一方3隻“嘉量”,分別置放在北京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將餘下的那隻方形“嘉量”,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派人送到盛京,陳設在瀋陽故宮崇政殿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